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中箭而亡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6      字數:2186
  世界上唯一絕對的事情便是沒有絕對的事情,黑與白之間還有一條灰色地帶,而這種灰色地帶往往在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錯綜複雜的關係和那片令人厭惡又離不開的灰色地帶。

  趙禎受傷的消息被遼朝的密探通過金錢的手段探知到了,不能說大宋的情報防護沒做到鐵桶一塊,而是在張儉付出巨大的代價後被撬動了它結實的牆角,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析津府中還是殘存著遼朝的密探,而趙禎卻不可能封閉整個析津府。

  一府之地何其之大?

  析津府四周的村,鎮,縣,叫得上名字的就有二十幾個,百姓們總要互通有無吧?大宋運來的補給要進城吧?大宋商賈的貨物要出售吧?所以要想做到滴水不漏是絕無可能的,更何況趙禎不願搞白色恐怖之類的東西,他要讓燕雲的百姓看到,回歸大宋後他們的生活隻會變得越來越好。

  既然是這樣那消息泄漏出去也就不奇怪了,隻要肯下工夫,遼人終究是有辦法獲取情報的,當然張儉付出的代價可不小,但當他看到情報的時候大喜,請報上說大宋皇帝中箭,已經幾日未在析津府露麵!

  張儉找到蕭惠把情報告訴他的時候,兩人腦子中的第一個想法便是大宋皇帝中的是耶律簇絨的毒箭,中箭之後便封閉消息使得內外禁絕,不能互通,大遼的密探自然看不見大宋的皇帝出現在析津府了……

  蕭惠興奮的在南衙來回渡步:“這麽說大宋的皇帝是中了毒箭?否則一旦中箭必會在析津府露麵以安民心啊!”

  張儉微微點頭,雖然他還保持處變不驚的樣子,但他眼中的興奮就連侍者都能看得見:“嗯,伯仁所言極是,但我等不可得意而忘形,密探的消息是大宋皇帝中箭,但具體的位置我等不知,而且是不是毒箭也不知……”

  蕭惠哈哈大笑,坐到張儉的身旁親自拿起茶壺給他的茶盞續水道:“定然是毒箭,他耶律簇絨即便再傻也該知道用毒箭,而且定然是見血封喉的毒箭!”

  張儉喝了一口茶水長歎一聲:“如此怕是我大遼要背上一個偌大的罪名了……”

  蕭惠啐了一口道:“罪名?什麽罪名?刺客是我契丹人不假,可大宋能拿得出證據嗎?更何況是他趙禎背盟棄約,假借軍演之名揮師北進的,要說罪名也該是大宋承擔才是,既然大宋先來一手兵不厭詐,那我大遼便可來一出荊軻刺秦!”

  “荊軻刺秦?好!好一個荊軻刺秦!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蕭惠看著一旁開始搖頭晃腦背誦兵法的張儉就知道他的心情很好,但稍稍皺眉的小聲道:“這事該如何回稟陛下?!”

  張儉臉色一僵,背誦的語調也逐漸消失,長歎一聲道:“陛下一直希望和大宋來一場堂堂正正之戰,要體現出他其實遠勝大宋皇帝趙禎,如果知道我大遼刺客伏弩暗殺大宋皇帝,定然大怒。誒!陛下什麽都好,就是太過較真了些。”

  蕭惠哼道:“成王敗寇,何論手段!陛下的心結重要還是度過滅國之禍重要?如今我大遼可沒有多少可戰之兵,更是沒有兵餉糧草,此戰非比尋常隻能勝不能敗!”

  張儉點頭,端起杯中的茶水一飲而盡道:“也罷,老夫這就去上奏陛下!”待他走到門口的時候,蕭惠起身行禮同時高聲喝道:“仲寶兄!時不我待啊!”

  張儉微微點頓首便頭也不回的大步邁出,蕭惠說的沒錯,時不我待,如今看似疆域廣闊國力強大的大遼其實已經外強中幹,今年冬季奇寒,已經使得大遼的西北部草場變成雪國,牛羊馬匹成群成群的死去。

  且國內的許多商品都一直把持在宋人的手中,開始的時候大遼的商賈還能和宋人的競爭一番,但隨著宋人商品的物美價廉逐漸把大遼的經濟壟斷在手中,之後又是大幅提價,把之前損失掉的錢款都賺了回去,順帶著還把大遼的手工業打擊的體無完膚。

  這些都是張儉之後才發現的道理,之前他也覺得商賈不過小道……可現在看來,商賈的作用一點也不比軍隊要小,大宋的商賈幾乎在一夜之間席卷了上京城的財富溜之大吉。

  現在大遼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從宋人手中把南京道再收回來,其實並不難,隻要能攻克析津府,把大宋的中軍擊敗,大宋的北伐定然不攻自破,當年宋太宗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如今大宋皇帝中箭生死不知,豈不是上天庇佑大遼?

  隻要大遼能收回南京道,把宋人趕回去,到時間無論大宋拿了什麽都要吐出來!

  現在大遼最缺的便是時間,西夏一戰耗盡了大遼的財力,如果不是該死的宋人商賈,大遼的勇士豈會如此緩慢的集結?大宋根本就沒有給大遼喘息之機恢複財力,戰爭說到底打的就是錢啊!

  大遼如果擊退了大宋的北伐之後,取回那些丟失的錢財,隻需休養生息幾年便可揮兵南下,大宋皇帝身死的情況下,主少臣疑,還不知會出現什麽狀況,定然是大遼南下的絕佳時機!

  但所有的前提都在大遼能擊退宋人的進攻之下,這是一次豪賭,陛下已經在中京大定府集結大軍,隻要時機成熟便可南下南京道,現在大宋皇帝中箭,生死不知,這不就是大遼的最佳時機嗎?

  張儉決定自己無論如何也要說服皇帝出兵,通過情報來看,大宋皇帝怕是已經駕崩了,隻應大軍在外,夏竦等人秘不發喪而已,誰都知道此時穩定軍心最為重要。

  張儉的嘴角刮出冷笑,皇帝的消息隻能封鎖一時,當大遼的軍隊殺到析津府的時候,看夏竦等人還怎麽隱瞞大宋皇帝的事情!禦駕親征的皇帝突然不見,一定會使得宋軍驚慌失措。

  如果他夏竦狄青等人真的聰明,就應該在此時撤軍才是,這總比把十萬大軍葬送在析津府要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