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過年5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398
  李園的“春晚”顯然上不得高台盤,勝在野趣十足,故事新鮮精彩,以前不曾見過聽過,令人耳目一新。

  《杜十娘》的上半場演完,大約是講了個名妓杜十娘測試某生李甲的真心,得了期待的答案,心滿意足地贖身歸良,與某生共同遊玩回鄉。上半場戲整體是歡快的、活潑的,但是在結尾處點了李甲的父親,埋了個小小的故事引子。

  此時文藝作品還沒形成定式,不論是定式悲劇的鴛鴦薄命還是定式喜劇的峰回路轉,眾人都沒看過,便免不了為十娘、李甲二人擔憂。

  中場休息、更換場景時,徐夫人更是忍不住問道:“這話本是那裏來的?怎麽與老爺帶我去聽過的那些不一樣?”

  黃致遊學時帶著徐夫人一起的,兩人走南闖北,南腔北調都聽了不少,彈詞說唱也都下了功夫去欣賞,甚至徐夫人自己也寫過一個彈詞的小本子《西江月》。那些瓦肆勾欄的雜戲就更不提了,為了搞清楚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黃致買了不少各地的民間話本。

  然而像李園這樣,多人一起上台,借住裝扮表現身份,用背景和道具演繹場景,每個人去“演”一個角色的形式,黃致和徐夫人都是第一次見。雖然肉眼可見的粗糙吧,但是這個形式是真的新鮮又有趣。

  李咎回道:“故事是從家傳的書裏抄出來的,是個傳奇話本。改的這個雜戲的詞兒是我寫的,動作神態他們自己琢磨的。”

  黃致道:“可惜了,詞兒不怎樣。”

  徐夫人笑道:“著實不怎麽樣,可是這個故事好,演得也好。伯休呀,如果你信的過我,隻將這個本子的底稿把與我,我便按照你這個演法兒,給這個傳奇話本配一出上好的四折故事,怎樣?”

  李咎知道徐夫人家學在此,學識不輸男子,笑道:“這是最好不過了。實不相瞞,小年那天我才想起這事。本想讓說書先生給改改,因我和他都想躲懶,是以拖到了年後開工來著。不妨就讓兄嫂聽了這麽一出草台班子的戲,小弟也著實臊得慌。嫂夫人肯修飾一二,那是這出戲的福氣。”

  徐夫人邊去看黃致,黃致道:“夫人所言甚是。”

  那態度可是又誠懇又殷切,聽得一旁的尤複笑出兩聲來:“這些兒女情長的傳奇,我隻聽聽也罷。不過我尋思著,那《三國演義》是不是也合改成這樣?”

  就算尤複等不提三國,李咎自己也要改三國的,聞言可謂正中下懷:“是要改成這樣。既然夫人願意出手接了這‘三言二拍’的改作,我和說書先生勾兌一番,將三國也改出幾出好戲。先讓說書先生將幾出劇目挑齊,前後故事掰勻。再請那些能詩會詞、又不以我等粗鄙的書生改場次,從外頭雇請幾個伶俐孩子,配幾個教神韻動作神態和唱白的師父,請幾個胡琴竹管的樂師用咱們本地的山歌野調改一出配曲來,方方麵麵這麽一湊齊,必定能出好戲。我連這戲的名字都想好了:既不能叫雜戲,也不能算是彈詞,就叫青山腔。”

  黃致、尤複等實在想不出來這樣搭配起是什麽,又忍不住十分期待。

  李咎說現在台上演的這是“草台班子”,就是這麽草台的班子,也可以表現出“戲劇”的魅力。古代沒什麽娛樂,能出個新彈詞都足夠引來一時紙貴,況且是這樣的“戲”!

  說話間,中場布景已經換好了。打雜的幾人重新點亮台上的燈燭,又將幾位“演員”映照出來。那“杜十娘”“李甲”已經換上了一身清秀的行道服,站在竹篾紮骨粗布裝飾的道具“船”上,唱將起青山一帶的風景來。

  一曲罷了,小秀姑娘拿笛子一托,是個轉場的意思,舞台另一側,扮演反派小公子孫富的也登場了。孫富是初三郎扮演的,初三郎在外麵跑了這一年,膽氣也來了,靈氣也來了,把個內藏狡詐的紈絝公子演得活靈活現,一下就讓所有人的期待拉到了最高。

  接下來的情節急轉直下,孫富如何給李甲進讒言,用李甲那位威嚴的老父親做引子誘導他典賣愛妾,李甲如何耳根軟聽了孫富的鬼話,真的將杜十娘賣給了他,那杜十娘如何剛烈,如何斥罵二人,最後抱著價值千金的百寶箱跳河自盡……

  故事到此,引得座鍾多愁善感的人忍不住潸然淚下。而那些暴躁性子的,一邊罵“孫富”不是個東西、“李甲”也算是個人麽,一邊抄起瓜皮果皮去扔那“孫富”“李甲”二人。因李咎坐在最前麵一排,差點被後麵的人扔中了。

  最後還是說書的上來插科打諢一番,才將眾人從故事裏稍稍帶出,放著台上的眾人演了最後一段,便是幫助了李甲贖杜十娘的好友柳寓春獲得了杜十娘的亡魂托夢贈送的珠寶,並提了最後的結尾詩。

  《杜十娘》這個故事極為經典,很容易就能引起各種人的共鳴和好感。

  待落幕後,說書先生仍出來客串主持,拖著時間給台上收拾造景好方便下一個節目開始。

  徐夫人則擦著眼角,又偏過來與李咎:“唉,這十娘,合該與那柳寓春一道兒去,有情義的配上有俠氣的,那才好呢!怎麽偏生遇到了這麽個慫包。你那裏其他故事也是這樣的麽?”

  李咎揀出《竇娥冤》《鎖麟囊》《五女拜壽》等膾炙人口的佳作充當是同一本書的內容與徐夫人略提了提。徐夫人聽得一時喜一時悲,就是黃致和尤複也不免產生了“這些小兒女情態竟也似有大故事可為”的感想,何況徐夫人,恨不能當場拿筆來講這些故事潤色一二。

  李咎看在眼裏,心中安定:在場的人,大多數都是下裏巴人,他們看得進去這戲,說明他整出來的這東西,有民間的根基,有生存力;又能吸引尤複、黃致、徐夫人等忍不住為之提筆增色,說明這些故事也有在文人墨客等士族中傳播的可能性。上下都顧上了,事就能成。說不得他還真能搞出幾個戲班子,一邊掙錢,一邊養活一批文娛工作者,一邊還能傳播教化呢。

  他手裏除了《半夜雞叫》,還攥著《白毛女》《祥林嫂(祝福)》《茶館》《雷雨》等故事。也許十年八年的看不出作用,但是隻要這些故事能流傳下去,能被後來的人看到,早晚有一天它們會催生出一些新的思維,那就是李咎所期待的、在他自己的有生之年極難看到的火種。

  我……好……餓……啊……

  花了點時間把文娛工作的事情理理,實在是被最近的一些電視劇氣到了。

  文以載道,不是空話。李咎能養活幾百人已經不容易了,如果他需要調動更多的人,他就很需要傳播力更強的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