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圍點打援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6      字數:2195
  隨著戰爭強度的不斷加大,宋和遼兩國就像是兩頭荒蠻的野獸般撲在一起,彼此之間的廝殺已經成為一種本能,遼人一波一波的衝向析津府的城牆,即便如麥子一般倒下也沒有停歇。

  即便趙禎這個大宋皇帝都在為耶律宗真心疼,這個時代百姓就是生產力,而這些遼人都是來自於普通的百姓人家,缺少這樣的百姓還怎麽發展下去?

  但城牆上的夏竦卻給出了另一番解釋:“陛下不要覺得這些遼人的死不值得,這是遼人一貫的手段,丟失南京道之後,遼人便失去了一大片的糧食產地,這意味著遼人的糧食將會減少,畢竟草場出產的食物有限,遼人又不會耕種。總不能讓他們把自己的草原變成農田吧?這些人的死可以減少遼朝所需的糧食。”

  趙禎的心微微一凜:“難道草原上的蠻夷都是這樣維係生存的嗎?”

  夏竦微微一歎的說道:“然也,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外夷糧少則攻中華,劫掠漢家財富回饋本族,積蓄力量的同時還能消耗掉多餘的人口,周而複始從未殆盡,自匈奴到突厥,再至如今的契丹皆是如此。”

  趙禎想了想也是,曆史上在華夏大地上的遊牧民族就沒有被完全消滅掉,甚至以後還會有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事情發生,元,清兩朝可是後人承認的正統王朝。

  對待敵人如果不能永遠的消滅,那就想辦法同化他,這是華夏先民的古老智慧,就像秦一同六合之後,其他國家的百姓依然要複仇,而到了漢朝就沒有,不是因為時間的問題,而是因為社會製度和教化包容。

  趙禎看向撲麵而來的遼人,心中暗下決心,如果打敗了遼朝那就把他融入到華夏之中,契丹人如此,黨項人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碾壓,歲月的侵蝕,大宋的教化,他們自己便會忘了自己的種族。

  後世雖有五十六個民族,但除非特殊場合,誰還會說自己來自那個種族?所謂的漢族人口那麽多,但其中有多少人的祖先是和外族通婚的?有多少人的血液中擁有胡人的基因?這些誰也說不清。

  自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後,趙禎相信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所謂純粹的華夏漢人了……

  嗖……叮……

  一支羽箭飛來擊中了禁軍手中的巨大的盾牌,隻在上麵留下一道白痕就被磕飛出去,遼人所謂的狼牙箭殺穿透力真的是很差,鋸齒狀的狼牙箭一旦射入人體,將會很難取出,即便是要拔出來也會帶出一大塊皮肉造成二次創傷,但它現在已經很難射入宋軍的身體。

  大宋的禁軍已經進行過兩次換裝,從全身步人甲再到板甲,這其間進行了質的飛躍,穹麵鍛造技術已經使得大宋的板甲可以完成量產,水力鍛造機可以日夜不停的生產板甲以及其他部件。

  而大宋的板甲一旦交到士兵的手中,從保養到維護,全部都要由士兵自己承擔,也就是說你要在戰場上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那就必須要保養好自己的盔甲。

  大宋的禁軍一個個穿的像個罐頭似得,還好大宋的審美還在,板甲的頭盔不是鐵桶形狀,而是符合人的線條,畢竟漢人鍛造頭盔也不是一天兩天,原先沒錢配備如此好的裝備,現在有錢了,幾乎各個士兵頭上都帶著改良的鳳翅盔。

  盔纓、盔體、盔脊、抹額、鳳翅、頓項六大部分構成,盔脊盔沿以祥雲浪濤形貼片包邊,正前方抹額與盔脊交接處飾以團花,左右鳳翅根根翎毛乍起,纖毫畢現,再配合防護的麵甲人人都顯得英武不凡。

  麵甲是可以上下活動的,而且藏在盔甲之內,隻需輕輕一拉便可滑下,用力上頂便能掐住。

  連趙禎都要感歎工匠們的技術高超,難怪後世對大宋的技術持肯定態度,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絕對是屬實的誇讚,沒有一點虛假。

  武裝到牙齒的士兵終於迎來了遼人的近戰,即便有再多的棘輪弩也不可能把潮水般的敵人消滅在城牆下,無數的雲梯,呂公車衝擊過來,即便是床弩不斷的發射也應接不暇。

  遼人前軍由女真人,渤海人組成,更是凶悍,一身輕裝拖著個帶鐵器的木棒子就敢進攻析津府,他們身後是穿著精良的漢人軍隊,再後麵才是契丹人。

  趙禎理解這些漢人為何會為遼人賣命,遼朝建立在趙宋之前,境內的漢人早就習慣了遼人的統治,也把遼國當作是自己的祖國,這沒有什麽不對,燕雲百姓之所以對趙宋王師如此熱情,完全是因為他們被石敬瑭送給遼朝的,而不是被遼朝征服的。

  開始的時候城牆上還涇渭分明,遼軍上了城牆就被大宋的禁軍砍下去,同時伴隨的還有各種滾石檑木,長長的檑木甚至能把兩個三個梯子上的敵人砸下去,效果不錯就是太浪費東西。

  鉛水,熱油一鍋鍋的澆下去,總能聞見陣陣肉香和滲人的慘叫,火油不要錢似得往遼人的雲梯上澆,從上到下淋個通透後火把一點就是一梯子的烤串。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滾石檑木用完了,鉛水熱油用完了,猛火油還剩也不多,但遼人的進攻還在繼續,接下來便是真刀真槍的對抗。

  原本涇渭分明的宋遼兩軍也開始膠著在一起纏鬥,但狄青總是有辦法,隨著短促的銅哨聲,大宋城牆上的軍陣一變,盾牌手,陌刀手,橫刀手,弩箭手在每個垛口上組成陣形,每一隊隻負責自己的缺口,而把自己的側麵交給袍澤。

  這種信任是禁軍平時訓練時就練成的默契,一旦上了戰場無論你願不願意都要把後輩交給自己的袍澤,即便他和你曾經有過齷齪也要毫不猶豫的交給他。

  兩邊的馬麵牆上,列隊的弩箭手以夾角之姿向正在爬梯子的遼人射箭,原本的三排隊伍已經變成了四排乃至五排,這是為了保證他們的體力,同時也保證了箭雨的連綿不絕。

  為了避免誤傷,大宋的禁軍距離垛口一段距離,而這個距離剛好使得一個遼人站在城牆上,於是遼朝的軍士在城牆上和大宋的禁軍對撞在一起,喊殺聲響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