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八章 筋脈之重
作者:零點一分      更新:2021-01-17 14:06      字數:2689
  當然了,吳鋒在這一段時間之內,也沒有閑著,他的境界很久沒有提升了,這一次正好借此機會,相當於在一個時間流速相對比正常世界,不太一樣的地方,來加速進行修煉。

  修煉這個東西,最基本的就是易筋和洗髓,內固精神氣魂魄,外強形體技擊搏殺手段。

  吳鋒身上的秘法多的很,自然是有功法可練,不過這些都是修行者們的主要經典,世間所流傳的各俱特色理論的專門修習功法,修行者大多均將之視作枕中秘寶,從不輕易示之於人。

  所謂易筋的筋,是聯結肌肉,骨和關節的一種堅韌剛勁的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稱。

  而附於骨節者為筋,筋之較粗大者為大筋,較細小者為小筋,包於肌健外者稱為筋膜。

  筋的生理功能是連結骨節和協助運動,筋附於骨而聚於關節,筋連結骨節肌肉,不僅加強了關節的穩固性,而且還有保護和輔助肌肉活動的作用。

  人體之所以能夠運動,全是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的,筋附著於骨節間,起到了骨連結的作用,維持著肢體關節的屈伸轉側,運動自如。

  這肢體關節的運動,除肌肉的舒縮外,筋在肌肉骨節之間的協同作用也很重要的。

  而且筋由於幾乎是沿著十二經脈的路線行走,所以被稱為十二經筋,名稱也與十二經脈相同,其接續的部位也與十二經脈大體相似。

  但是,十二經脈有順逆之不同,而經筋走向皆起子四肢指爪之間,在踝、膽、膝、臀、腕、肘、腋、髀、頸結聚,終結於頭麵等處,沿行於體表,不入內髒,而與他經相結。

  其中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結於魚際,行寸口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過上臂內側,進腋下,出缺盒部,結於肩髃前方,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從下方結於胸裏,散布於膈,與手厥陰之筋在膈下會合,結於季脅處。

  而手陽明經筋,起始於第二手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部。分出支經繞肩胛、夾脊,直行的經筋從肩上走頸,分支走向麵頰,結於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之前,上左側額角者,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凡此種種大都如此,12條經筋,都有自己的軌跡脈絡。

  這十二經筋的所行部位,雖與十二經脈大致相同,但作用各異,十二經脈運行氣血,循環灌注,出入髒腑肢體,而十二經筋則連綴百骸,維絡周身。

  由於“肝主筋,其華在爪”,諸筋者皆屬於節,故經筋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而後盛於臂骨輔骨,結於肘腕膝膕,連於肌肉,上至頸項,終於頭麵。

  這筋有剛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著於骨之筋都堅硬而大,胸腹頭麵之別橫行之筋柔軟而細,手足三陽行於外側,其筋多剛。

  而手足三陰行於內側,其筋多柔,足之三陰及陽明之筋結聚於陰器,故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經筋大部分都結於關節部,相互間有密切的聯係,一般規律是手三陽之筋結於頭部,手三陰之筋結於胸部,足三陰之筋結於陰器,足三陽之筋結於顴部。前陰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陰與足陽明之筋都在該處相結。

  這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稟賦所造成。所以,筋絡紊亂者,筋絡細弱者,筋絡屈縮者,筋絡強壯者,筋絡舒暢者,筋絡剛勁者,筋絡柔和者等種種不一,都與在娘胎裏先天稟賦有關。

  而在後天生命過程中,筋絡鬆馳則會生病,筋絡搖顫則顯瘦弱,經絡紊亂則生畸型,經絡細弱則軟弱無力,經絡屈縮則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然而,經絡強壯人則剛強,經絡舒暢人則發育良好,經絡剛勁人則勇猛有力,經絡柔和人則健康長壽。

  如果一個人在先天稟賦較弱以及內心思想不能清虛,處處有阻障,則外在形體不能堅固,每每有疾病纏身,四肢乏力等。

  而修行的本身就是讓人由弱變強的學問,首先通過易筋的功夫以堅固其身體,強壯內髒以輔助在外的形體。

  否則的話,空有武技而沒有強健的身體和勁力,又怎能克敵製勝,以抵製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的侵襲呢。

  之所以說筋要用“易”而不用“煉”,其實“易”是表示陰陽之合,運變無窮。

  易者,即所有發生變化的現象都叫作易。

  易的變化,雖然存在於陰陽變化之中,然而陰陽的變化,人卻可以調節把握它的。

  修行者之中的大家可以撥弄體內的日月,可以在雙手中調節陰陽。

  因此也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無不可以易去。

  人們可以看到自然現象中,“易”的作用是多麽大,虛的可易為實,實的可易為虛,剛的可易為柔,柔的可易為剛,靜的可易為動,動的可易為靜。

  這易的作用,無非就是過高過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過先過後地使用或緩或急的方式,過正過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險的使它易為安全,混亂的使它易為治理,災禍使它易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為存在,氣數將盡的可以易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

  也就是說天地間事物均可“易”之,更何況說小小之人身筋骨了。

  天地萬物之易,乃其自然運化之易,其易而無常。

  而修行中的易筋則是挽回調整的方法,幫助筋搖顫的易之為平舒,筋細弱的易之為強壯,筋鬆馳的易之為柔和,筋屈縮的易之為伸長,筋紊亂的易之為暢壯。

  即是一個癱如綿泥之人,能夠做好易筋功夫,身體也可以堅如鐵石,並且內外均無障礙。

  由於經筋走向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沿行於體表,不入內髒,靠四肢手足之鍛煉,即可獲得勁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將易筋稱之為外壯和外功。

  因為筋與髒腑有著密切關係的僅肝和脾胃,故而“肝主身之筋膜”。

  筋束骨,係於關節,維持正常的屈伸運動,須賴肝血的濡養,肝血充足則筋力勁強,關節屈伸有力而靈活。

  肝血虛衰則筋力疲憊,屈伸困難,肝體陰而用陽,故筋的功能與肝血的關係尤為密切。

  肝血充盛,使肢體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養,維持其堅韌剛強之性,肢體關節才能運動靈活,強健有力。

  若肝的陰血虧損,不能供給筋和筋膜以充足的營養,則筋的活動能力就會減退。

  當年老體衰,肝血衰少時,筋膜失其所養,故動作遲鈍,運動失靈。在病理情況下,許多筋的病變都與肝的功能有關。

  這筋是靠五髒所養,易筋功夫不僅能換勁,也即練於四肢手口,而內壯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練於五髒六腑。

  筋靠肝血所養,而肝又靠髓生成,五髒六腑及氣、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轉化的,所以,易筋與洗髓是相輔相存同時並進的,易筋為短期性顯效,而洗髓是長期方能入境。

  在通過洗髓後,自然能補充易筋之功效。

  所謂“易筋容易,洗髓難”,煉外壯之易筋易,而練內壯之洗髓難。

  其實,這易筋可有時間界限,而洗髓是長期性、永久性的。

  一些宗門派將此二者硬性地分作兩事,確為舍本逐末,易筋洗髓均為同時進行的,並無先後次第,隻不過易筋見效快而易顯,洗髓隱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