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算計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12-29 10:44      字數:2283
  煽動鄉紳地主抗稅,把李咎拉下馬,收割他的學閥勢力,聽起來真美。

  崔舉人用看傻子的表情看著潘先生:“這樣的大事,非天才絕世不能為啊!小人才疏學淺,恐怕有心無力,愛莫能助啊!小人眼觀潘先生人才出眾,聰明絕頂,操縱人心、權柄,翻雲覆雨易如反掌,為何不親自領了此事、拿了這好處呢?”

  潘先生又是一聲冷笑:“主人料定你也不行,不過白說兩句。既然此事不行,另一件事,總該做到了?主人撈你出來,自然能讓你再回去繼續蹲大獄!主人能讓你當官發財,當然也能讓你八輩子翻不了身。”

  崔舉人意識到這“另一件事”才是他的真正目的,忍不住縮了縮脖子:“您先說,能辦到的我一定辦,那我辦不了的是真的辦不了——這世上還能有人不喜歡榮華富貴嗎?”

  潘先生的馬車拐了幾個彎兒,在一處院子停下。

  隨從扶著兩個讀書人下了車,崔舉人抬眼一看,古木森森,蜂蝶圍繞,青瓦粉牆人家,是個十分幽靜的院子。

  熟知豐郡侯府附近情形的他立刻意識到這裏是豐郡侯府附近的一處民居,旁邊巷子再過去一些,就是豐郡侯府的東牆。

  崔舉人想到楊青娥,還有可能已經從楊青娥那裏知道他的不軌行為的公主夫妻,頭皮發麻。

  潘先生道:“你先住這兒吧,我也住在這裏。你的任務就是先等著,等到哪一天我要你把裏麵的人騙出來,你就去把人騙到這裏。”

  “我……豐郡侯不可能上當!”

  “要你去騙的人又不是豐郡侯,而是他的屬官李秋娘。你不會連你那個相好的姐姐都騙不出來吧?你不是還有個丫頭嗎?她可是你相好的女兒,你把她娘,還有她姨娘騙來就行了。果真成事,雖不算什麽大功勞,好歹也能下半生無憂無慮。倘或他年有了兒子,還能繼續功名。”

  聽得說是把秋娘、冬娘兩姐妹騙來,崔舉人鬆了口氣。

  騙兩個女人,其中有一個還是自己睡過的,那不是手到擒來?

  潘先生見他點頭應了,又道:“如果你能騙過來他的其他心腹,比如賬房,比如管家,還能再得些好處。”

  “這事兒容易啊,隨便找幾個人說要談事,或是京裏來了消息,豈不是輕輕鬆鬆地就把人給騙出了門?你們人多,直接打暈帶走,那還不簡單?”

  潘先生繼續用看傻子似的表情看著他:“果真這麽容易,還輪得到你?你當我們不曾試過?”

  何止是崔舉人,潘先生他們連當初收養過餘幺娘的那個餘家都找去了,可惜那一家子裏頭,死的死喪的喪,就剩一個老酒鬼村痞,連官話都聽不懂。

  他們找了本地人當翻譯,聽見那個村痞每天嘴裏叨叨的是“我媳婦在李家當管家”。當時他們聽了這話,四下一對,這村痞不就是餘幺娘也就是李秋娘曾經的未婚夫嘛?他們以為抓到了大魚,很是驚喜。

  緊接著潘先生花了錢把村痞帶到了金陵,想趁著李咎出去大灣府、城陽公主剛查出來懷孕不大好折騰這麽一個萬年難逢的機會,讓村痞把李秋娘騙出來。這時節李秋娘沒有個靠山,正好對她下手。

  然而這個村痞才剛露麵,趾高氣昂地上門要求帶“童養媳”回家,還沒輪到李秋娘出手呢,早就被四周八圍的巡邏隊抓走了。後來,不出三天,村痞就被判了個訛詐罪遣送回老家枷號。

  訛詐是真訛詐,李咎當時確實從餘家帶走了餘幺娘的賣身契,村正處備案的契書也得很清楚,餘幺娘由李咎帶走,和餘家再無瓜葛。

  此事無可說法,誰看了都得說本地官府判得好,誰不知道李咎當年買了很多無家可歸的人,全都包吃包喝包住地安排好了,李家的管家們不都是這樣來的嗎!有了點家產就被人訛上門來要認媳婦兒子的,誰受得了這?都得誇官府不盲從盲聽,給李大善人保駕護航了!

  後來潘先生還陸陸續續找了些人,包括秦王妃先夫的村子的村正裏老、吳管家那個村子裏的地主、王得春的前東家……都沒用,一個都騙不到。

  有那麽一次他們把啞巴騙了出來,可是啞巴出來還帶了七八個公主的侍衛……

  若不是崔舉人上次算計楊青娥時帶上了翠甜,可能潘先生都不會想到還有個崔舉人可用。

  倒不是崔舉人可用,而是翠甜可用。

  總之崔舉人就這麽藏頭露尾地在潘先生租的屋子裏住下,等著潘先生說的時機到了,把秋娘冬娘姊妹誆騙過來。

  不過他還沒等到潘先生說的時機,倒是先等到了另一件事。

  李咎與城陽要帶著孩子北上給皇帝陛下賀壽了,同時一並前去的還有楊青娥。

  楊青娥是帶著一個媒人去的,媒人是官媒,代表梁瑞去楊家提親來著。

  對,托崔舉人的福,梁瑞結識了楊青娥。

  兩人一個喪妻喪女,一個未過門就喪夫;一個喜歡幹練活潑的,一個恰好就是風風火火;一個對另一個本來就有好感,一個算是被救了一次也滿懷感激……兩人在李家學塾遇到了幾次,互相切磋了些見解,彼此都有了點意思。

  城陽公主看出來他們的眉眼,找了個官媒婆,讓跟著一起去京城,就為提親。

  梁瑞下定決心娶楊青娥時,尚不知她就是楊太傅的女兒,隻當是一個真正的守寡的才女。他愛才而非嫌貧愛富的人,這讓城陽和楊青娥都非常放心。

  城陽樂見其成,楊青娥還有點擔心回家吃掛落,想賴在江南再拖兩年,被城陽好勸歹勸,才依依揮別了情郎,回家備嫁。

  再走這條去長安的路,已是時移世易。

  首先是兩條鐵路已經開建,全長幾百裏的鐵路路基,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有些機械設備已經用在了基建上,反過來催生了更大的機械需求。到此時,經過了大灣府的先例洗腦和基建需求的推動,已經沒有人再質疑機械的能量。

  甚至有許多工人在勞動過程中自發地對機械進行了改造,提高了設備的生產效率。

  李咎注意到沿途可見的工人有男有女,女的少一點兒,不過已經不再罕見。

  推著三輪車在旁邊做飯的基本都是帶著娃的老婦人或者小女孩兒,那些娃兒們滿地亂跑,不過三五歲的年紀,卻學著父母的樣子,跟在父母的身後,砸石塊搬石頭。

  李咎相信這些地方的工錢不會太貴,就是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分工出來的工人,還是服徭役的農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