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隻要純粹的友誼
作者:我是小鬧      更新:2020-03-15 14:53      字數:2558
  自從結交了二元這個好朋友,肖平更加喜歡自己的學校生活了。

  每天下午放學,他都會和二元以及其他一幫男孩子們一起,跑到城牆、警報山或者電子遊戲廳,他膽子小,不敢和人打架,也對街機式的電子遊戲不感興趣,但是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有人陪著自己打發時間,他的心裏覺得格外快活。

  有時候,哪怕大家玩興都不濃,決定各回各家、各見各媽,他也總是要繞遠一點,先和二元一起說笑著把他送到家門口,然後才作別回自己家。

  即使到了寒暑假,這種友誼也依然不會被隔斷,因為兩個人會經常互相串門。不僅在對方家裏吃飯是常態化,甚至還會在對方家裏一住就是一個星期。

  那時候可不像現在,通訊發達,隨時可以跟家裏聯係,通報自己的位置和各種情況,真不知道當時的家長都是怎麽想的,怎麽就那麽放心,任憑自己的孩子一走就是一個禮拜。反正兩個孩子是樂樂嗬嗬,同吃同住同玩,不亦樂乎。

  肖平有一個自己的獨屋,一張大床足夠睡下兩個孩子,二元家裏雖然已經有三個男孩子,加上肖平就是四個人,但是他的家也非常寬敞,裝得下四個孩子。

  對於肖平來說,這樣做完全可以理解,因為他早已經對那種獨自一人的孤獨深惡痛絕,如果在一個漫長的假期裏不能和朋友們相見,他簡直連想都不敢想。不過二元畢竟有兩個兄弟,看起來真的和他長大後說的那樣,親兄弟也隻是在很小的時候能讓自己多幾個玩伴罷了,並不能擺脫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

  後來兩人談到這段往事還打趣說,如果放到現在,大家一定會說他們是一對標準的好基友。

  肖平雖然和二元已經到了情同手足的地步,但是卻從來沒有問過他的家庭情況,比如父母是從事什麽工作的。直到後來成人之後肖平才知道,二元的父親是區拆遷辦主任,正科級幹部,很有實權,也是很多人動用各種關係巴結的對象。但是,肖平在和二元交往的過程中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方麵的事情,看起來白白錯過了好的資源。

  肖平就是這樣,交朋友完全出於本心,全憑好惡,絕不摻雜其他雜七雜八的想法。他想不到那麽多,所以也從來沒有那麽想過。

  事實上,現代人所說的“資源”肖平錯過的可不止一個。老雷的媽媽是區房管局局長,標準的女強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能量巨大;

  再比如,老二的爸爸是駐京衛戍部隊的副團級幹部專業,專業後進入省機電公司。雖然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機電公司逐漸失寵,先是改名為物資廳,後來幹脆被合並,直至取締,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機電公司是一個非常有實權的機構,比如,當時所有的汽車銷售都要通過機電公司這個官方機構,要有它們出具的批條,權力之大可見一斑;

  而影子的爸爸則是鄭州市最早銷售電腦的國營單位老總。現在看起來很可笑,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腦這個東西還根本沒有被考慮過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不僅在中國如此,在世界上都是如此,當時,人們的認知還停留在電腦隻能服務於機構、單位,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既奢侈又無用,所以,電腦的銷售完全是公對公,要像汽車銷售一樣有批條,而影子老爸的那家單位就是負責這項業務,而當個人電腦市場逐漸被打開之後,這家國企也一度極具在位優勢。

  這些人都是肖平小學和初中時的死黨,但是他從未想過要利用這種關係從朋友們身上得到任何利益。在他看來,朋友就是朋友,應該是一種純粹的友誼。

  如果說那個時候的肖平還小,不諳世事,那麽到了大學之後,他的交友觀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在他的寢室裏,就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是河南省十八家地級市之一的規劃局局長,而在他的班上,更是有一個同學的老爸是某省廳的副廳長,而且他們當時的關係都非常好。

  後來他聽說,有不少同學都利用這層關係得到了一些自己事業上的實惠,可當時在學校和他們關係最好的肖平卻從來沒有找他們幫過任何忙,辦過任何事。

  後來他認真想過為什麽會這樣,得出了一個答案——雖然聽起來有些牽強,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他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得到過來自父母在選擇性交友方麵的任何教導和提示,換句話說,他從來就沒有聽父母說過,交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朋友對於自己將來的成長、發展會有多麽重大的幫助!

  不過這也不奇怪,因為他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

  肖平的父親是一個工作非常認真、努力的人,無論在任何一個崗位都刻苦鑽研,在最短的時間裏成為一個行家裏手,真正的幹一行愛一行。而且,他為主正派耿直,表裏如一,如果按照學校課本裏的傳統教育來說,是一個絕對的正人君子,是這個社會最應該大力弘揚的那一部分正能量。

  隻可惜,真實的社會絕不是書本上描述的那麽單純。由於他太耿直,心裏怎麽想嘴上就怎麽說,隻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不會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隻會低頭拉車不會抬頭看路”,所以直到退休也隻是落了一個“好人、能幹”的評語,仕途上一事無成。

  而更要命的是,老實的父親自始至終也不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不覺得自己的為人處世有什麽教訓需要兒子汲取,完全是一副逆來順受、知足常樂的態度,所以肖平自然也不會得到來自父親的任何忠告。

  和他比起來,他的另一個發小大斌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

  大斌的父親來自山東農村,家庭條件之差完全可以說是食不果腹。後來,參軍退伍之後落戶鄭州,經人介紹認識了他的母親,便做了一個倒插門女婿。

  或許是因為這段經曆,所以大斌的父親一生謹小慎微,而且從小就不斷的教育自己的兒子和領導處好關係的重要性。作為學生來說,領導是誰,當然是老師,所以,大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中專,始終都和老師的關係非常融洽,也都被委以重任:班長。同時,他在同學們麵前也是一個老好人,從來不會和任何人發生矛盾。這種好習慣一直延續到參加工作。

  肖平清楚的記得一件事:他的幾個好基友參加工作之後有一個每周聚會一次的習慣。第一次聚會的時候,大斌無意中從兜裏調出來一個通訊錄。那時候別說手機,連傳呼機都還沒有,家裏能裝上一部有繩電話、也就是座機都不錯了,因為3000多塊錢的裝機費可不算便宜,所以大家身上基本都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麵記上有電話的朋友的電話號碼,方便聯係。

  但大斌的這個通訊錄非常特殊,因為這上麵沒有任何一個朋友的電話,隻有他的各級領導的電話和住址,其中不少都和他其實並沒有直接的業務往來,不是他的直接領導。

  可見,如何處理好和上級的關係,這個思路已經在他心裏深深紮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