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第二輪技術站建設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12-29 10:44      字數:2380
  在物質極度豐富的未來社會,都有大把的人不了解化肥的意義,何況是對肥料的作用感知有限的古人。

  李咎寄予厚望的化肥技術分支,在其他人看來總是特別容易被忽略。

  也確實化肥合成的實驗是真的進入了實驗室領域,儀器、器皿、刻度……把工業感的氛圍烘托好了,導致一般人就更難理解。這麽一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兒,看上去陰森可怕,怎麽和地裏的莊稼扯上關係了呢?

  其實不僅化肥技術已經走到了這一步,用於蒸汽機密封的樹脂、獸骨膠,用於大棚的玻璃配方,用於製備種子的種子實驗室……都已經差不多進入了實驗室階段。

  李咎在金陵城郊又起了一個院落,盡量把通風口和廢液池、冷卻係統都預留了出來,這裏就是將來的實驗樓群。

  在每個實驗樓後麵往外擴大概三十米,也是預留給實驗室的,很多實驗初步在實驗室裏做,接下來就要去場地實測,留這點兒空地說不定還不夠,以後得把商業讚助體係也弄上,直接去狗大戶的工廠和農場裏上實驗,不然等他離了金陵,還不知道金陵的這點兒實驗地能保住多久呢。

  除了買地建實驗樓群,李咎又把現在的實驗田略擴張了些,以為將來更多的技術站學生騰挪出地方。

  第一批的技術站學生,除了北海都護府以及差不多遠的安西等地的使者外,其他學生都已經畢業回鄉。

  看看這個春節的節禮洗地的情況,李咎感覺是時候建議開二輪技術站了。

  二輪技術站可不是每個省道再派一地學子來求學那麽簡單,還有第一輪技術站擴張的意思。

  李咎原本構想的技術站就有一個先學者幫助後學者,先進技術層層傳遞下去的路徑。倘若第一批先學者傳授技術時出現了問題,或者進展不如人意,李咎還得修訂技術站的模型。

  此時還得感謝去年大灣府那事兒,把很多地方的官員都嚇破了膽。

  絕大多數官員是偏慫的——他們擁有的太多,一旦被抓到失去的也太多,所以敢做小手腳,卻絕對不敢鬧出大事來。

  大灣府的張郡守那麽謹小慎微,隻差沒把律令翻爛,其實在官員中也算是膽子大的那一類。現在是治世,聖天子在上,朝廷百官勤勉,吏治還算清明,地方官喜歡多吃多占不假,卻也不敢竭澤而漁。他們中有幾個敢真的把平頭百姓逼到殺人放火那程度?

  於是至少近兩年,各地忌憚李咎的存在,那麽技術站還能安安穩穩地發展下去。再往後,得看進度如何,還得有配套的律令約束。

  總之現在各地要麽是真心想從技術站裏學到點東西,盤活一方經濟,要麽是對李咎心生畏懼,反正不敢橫加阻攔。

  而距離江南越近,人們就越能感受到李咎的能量,就越信得過他的理論和學說。

  於是北海都護府的人還沒走,淮南道、嶺北道、兩江道、魯東道的第二批學生已經前後腳到了。

  淮南道和魯東道根本就沒有第一輪資格,李咎最先在這兩個省開的實驗田。好容易等到出口風要搞二輪了,他們甚至等不到朝廷出敕文,就先由當地官府預支了盤纏、口糧、月錢等,先把人送到了金陵。

  而嶺北道的夏刺史和李咎神交已久,最先啟動二輪甄選。隻因為這次派了嶺北道最南部的羅歇府的學生前來,而嶺北道是個很狹長的省,因此羅歇府的學生在路上花了足足三個月,到的比魯東道的要晚一點。

  兩江道的人稍微晚一點,但也趕在了春耕前抵達。

  春耕的李園十分忙碌,這一批新學生到了,李咎也沒二話,全部趕到地裏去了。

  先熟悉熟悉將來他們主要打交道的對象,莊稼和土地;再練練幹農活的技巧,畢竟得幹一到三年的體力活;最重要的是淘汰掉其中不那麽誠懇的、怕事的、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部分人。

  不過這一次送來的學生總計八十六人,比第一次第一輪送來的人靠譜,基本上他們都對自己來到金陵後的主要任務有比較深的了解。李咎讓下地就下地,讓挑水擔肥就挑水擔肥,至少表麵上做到了言聽計從吃苦耐勞。

  李咎每天算一算大家的工作量,最後春耕春播結束的時候挑了挑眉,最近的年輕人讓人覺得很有希望。

  春播結束後稍微輕鬆一點的日子,李咎便開始教他們如何架構一個技術站。

  根據前人的反饋,實務課和通識科普課放到一起,都改在前期上課,這樣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讓他們一邊實操,一邊運用所學的知識。

  為了最大限度地學到東西,第二輪來的學生其實都已經提前預習了通識課的內容。

  他們是經曆了選拔的自願前來的學生,絕大多數人出身底子都不算太好,對於不那麽“正道”的知識也抱以萬分的熱情,預習的通識課知識掌握的很紮實。

  這讓李咎十分驚喜,簡直要喜極而泣。

  多少年來,除了黃致這些老夥計,還有柳包打聽孔郡守辛秀才那樣的大聰明,再沒別的書生對他如此友善了!像京裏的書生那樣堵著他家的門互罵才是常態。

  第一輪被派到金陵學技術的學生,被李咎送走了多少?絕大多數一輪學生甚至都是從護衛裏挑選的大字不認得一個的文盲!

  沒想到這幾年過去,已經有一些紮根在底層的書生認真學過他的“雜學”,認真聽他授課。

  如此善矣,至少李咎不用擔心他老去之後雜學被埋進故紙堆。古代未嚐沒有優秀的先進的技術,但是因為人們不重視,一代人過後,也就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裏。李咎帶著那麽多物資來到大雍,錢花完了也就完了,種子用光了也就用光了,最後隻有知識才能傳遞下去。但若是沒有人願意學,那麽這些知識就會像那些消失在曆史長河的技術一樣,消泯無蹤。多年後他的墓誌銘上會記載,他是城陽駙馬,爵在豐郡侯乃至豐國公,他在青山金陵京畿等地撫民有功,他是個善良、正直的貴族……可這都不是他想留下的。

  心情愉悅的李咎對著八十六個學生每天也都和顏悅色的。他本來就不喜歡擺架勢,和鄰家叔叔伯父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學生們一到金陵還沒來得及緊張就被拽去種地,種完地人也都熟悉了,對著這樣的李咎也很難再產生生疏感。

  於是大家的話題就海了去了,大到一方政務,小到隔壁花貓生了小貓攛掇李咎去討兩個來抓老鼠,無所不包。

  終於有一天,大家圍著池塘邊的網箱啃著大棚裏剛出來的早熟西瓜時,說到了嶺北道正在轟轟烈烈推行的改稅政策。

  “……倒不能說不好,隻是看著,也太艱難了。”這是嶺北道羅歇府學生的帶隊人毛舉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