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農業技術培訓班(一)
作者:路黎子      更新:2020-12-15 13:21      字數:2658
  王福貴靠上前一看,是一條字謎:“隻對一半,打一個字,”

  他轉轉眼珠,思忖著:“隻和對的一半,是什麽字呢?”他細細地想了好一陣,一道亮光閃過腦門,對了,是“歎”字。他笑吟吟地取下字條,繼續往前麵看。

  “皇帝,打一個字。”他左想右想,猜不出,隻好叫道:“曉偉,快來看,這條字謎。”

  陶曉偉朝字謎一看,心裏就明白了,他不想打擊王福貴的信心,提醒他說:“狼有狼王,獅子有獅王。皇帝不就是人中的王嗎?”

  “人王?”王福貴心裏琢磨,“有了,是全。”他高興地撕下紙條。

  “有長有寬,有硬有軟,白天不用,晚上上班。打一日常用品。”這個燈謎猜什麽呀?王福貴搖頭晃腦,想不出結果。

  他看見劉江擠在身邊,指著紙條喊他:“劉江,你來猜這道謎語。”

  劉江輕輕讀著謎麵,突然臉紅起來:“我不說,這個謎語不健康。”

  旁邊有個穿白襯衣的青年聽劉江讀謎語,好奇地轉身過來看,驚奇地叫道:“怎麽出這樣三八的謎語?這不是男人的JJ嗎?”

  旁邊的人聽了,好奇地圍過來看,默念謎麵,猜著謎底,心領神會,得意地笑。

  工作人員看到這邊有人起哄,走過來,聽了他們的議論,批評道:“好好猜謎語,別胡思亂想。”

  陶曉偉走近前來,見眾人神態怪異,疑惑地看謎語,想一陣,伸手摘紙條。

  “你猜出謎底了?”白襯衣擠眉弄眼,怪笑著問。

  “告訴你,謎底是生活用品,睡覺用的床!”陶曉偉看不慣他的猥瑣樣子,生氣地對他說,聲音很大。

  “喔!”眾人出乎意料,若有所思地應道。

  其他遊園項目結束了,最後隻剩下猜燈謎。人們欲猶未盡,聚集在一道道燈謎前,笑嘻嘻經受一場文化與智慧的考驗。他們長年投身生產勞動,身體壯碩,精神卻沒掛果。今天在燈謎前冥思苦想,時不時閃出思想的火花,感覺非常奇妙……

  鄉鎮街日散得早,下午兩點鍾,遊園活動圓滿完成,偌大的遊園場變得空蕩蕩的。村民懷揣獎品和快樂,像充足了電一樣,心花怒放地回家,精神勁頭更加充足。

  王福貴五人溜著自行車,車子在大街上拉成一個蛇陣,一溜煙往回騎。路過派出所門前,一條紅布標語被風吹落,斜掛在路上。陶曉偉心花怒放,車速快,衝在前麵。他猛刹車,急拐車頭,停下來,一腳蹬地,伸手拉起標語看——堅決打擊走私販私買賣活動——心裏掠過一絲不祥。

  “曉偉,拉到路旁。我們先走。”王福貴蹬車引著大家拐個彎,蛇陣繼續向前。

  蓮花村一致推舉陶曉偉參加陵川縣農業技術培訓班學習。陶曉偉很高興,知道這是村民對自己的信任。

  他簡單收撿兩套換洗衣服,興衝衝趕到培訓學習地點陵川縣黨校報到。這時,太陽慢慢下墜,把黃橙橙的夕照灑向兩層樓高的黨校教室,給樓前的一排鴨腳樹染上一層蠟,泛著耀眼的光。

