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小香港
作者:路黎子      更新:2020-12-15 13:22      字數:2340
  “您不是說,今天良種稻有消息嗎?”陶曉偉恭敬地說,“我順便給您帶來了早餐。”

  “你呀,劉備三顧茅廬,你為了高產良種三闖我辦公室,比劉皇叔還心急。告訴你,昨晚我朋友來電話了,他說,被你的精神感動,千方百計找到雙桂6號秧苗,夠種一畝六分的稻田,明天才能托運到我們陵川縣……”

  “太好了!明天我再來……”陶曉偉興奮地叫起來。

  “明天你還來?”楊澤民生氣地說,“明天你再來就四闖我辦公室了,比劉皇叔還過頭。”

  陶曉偉看著老師生氣的樣子,覺得很開心,傻乎乎地笑。

  “你還笑?”楊澤民哭笑不得,“我們縣推廣中心對這個新品種還沒有完全掌握,你是第一個引種的人,我們就以你這次種植雙桂6號做實驗案列,派技術員給你們提供幫助,記錄實驗數據。小陶,你先回去,按要求選好稻田,整好基礎。明天秧苗到了,我們有專車送到你那裏。”

  陶曉偉家正好有一塊一畝六分多的保水稻田,龍溪水壩引出的水渠就從稻田南邊通過,灌溉非常方便。陶曉偉讓張興駕駛拖拉機深耕一遍,再把稻稈徹底打爛,高質量弄好插秧基泥。

  “來了,來了,縣裏的技術員來了。”越野車在水壩邊的山路一出現,就有村民高興喊起來。

  楊老師帶一名助手把高產良種雙桂6號秧苗送到蓮花村。他仔細查看陶曉偉準備的稻田基泥,滿意地點點頭。兩名技術人員詳細測量大氣、溫度、土質、水量、用肥……記錄各種數據。

  有楊老師這位權威技術人員親臨農田指導,陶曉偉信心百倍,嚴格按照要求精心管理高產良種實驗田。

  陶曉偉幾乎每天都要到實驗田查看一遍,看秧苗返青、分蘖和拔節的長勢,看水溫、光照和養分的影響……哪一天沒到實驗田,心裏就像落下什麽,寢食無味,坐臥不安。看著禾苗茁壯成長,他眼前仿佛滿是沉甸甸黃金般的稻穗。

  楊老師說,雙桂6號主莖長到18張葉片,有效分蘖的臨界葉齡應該是長出第13張禾葉的時候。陶曉偉每天細心觀察禾苗長勢,數到雙桂6號主莖長出第12張嫩葉時開始曬田。

  那天,陽光燦爛,明晃晃的太陽懸掛在天空,天氣很熱。陶曉偉當機立斷,大鏟挑開田埂所有排水口,田水嘩啦嘩啦流出稻田,排得滴水不剩,幹幹淨淨。

  他在田邊來回巡看幾遍,觀察禾根和土壤情況,一切正如意料中的情景,他這才輕鬆返身回家。

  夠苗曬田很關鍵,關係到禾苗對養料的吸收和植株壯稈孕穗的效果,決定著品種產量。陶曉偉天天往稻田細細查看曬田效果。太陽還是很大,連續曬了好幾天田,稻田禾稈邊沿開始泛白,田壟間出現細微裂紋。

  陶曉偉心裏暗暗高興,再曬一兩天,就可以返水回田了。他抬眼望望西天,夕陽慢慢迫近山頭,灑下一片黃橙橙霞光。他開心地扛起鐵鏟回家。

  第二天,天剛麻麻亮,他就迫不及待趕往試驗田。還沒到田邊,就聽到淙淙流水聲。奇怪,我在購苗曬田,怎麽會有水流到實驗田裏?他趕走幾步,到田埂一看,糟了,自己曬了幾天的試驗田竟然蓄滿水。

  “誰放水進我的田?”陶曉偉大聲問。

  時間還早,周圍沒有別人。他趕忙大鏟堵住進水口,折身往另一頭挖開缺口,盡快排水。

  張廣德背著鐵鏟一路巡看田水,從水渠那邊走過來,他遠遠看到陶曉偉,大聲說:

  “曉偉,你家試驗田開裂了,曬夠了,你怎麽還不回水?”

  “廣德伯,實驗田曬得還不透,不知哪個傻瓜竟然放水進我的田裏?”陶曉偉生氣的說。

  “什麽?我變成傻瓜了?”張廣德不高興了。

  “廣德伯,是你放的水?”陶曉偉哭笑不得,“你怎麽不問問我就胡亂給我回水呢?”

  “昨天,我打你實驗田邊經過,看到你試驗田開裂了,以為你忙,沒工夫過來回水,就幫你放水進田。難道我錯了?”張廣德不解地問。

  “曬田還沒到火候,你怎麽就自作聰明亂回水呢?你這是好心做了壞事。”陶曉偉沒好氣地說。

  “我好心好意幫你放田水,你說我做壞事?這我就聽不懂了。”張廣德見這個平時自己看好的小輩無禮,很生氣。

  這時,好些村民也出工了,聽他們大聲交談,圍過來看。張廣德見人聚多了,更加氣惱,不滿地對大家說:

  “你們都來評評理,我種了一輩子莊稼,還不懂曬田嗎?我看到曉偉試驗田開裂了,幫他放水回田,我做錯了嗎?他竟然說我幫倒忙,做壞事,年輕人怎麽變得不懂理了?”

  大家議論著,批評陶曉偉沒有禮貌。

  陶曉偉看他們不理解,耐心地說:“各位鄉親,我知道,你們種了一輩子稻田,有經驗。但是,種植莊稼要講科學,講技術。像夠苗曬田,就要看好時機,苗夠不等時、時到不等苗。曬田必須重曬,把稻田曬透。要等到泥土發白,表麵開裂,禾苗葉色褪淡,禾根根起白上翻,這才曬透。廣德伯沒有問我情況,自作主張幫我回水入田,我知道這是好心,卻是幫了倒忙。”

  經過陶曉偉一番耐心解釋,大家才相信了他的話。

  “還是年輕人好學,掌握技術。我們這些老輩人就憑老經驗幹活,跟不上時代,落伍了。”

  “有沒有技術就不一樣,你們看,曉偉的試驗田,棵棵禾苗茁壯成長,節節拔高,精神抖擻。我看了就喜歡。”

  “曉偉年紀輕輕,種田比我們專心,比我們養孩子還仔細,無愧是我們的老師。”

  陶曉偉在蓮花村開辟高產良種試驗田,專業人員經常來田間做技術指導,給鄉親們帶來了很多先進生產技術,他們為村民講解農業生產的科學知識,介紹農村多種發家致富的種養方法。蓮花村村民大開眼界,學到很多高效科學的種養技術,生產技能直線提高,出現了一批農村種植好手。

  秋收時節,蓮花村的人們喜氣洋洋。陶曉偉的試驗田竟然收獲了一千四百多公斤的稻穀,畝產高達九百多公斤。

  鄉親們家家喜獲豐收,除了陶曉偉被評為北山鎮水稻狀元外,還有不少農戶被封為農業生產大王。

  北山鎮集市上,蓮花村村民在街邊擺開一長串攤位,占據了大半條街,他們擺賣自家種養的豐富特產。蓮花村,被北山鎮人稱為陵川縣的小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