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6-24 18:15      字數:2201
  有些事情仁青東完全不了解,他不知道為何大宋皇帝選擇從四川路進軍吐蕃,為何要從康巴人的土地上對吐蕃發動進攻。

  他隻知道,眼下大宋的軍隊相當恐怖,是他從未見識過的存在。

  他更加恐懼的是,當他看到趙禎這位大宋皇帝站上軍隊的校場時,那山呼海嘯般的“萬歲”之聲,仿佛整個大宋都能聽見。

  高漲的熱情之下,是一個個如同鋼鐵一般的身軀,仁青東不禁發問,什麽時候大宋的軍隊變成這般可怖的存在?

  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令行禁止,在號令之下仿佛是一個人在前進,這難道就是宋軍厲害的地方?

  單單依靠這些還不夠,宋軍正真的強大在於配合,火器和人的配合,甲胄與火器的配合,人與器物的配合需要做到靈活多變。

  在這一點上,王韶才是用兵的大家,若是論以往的作戰方式,王韶不一定是軍中的佼佼者,狄青和他進行過兵棋推演,結果他完敗與狄青。

  狄青這個老家夥在騎兵的運用上,戰術的穿插上,以及與步卒的配合上即便是趙禎也不敢掠其鋒芒,十次推演能夠贏上兩次便算是不錯的了,其中說不得還有一次是狄青讓他的。

  但若是在火器戰爭的前提下,王韶使用步卒,騎兵,車馬,火器,進行一場國力作為保障的滅國之戰,狄青是萬萬不敢和他交手的。

  用狄漢臣的話來說:“王韶非常人也!王事思慮周全,用兵有度,進退有方,不可奇襲,亦不可強攻,無他法也!”

  在這方麵趙禎要承認自己的不足,王韶是一個極為講究規則的人,在他看來無論是軍隊還是國家都需要一個完善的規則,都需要一個運行的方法。

  所以趙禎和他做過幾次推演之後,便立刻放棄和他繼續交戰的打算,這個人在兵棋推演上就是個瘋子,幾乎吝嗇到一個士卒都不願犧牲的程度。

  趙禎是甘拜下風的,他承認,作為主帥,王韶在哪個軍中,那個軍便有了福氣,他對自己手中士兵的愛護甚至超過了趙禎自己。

  所謂愛兵如子,不過如是!

  前方哨馬得到的消息很簡單,吐蕃大軍已經從康巴人的土地上撤走了,他們沒有能力在原地建立了起一座城池,遙遠的補給線也是一個麻煩。

  在康巴人幾乎被吐蕃消滅幹淨之後,以戰養戰就成為了不可能,除非繼續向大宋進發,否則就要回師。

  角廝羅完全是在拿康巴人練手,從戰場的痕跡上來看,吐蕃人已經對火器有了充分的了解,但他們使用的大多數是huo藥彈,並未見到火炮的痕跡。

  很明顯,吐蕃人對鑄炮的鍛造工藝以及鑄造工藝並不了解,雖然見識過大宋的火炮,但要想自己製造出來卻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小心火炮可以鍛造,但中型火炮和重型火炮便隻能夠通過鑄造而得到,其中的工藝之複雜,吐蕃人根本就不可能製造出來。

  知道結構和原理有什麽用?鑄造工藝不可能知曉,即便是模樣相同的火炮,大宋的便能打出千米之遠,而吐蕃人的冒牌貨很可能當場炸膛。

  至於原因趙禎知道而吐蕃人和角廝羅卻不知道,大宋的火炮使用的是青銅或是黃銅,延展性好,耐熱耐高壓,而吐蕃人使用的卻是鑄鐵火炮,那玩意…………

  大宋也是在摸索中發現規律的,其主要原因是大宋舍得花錢!

  在進行大量的模擬比對之後,宋人發現,青銅炮和黃銅炮始終以優勢壓倒了鑄鐵炮,但是,青銅炮的炮管比較軟,在多次發射圓形炮彈時,炮彈以不正圓的方式穿過炮管,容易使它變形,因此單純的用青銅不適宜製造重型炮,需要參雜其他金屬在其中。

  而黃銅火炮卻沒有這個問題,但另一個問題也十分棘手,黃銅火炮的成本太高!

  隻有大宋這樣富裕的王朝才能舍得下如此高昂的成本,讓吐蕃這樣做他們是絕對不願意的,角廝羅規定了吐蕃的貨幣以銅為主,其他貴重金屬相輔,因為這是能夠得到百姓承認也能得到外族承認的唯一貨幣。

  吐蕃若是仿照大宋印製官鈔,不光大宋和其他外族不買賬,便是吐蕃人自己也不買賬。

  大宋的火炮技術比火嗆技術要落後的多,但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卻要領先。

  火炮的發展隻是更換裝藥和彈丸,至於炮身依舊沒有改變,唯一的變化就是火炮的材質,長度,厚度,大宋的火炮除了實彈外,還有燃燒蛋和開花彈兩種,以及剛剛研製出來的爆詐彈。

  這幾種彈藥已經能夠滿足宋軍的作戰需要,至於後裝填火炮,大宋還在研發中。

  受到趙禎拴動火嗆的啟發,大宋的格物匠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後裝填火炮,這是最簡單的延伸思維,有了想法之後再進行製造和實驗就要快的多。

  現在大宋的火炮已經能夠起到相當驚人的攻城作用,即便是再平原作戰也能夠發揮相當出色的戰力,大宋的軍陣會把火炮陣地保護的極好。

  宋軍上下都知道火炮的威力,也知道這種超遠距離擊敵的利器對自己有多大的作用,自然拚死保護。

  火炮被裝在車廂之中,待戰,箱車四壁皆開,火炮發而敵摧萎,百炮齊發,聲若驚雷震撼數十裏。

  這樣強大的武力威懾別說是從未和宋軍交鋒的吐蕃人,便是曾經的霸主契丹人都要望而卻步。

  火嗆的裝備率一定要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才能發揮最大作戰效能,這是王韶數百次推演和實戰的結果,為了尋找這一秘訣,三司為不斷的演習話費了萬巨的國帑,而在包拯發現,王韶隻是為了得到這個數據並驗證之後,氣的打去了參謀兵事院,並且上疏趙禎,嚴厲譴責王韶的瘋狂行為。

  在包拯看來這是瘋了,一戰未打便花費甚巨,打起仗來還了得?

  但趙禎還是把他勸阻了下來,這些數據若是不用錢買出來,那就要用大宋將士的性命換,這樣算下來豈不是劃算的緊?

  如此到是讓包拯無言以對,他還能說什麽?難道說人的性命比不上大宋國庫中的錢財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