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遼朝的錯誤怪圈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35      字數:2602
  魯宗道滿意的走了,他對趙禎這種一查到底的心態充滿了信心,自己的學生不了解?隻要官家說出的話一定能做到,揉不得沙子的性格才是魯宗道對趙禎最滿意的地方。

  既然官家做了保證,那就沒什麽好擔心的了,剩下的事情和魯宗道就沒了關係,各司其職才是大宋官場的規則,他是諫官,而不是差遣官,朝中自有能臣會幫官家分憂,自己幹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三才邁著小碎步把魯宗道這位老大難送走,在他看來魯宗道這位諫官的存在根本就沒意義,官家的心思縝密的緊,什麽事情都思慮周全,那還需要這老倌提醒?

  等他會到紫宸殿的時候,卻發現官家把魯宗道說的話一字不漏的寫在屏風上,這是官家多年的習慣,隻要朝臣說的有用的話他都會工整的在屏風上寫下。

  小心的拿起端硯,三才走到趙禎的身側躬身道:“官家何必如此認真,真定府的事情您已經想好對策,魯參政的話就不用隨筆了吧?”

  趙禎用筆尖輕沾了一下墨汁道:“你懂什麽,魯師的話雖然聽著沒什麽意義,可其中的意義卻至關重要,他今日留身奏事有多少朝臣看見?他不是代表他自己前來詢問,而是代表朝臣,也許別人不會向他打聽,但最少知道他得知詳情和朕的態度,君臣之間的信任可非同一般,兩不相疑才是正道!”

  三才訕笑道:“奴婢可不懂其中的彎彎繞,隻知對官家的信任嘞!”

  “你要是知道朕早就把你打發出宮給先帝守皇陵去了!”

  趙禎在屏風上寫完最後一個字便走向禦案,拿起一張黃紙道:“你把朕的詞頭遞給中樞,讓中樞行文發往大宋的所有衙門。”

  三才躬身領旨,倒退著走了下去。

  趙禎望著西北陰沉沉的天空微微皺眉,小冰河的提前到來使得大宋邊境暴露出了許多弊端,這才十月份大雪便至,難怪遼人會想方設法的從大宋走私糧草。

  今年的奇寒怕是會給北方以遊牧為生的契丹人造成很大的影響,煙雲十六州的糧食產出肯定是不夠遼人用度的,所以才會打起大宋糧食的注意吧。

  來的好!

  趙禎倒是不在乎那點糧食,把河北西路的蛀蟲抓出來才是他要幹的事情,說實話大宋的國力還沒準備好對遼國的用兵,即便是防守也是捉襟見肘的,如果遼人被這次的小冰河逼急了,熬不過這場寒冬,大宋將要麵對的是一幫瘋狂的契丹人。

  剛剛攆走黨項餓狼,大宋的國庫已經經不起另一場大的戰事,河北禁軍能守好國門便是萬幸。

  相較於和黨項的關係,大宋和遼朝之間已經穩定了幾十年,雙方都不想撕破臉皮,以耶律隆緒的聰明,穩定國內的亂局才是上上之策。

  遼朝和大宋不同,它是以貴族統治為基礎,士大夫對社會的穩定作用遠遠不及大宋,這樣一個建立在貴族統治之上的政權極其容易產生權利爭奪,即便是身為皇帝的耶律隆緒也要擔心遼朝的貴胄搶奪他的權利,遼世宗耶律阮被耶律察割等人所殺就如一把利劍懸掛在每任遼皇的頭頂上。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趙禎仔細的研究過遼朝的政治,從他混亂的官職,不清不楚的管轄範圍,便能看出遼人政權的不穩定,連皇帝都要擔心手中的權利,這樣的國家還怎麽像一個方向使勁,還怎麽帶領國內百姓向著繁榮前進?

  趙禎端起茶碗微微一笑,伸手拿起毛筆沾上朱紅,在遼國的地圖上把遼朝的五京圈出來。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製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這和大宋的四京不一樣,遼朝的五座京城都是政府辦公機構。

  遼朝歸根結底是遊牧民族,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遊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製度,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缽。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

  因氣候、自然條件的製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也就有了五京。

  其中最為重要也是契丹人祖庭之地便是上京臨潢府。

  這樣的政治製度導致了遼朝皇帝每年都要四時巡守,在上京所待的時間寥寥無幾,皇帝到處移動,朝中的官員當然也要隨同,這樣的製度雖然對地方的統治得到了加強,可對整個國家的管理運行遠遠不如大宋來的穩定。

  千百年來的曆史告訴趙禎,隻有穩定的政權,固守一隅的都城,才能使得國家進入穩定的狀態,這是古人留下的經驗,存在即合理,趙禎不認為千百年的漢人智慧是沒用的,反而這種智慧使得漢人文明永久的流傳下去。

  遼皇耶律隆緒即便是再睿智也無法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巨大的錯誤怪圈中,即便發現也無力改變,遼國的貴族是絕不會允許他一直呆在上京。

  趙禎笑著在遼國的地圖一角寫下了熟悉又陌生的四個字:一國兩製。

  為了更好統治煙雲之地的漢人,遼太宗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麵官的兩院製。並且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

  這一方法固然很好,但弊端也是極大的,南北院之間的政治思維完全不同,一個是遊牧民族的思維,一個是漢人的農耕民族思維,兩者本就矛盾。

  遼人也不都是傻子,當然發現了其中的問題,遼世宗任用賢臣耶律屋質,進行一係列改革,將遼太宗時的南麵官和北麵官合並,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並,形成一個樞密院。遼世宗的改革使遼朝從部落聯盟形式進入中央集權的時代。

  可這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改變,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民族歧視一直存在,如今的耶律隆緒契丹人法也開始使用漢律來斷。

  這一點讓趙禎開始警惕,它反映漢人在遼朝的地位開始提升,利於遼國的團結,在趙禎看來可不是個好信號,但讓趙禎欣慰的是遼朝刑罰較重,而且皇帝往往隨意殺人,無法無天,出了名的暴君遼穆宗耶律璟尤甚。

  即便是一代英主的耶律隆緒也依然如此,雖然他重用漢臣,可不代表他不歧視漢人!

  如今煙雲十六州承擔了遼朝絕大部分的稅收,而且是重稅,小冰河的到來使得煙雲之地的漢人應該更不好過了吧?

  趙禎不是幸災樂禍,而是處於理性的分析,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遼朝對煙雲的壓迫越狠,反抗的種子便壯大一分,趙禎不相信埋藏在漢人心中反抗的火焰會熄滅,如果遼人對漢人一視同仁也許還會好一點,可惜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不光在漢人這裏適用,在遼人心中也是一樣。

  漢人是極為奇怪的人種,熟悉上下五千年曆史的趙禎知道,如果統治者能給漢人百姓良好的生存環境,吃得飽穿的暖,那漢人就是最為良順的百姓,如果往死了欺負他們……

  對不起漢人不答應!

  原本的順民,良民就會化身為最為暴虐的洪水猛獸,猙獰著,嘶吼著,把統治者推翻吃的連渣都不剩。

  趙禎微笑著在燕雲之地的地圖上輕輕寫下:“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