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3章 摸著石頭過河
作者:帝衣戲旦      更新:2021-02-08 04:28      字數:2156
  馬上李世民就開始行動了,他先是和房玄齡簡單商議了一下各方麵管轄負責人員,最後簡單的先製定了一些最迫切需要管製的地方。

  楊晨主管鹽鐵,這差事楊晨很樂意,本來他就打算過來薅羊毛的,這是最好不過了。

  房遺愛政治經曆不是很足,所以先簡單的管理土地,聽起來好像管理範圍挺足的,但實際上就是讓他先把乾州道所有的無主之地都找出來,再畫成地圖好造冊登記,等到這些土地都被收歸國有之後,再開始細化百姓的土地所得。

  雖然土地要歸朝廷管理,但是李世民並不打算收稅,而且分下去的土地也會比較多,這樣才能最快的促進農業的發展。

  房明煦還小,所以就被丟過去跟房遺愛一塊去收土地去了。

  張亮還是統轄軍隊,各地是治安管理也歸他,還要建立武侯鋪,以備不時之需,各地百姓進城還要登記記錄,這個活也是歸他的,總之比較細碎,跟規矩沾邊的,他都要管。李世民為了分擔他的重任,就把地方權限下放到劉仁軌和另外兩個人身上。

  楊晨總覺得這樣看起來,有分權的意思。

  房玄齡統管各處,有什麽照顧不到的地方就告訴他,所以他是最忙碌的。

  “礦脈開采早就已經開始運作,到現在已經完全步入正軌。參加挖礦的人員有一半是軍中出身的,還有一半是當地百姓。”房玄齡口中的當地百姓就是大唐百姓,他心裏早就把這裏當做了大唐的土地,至於原先那些土著,絲毫不能讓他覺得有所威脅。

  禦醫正在給李世民把脈,擔心他剛到這裏會有水土不服,但是李世民身體很強壯,在海上沒暈沒吐沒拉,到這裏也沒太多不適應。

  “礦脈乃是乾州道根本,務必要保證安全。”

  房玄齡頷首,想起來自己今天主要是來說別的事情的:“陛下,還有關於民生問題的。我們帶來的那些人現在還沒全部安置妥當,原先臣打算讓他們分散居住,但是仔細想想不妥,目前朝廷還需要他們,所以臣就想讓他們在城中百姓家中居住,但是現在,百姓們不是很樂意,而且這些人人數過多,恐怕一座城池無法完全容納。”

  李世民看向一旁的楊晨,楊晨開口道:“臣弟覺得房相說的有道理啊,就讓他們在城中百姓家中居住,不過不是白住的,是要幫他們幹點力所能及的活,然後一方麵再由朝廷出一部分錢,幫助他們建造新的房子。”

  “這樣一來,豈不是要很錢?”李世民蹙眉,現在的銀錢很敏感,在沒有完全穩定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大量使用,容易造成銀錢貶值,這樣的繼續下去,遲早有一天財政會崩塌的。

  “是要錢,但是我想要的錢應該不會太多。”楊晨笑嗬嗬的繼續道,“想要朝廷出錢,就需要申請,但是申請是有條件的。需成婚者可以申請,需鑽研某項有意義的課題者可以申請,或者有大的貢獻的人,可以由陛下親自賞賜下去,還有……我還沒全部想完,大概就是這麽個意思。”

  房玄齡略有所思:“有條件就有門檻,臣以為倒也可以,隻不過條件還需要再完善些,否則出現賈成親騙房子的怎麽辦?”

  楊晨忍不住給他點個讚,假結婚都考慮到了,不愧是大官!

  李世民覺得這件事可以納入考慮的範圍,就又說起農耕的事情來。

  這件事在大唐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隻不過偶爾有天災才需要朝廷煩上一煩,但是現在乾州道人手不足,人口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有人口,就需要有大量的糧食打基礎,否則沒有糧食怎麽把孩子養大。

  楊晨倒是覺得這件事考慮的有點太早了。

  想這個,倒不如想想怎麽把成親率給提高上去。

  說起人口,就不得不想到當地土著。

  雖然現在他們的文明程度很渣,但是怎麽說也是人類,他們有思想也有智慧,若是因為自身強大而忽略他們,什麽時候他們集中力量開始造反,也說不定。

  民族大融合,再加上後期思想教育,才能完全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版圖。

  李世民和房玄齡都對此嗤之以鼻,他們不是覺得民族融合很扯,相反李世民骨子裏就有外族人的血脈,而是覺得當地土著實在垃圾的很。

  “陛下的意思是,要全部把他們抓起來殺了?”

  李世民輕飄飄的白了他一眼,覺得楊晨這種說話的方式讓他很不爽。

  長安海納百川,全世界各族人民都在長安進行生活和貿易,區區土著,他還不至於如此忌諱。

  “就按你說的辦,但是現在他們都躲進了山中,要怎麽樣才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出來?還毫無顧忌的和咱們大唐交流?”

  楊晨估摸著想要交流也有困難,畢竟言語不通。

  但是這也不算太難,人這麽多,總是有一兩個小天才在他們身邊的。

  讓劉仁軌幫忙將所有人都召集在一起後,工匠,大夫們基本可以忽略,但是商人和學子們,是楊晨觀察的重點。

  “你們之中,可有人對語言十分有天賦的?若是有,那就可以跟著本公爺回去住,也不用下田幹活,怎麽樣?”

  眾人麵麵相覷,但是很快就有人報名,爭先恐後的,就連工匠們都不肯放過。

  要不是婦人們都還好端端的站著,楊晨差點以為他們是吃了迷魂湯了。

  一天下來,報名的人足足有一千個,要從這一千個人裏篩選出有用的人,楊晨足足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最後才艱難的挑出來兩個人。

  一個是做皮貨生意的商人,他常年來往各個國家之間,會三門語言。還有一個是讀書人,楊晨覺得此人十分聰慧,三言兩語往往就能切中要害,雖然還有些稚嫩,但是如果調教的好,絕對會是一個好幫手,而且此人年幼時就出過海,也算是見過世麵的,說一些外國人的話,也不算太難。

  楊晨不知道現在的土著是怎麽說話的,隻能摸著石頭過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