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農業技術培訓班(二)
作者:路黎子      更新:2020-12-15 13:21      字數:2356
  第二天,培訓班開始理論學習,技術員介紹我國農業發展曆史,現代農業發展新技術。特別是從本地農業種植實際入手,詳細講解水稻大田種植科學管理、果樹種植技術、特種養殖技術和甘蔗種植管理技術等農業生產科學知識。

  陶曉偉第一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班學習,他雖然從小就看著村裏老輩人開展農業生產,長大以後一直沒有離開過農田活動,但是他沒有想到,農業生產還有這麽高深豐富的學問。他專心地聽老師講課,寫滿一頁又一頁的筆記。他好像回到了以前讀書的年代,孜孜不倦地汲取鮮活有用的農業生產技術的科學知識。

  一下課,陶曉偉喜歡和一群好學的學員擁上講台,圍著老師請教問題。

  “老師,水稻品種很關鍵,袁隆平和謝華安研究出了哪些新的雜交水稻品種?最高畝產是多少?”陶曉偉捧著幾筆本,誠懇地問。

  楊老師揚起頭,看一眼這個勤奮的青年人,耐心地說:

  “袁隆平和謝華安都是我國頂尖級別的農業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團隊新近推出了高產的水稻品種,全國種植最廣泛的有汕優63號、南優2號、威優6號、岡優22號、五優308號和天優華占號六個著名品種。管理得好,這些水稻品種畝產都超過六百公斤。雲南的農民種植天優華占,畝每畝產量達到七百多公斤。”

  “哇!畝產七百公斤!”學員們驚呼起來。

  “可是,我們這裏種植雙桂1號和桂朝2號,畝產五百公斤都收不到,差距怎麽會那麽大呢?”有一個穿藍色上衣的年輕人問。

  楊老師笑著說:“農業生產是一門學問,有了好的品種還不夠,還需要科學高效的農田管理。你們很多人都是遵循上輩人的耕種方法,灌溉、施肥、預防蟲害各個環節處理不當,影響了優良品種的產量。現在你們來參加培訓學習,這很好。大家努力學習半個月,就可以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學到很多科學種養知識,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畝產產量,改進農村種養方法,擴大種養規模。農村是一片廣闊的田地,你們擁有了技術,就可以大顯身手,發展現代農業。”

  “啪啪啪啪!”旁邊一群人聽了,不由自主鼓掌起來。

  “楊老師,很多農村喜歡種植謝華安培育的汕優63號,大家都說顆粒好,口感香。我們這裏為什麽不引進這個品種?”

  “學員們,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的土質氣候情況不一樣,各省市根據自己的條件引種最合適的水稻品種。目前,我們正在根據陵川縣的土質氣候特點,做好研究,準備引進汕優63號、南優2號這兩個優良雜交水稻品種。”

  學員們聽得入迷。

  吃晚飯的時候,陶曉偉看到,藍衣青年就坐在自己對麵,他拿起飯碗走過去,坐藍衣青年旁邊。大家經常擠在老師身邊問問題,彼此都熟悉。藍衣衝他笑笑,問道:

  “他們說,你是蓮花村的,叫什麽名字?”

  陶曉偉扒著飯,回答說:“我叫陶曉偉。你呢?叫什麽?哪個村的?”

  藍衣說:“我在你們北山鎮東邊上,叫朱少雄,住遠華村。”

  陶曉偉高興地說:“哦,那是豐寧鎮了,我讀書的時候去那裏玩過。”

  兩人愉快地談論著雜交水稻新品種。朱少雄對他說:“田間管理出產量。桂朝2號在雲南種植,產量很高,畝產超過一千公斤,是目前全國水稻單產最高的記錄。我們這裏也是種這個優良品種,但是產量出不了,基本上就是每畝四五百公斤。看來,我們的管理技術跟不上。”

  陶曉偉說:“楊老師不是講嗎?田間管理技術很重要。我們跟外麵的農業技術有差距。”

  朱少雄眼裏閃著光,說:“我最敬佩袁隆平,他為水稻研究奮不顧身,矢誌不移。那年,紅衛兵從秧田把他架走,拿他做走資派的典型遊街批鬥。批鬥會一結束,他把高帽一甩就奔往秧田看秧苗。秧圃被紅衛兵搗毀了,他像一個孩子一樣失聲痛哭。後來,他偶然發現,旁邊的井裏還漂浮著一兩株秧苗,他奮不顧身,跳進井裏把秧苗捧起來,繼續培植。”

  陶曉偉驚訝地看著他:“你怎麽懂得那麽多東西?”

  朱少雄抿嘴一笑,說:“我舅舅在豐寧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我經常去他那裏看雜誌。你如果有興趣,以後我看到好的雜誌,就帶給你看。”

  兩人談得很投緣,還交流了不少田間管理的經驗。因為培訓時間緊,老師晚上還要講課,兩人談得不盡興,各自匆匆趕回宿舍洗衣服,準備上課。

  一天晚上,楊老師講授現代農業新技術內容。他告訴學員們說:

  “長江一帶地區,人們開始實驗一種新的水稻播秧技術,叫拋秧。他們大膽改革水稻種植的方式,不再沿襲幾千年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彎腰插秧傳統習慣,他們連稻田都不用插足走入,就在田邊地埂,把水稻秧苗連同營養土一起撒拋到稻田裏……”

  楊老師沒說完,就有好奇的學員舉手提問:“楊老師,不走進稻田,怎麽插秧定植?”

  楊老師高興地說:“新技術就在新,你們沒見過,難以理解。你們不要急,聽好課。那裏的農民就在稻田邊,把秧苗拋到稻田的空中,讓秧苗自由落入,靠秧苗根部的重力定植入土……”

  不少學員聽了,不解的議論起來:“不用插秧,就靠拋灑秧苗,這能保證秧苗入土、禾苗成活嗎?”

  楊老師看見興趣盎然,提高音量,說:“這種技術很好,容易獲得高產。拋秧栽培,秧苗雖然參差不齊,但是因為它入泥淺,光照充足,根須發達,低位分蘖快,返青期縮短,促進禾苗盡快生長,有利於水稻高產、穩產。”

  大家聽了,還是不理解。

  楊老師看看學員們茫然的表情,說:“現在,這種拋秧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秧托成本比較大,沒有普及到我們這裏。我預測,隨著科技發展進步,過兩三年,拋秧技術更成熟,成本降低,那時,我們大家采用拋秧技術,插秧效率就提高了。拋秧,可以手工拋秧,還可以機器拋秧……我們要掌握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做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新型農民。”

  後麵幾天,技術專家帶領學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指導學員掌握農業生產技術。

  短短半個月,陶曉偉開拓眼界,學習了豐富的農業生產新技術,還認識了一批新朋友,他覺得渾身是勁,精神煥發,眼前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