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全麵海貿時代的序幕1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04-22 04:25      字數:2340
  開海港一事議論了沒多久,到九月裏,皇帝陛下雷厲風行下旨令懷嘉郡開放定波港為貿易港,設置懷嘉市舶司,明列絲綢、瓷器、玻璃器、珠寶珍玩、手工藝品、糧食等數十種準許進出口的貨品的“關稅”額。

  不是沒有反對的意見,不過因為皇帝陛下圈定了奏事的範圍是江南三道,而恰恰江南三道行商之風最盛,最願意出海,反對的那些意見多來自受影響的運河附近的幾道和相對更為保守的內陸幾道,都被皇帝陛下開除出了意見圈。

  稍微聰明點的人,發現奏請開江南海港的人是夏郡守時就懂了這件事基本就代表了皇帝陛下的意思。眾所周知夏郡守是皇帝陛下為下一任皇帝培養的宰執之臣,是青年臣子中最受皇帝陛下喜歡的那個。他的意見,除非是真的不合適,否則皇帝陛下一般都會改改采納。

  這次也不例外,皇帝陛下修改了市舶司的業務範圍和官吏組織構成之後,補了一份貿易品清單,就給他過了。

  同時皇帝陛下還點了玉鶴縣的清波港、皋湖縣定風港為副港,輔助和支撐定波港進出口業務。此外,皇帝陛下親筆圈了青山城和玉鶴縣交界口最東邊的一大片海邊灘塗荒地作為集運中心——這個詞是李咎發明的,李咎在上書時就提到了一個大型海港必然需要很多廉價的空地來進行貨物囤積整理,他建議在定波港附近建兩三個大型集運中心負責貨物的集中轉運。定波港一旦成為南方海貿中心,將會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那麽數量可觀的貨物囤積在定波港附近會大大提高它們的成本,因此李咎隨手提了副中心的概念。

  集運中心這個詞兒還是在青李郵遞的路線規劃中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的名詞,現在稍微時髦點的人都懂了為什麽兩個地方相隔很近但是信件包裹卻需要去隔壁中心點轉運。放到這種輻射大半個江南的海貿上來看,邏輯也是一樣的,一個集運中心可以大大降低每件貨物的運輸和儲存成本,還能提高進出口驗關的效率。

  青山城和玉鶴縣交接出有一個河流入海口,因為水淺且基本都是灘塗,並不適合行船,因此不能開發為港口。同時它的土壤含鹽量太高,也不適合種植,就一直荒了下來,除了趕海的漁民會在這裏捕魚撈蝦養家糊口,並沒有其他的收入項。難以產出收獲的地方改建成倉庫就挺好。

  青山城以及其他內陸城市的商品可以順流而下直達集運中心,再通過直道運往清波港,驗關的事務也可以放在集運中心進行,提高定波港的運輸效率。

  船隻的運載能力比較小的時候,運輸效率就是掙錢效率,最好是船一到,修整補給裝貨結束馬上就走,一分一秒都不要耽擱。

  既然劃定了地點,接下來就是修路,從集運中心到清波港、定波港都需要修直道,清波港和定波港之間也需要修直道。三個海港之間距離不遠,直道好修,集運中心到定波港的直道稍微有點距離,直線拉過去也有一百多裏,

  此外,想加入這場海貿盛宴的地方,需要自行解決貨物運輸的問題。

  已經擁有發達的運輸網絡的青山城和鄰近城市頓時陷入狂歡,其他城市特別是能產出準出海貨物的城市躁動不安地開始考慮修路、架橋、疏通河道了。

  沒有運輸能力,能產黃金都不管用。

  皇帝陛下搶著在這個時間段突然下令開放港口,還有以工代賑的作用。

  整個大鬆郡以西以北,到大河北道以南幾乎被淹成了一片澤國,許多受災的民眾逃難流離在外,富庶、有糧的地方不可避免地要收留許多流民。如何安置流民自古以來都是天災人禍年間的重要課題,聰明的做法不外乎就是以工代賑特別是災區重建的基建工。

  把流民組織起來修建港口和直道,至少可以穩定民心。

  ……當然他未嚐沒有將反對派打個措手不及的打算。一般這種“請天下有識之士共商”的問政於民的策略,短則一兩年,長則十年二十年,從未有過短短倆月就直接下政令的情形。

  好些人才剛剛與京城的各方勢力勾兌明白,想奏陳的上書才寫了個開頭,皇帝陛下說,好的討論完了,就這麽辦吧,直接把這部分人給整懵了。

  並且皇帝陛下還振振有詞,要麽從番邦買糧食,用出口的貨品補上買糧的虧空,要麽各地糧倉特別是洛河倉和風濟倉開倉放糧以便讓災區的百姓渡過一到兩年災後重建的艱難日子,反正就這兩條路二選一。

  眾人想到糧倉裏的文章還有押運糧草、督查地方的苦逼活,一個個的都閉嘴了。

  你敢說徹底開倉你不怕得罪七八成的地方官你盡管去說,隻怕到時候糧倉起火,放不出幾個糧來,那海港還是要開的,你還得被同僚殺之後快。

  就這樣隨著皇帝陛下的政令下達,懷嘉郡拿著青山城支援的糧食和前年去年的存糧,招募起民夫工匠正式開始建設港口了。

  早在上書時,夏太守就有七成把握這事能成,因而青山城還在治水利那會兒,懷嘉郡已經在進行港口規劃了。

  夏太守特意留出了一些地方用於修建倉庫,他也是做了一番考察,係統地研究過青李郵遞的運輸邏輯,最後采納了李咎的集運、轉運策略。

  隨著政令下達,果然定波港及附近漁村、山村的地價見風就長,當時擬建倉庫的山頭悄無聲息地漲了三倍。別說當地富戶看著心疼,就是百姓、夏太守自己看著都心頭滴血。

  倉庫是要地多要人少的建築,若是改成集市、住宅坊區,那才能讓當地人多掙筆錢。要說租用倉庫能收錢,那倉庫如何與酒肆驛館甚至風月之所去比?這年代的倉庫可不興蓋上七**十層高,為了安全考慮,多數倉庫隻有二層樓高罷了。懷嘉郡素是台風常來的,那倉庫頂需要額外加固,內部空間隻怕不足一層半,算上地下室也不過兩層,這樣單位麵積的容積就很小了,容積小自然存貨就少,存貨少租金怎麽高?

  現在好了,皇帝陛下直接點了副港和集運中心,定波港就不需要再建一個中心,原本規劃做倉庫的地可以拿來做別的。定波港附近的人家都興奮極了,特別是被劃定成倉庫的幾個村鎮,倉庫改成集市,那還不是他們碗裏的肉?

  有比較靈性的人立刻就尋著皇帝陛下點的準許出口的貨物清單準備改建作坊、雇請人手或者去大肆采購,力求海港一開立刻出海,搶第一輪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