  學員陸陸續續前來報到。晚飯後,培訓班開班典禮在黨校會議室舉行。

  會場坐滿了學員,基本上是青年人。陶曉偉扭頭看了看,估計有兩百號人。大家在低聲交談著什麽,個個顯得好奇興奮。

  農業局吳局長陪著負責農村工作的副縣長李恒誌已經在台上就坐,一旁還坐著三個陌生的人。看看人到齊了,吳局長用手輕拍話筒,介紹台上的三位培訓班講課專家,接著做個簡短開場白,就把話筒移到副縣長前麵。

  李恒誌環視一周會場,大家鴉雀無聲,專注地看他。他滿意到點點頭,提高聲調說道:

  “各位學員,大家好!我看了一下,這次參加學習培訓的農民朋友都是年輕人。這很好!年輕人是農村的支柱,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希望,是農業技術的先鋒隊伍。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我代表陵川縣政府對全縣農業技術培訓班順利舉行表示祝賀!向長期在農業生產一線辛勤勞作的農民朋友及你們的家人表示親切的慰問和衷心的感謝!”

  副縣長站立,向大家鞠躬。會場立即爆發熱烈掌聲。

  接下來,李恒誌講了改革開放我國農業農村取得的巨大成就,還講了我們當前的農業技術不高的現狀。最後,他給學員提出三個要求:

  一要認識到位。參加培訓的農民朋友要以主人翁的姿態對待學習,做到尊重老師,虛心求教。嚴格遵守培訓紀律,嚴格遵守作息時間。

  二是認真學習。培訓時間雖然隻有15天,但內容豐富,有理論知識,有實際操作。農民朋友要珍惜這個學習機會,沉下心來,集中精力,專心聽課,認真學習,爭取學到更多更好的農業生產新技術。

  三是學以致用。農民朋友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堅持學以致用,緊密結合實際思考問題、發展生產。

  李副縣長寄希望於農村的青年朋友,希望大家通過這次培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為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會議室爆發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領導講完話,專家組組長,陵川縣農業技術推廣首席技術員楊澤民開始培訓班第一場講座。楊技術員一開課,就在黑板書寫一行大字: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科技,讓以色列農業騰飛。醒目的標題一下子吸引所有聽課的學員。

  他的講課聲音雄渾,似有一股磁力,緊緊抓住了陶曉偉。

  “馬克·吐溫,美國著名批評現實主義作家,100多年前,他來到地中海旅遊,他行走在地中海東南方向的海岸,看到滿眼是荒蕪蕭索的景象,他以作家獨有的眼光,對這片貧瘠的土地寫下了‘荒涼、貧瘠和沒有希望’的評語。我們新中國成立的前夜,以色列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建國,這個彈丸小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耕地麵積稀少。全國國土三分之二的麵積全是沙漠,大部分領土屬於典型的幹旱和半幹旱氣候地區,水資源尤其貧乏。這樣的國家,很不適合發展農業生產。所以,才有了馬克·吐溫這樣的判斷。”

  “可是,科學技術力量,完全顛倒了人們的認識。短短幾十年,以色列就令人不可思議地創造了農業神話,大片的沙漠變成良田沃土,荒涼的戈壁盛產糧食果蔬,成為世界聞名遐邇的農業大國,不但靠狹窄貧瘠的土地養活了本國的人民,還奇跡般地出口大量農業產品,被人譽為‘歐洲果籃’。”

  “以色列的農業奇跡,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科技是農業發展的出路。我們中國曆來是農業大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幾千年來,我們農業技術沒有得到發展,很多農村還是一如既往地拉牛使耙,挑水澆灌。這個技術,從秦朝一直沿用到今天,足足用了兩千年。”

  “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但是在農業發展上,我們已經遠遠落後於世界,被人家甩得很遠!”

  “年輕人,要追趕世界發達農業生產,就靠你們了。”

  楊老師的話在低沉中突然爆發,變得亢奮。會場中的兩百多人站了起來,神情激烈,拚命地鼓掌。陶曉偉覺得兩頰潮熱,激動得淚水在眼眶打轉。他感到身上的緊迫使命,看到了努力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