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水有多深?【一百十九】
作者:閣樓裏的念經貓      更新:2020-12-15 12:48      字數:2280
  我們大多知道的曆史上忠臣都是通過影視劇,戲曲,戲劇,小說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

  而且尤其以小說等藝術感染力最強,所以很多東西深入人心。

  人人口口相傳的東西,到底是真實曆史,還是故事?到底與真實曆史是否有細節上的出入呢?

  當然這裏不想提像韓信這樣的例子,畢竟韓信能幫劉邦打敗秦軍,打敗最強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又封侯爺,又有重兵和封地。如果韓信隻要有封地,辭去將軍的職務,那或許還好一點,或許劉邦也好,呂雉也罷,哪怕就是蕭何怎麽向劉邦和呂雉讒言,一個手裏沒有兵馬的人是反不了劉邦的。

  所以可以說,當然這得兩說。一是無論如何,劉邦和呂雉都不會真正對韓信放心的,加上蕭何妒忌韓信的封賞遠遠高於自己。還是他蕭何向劉邦舉薦了韓信的。這韓信是過河拆橋的意思,一點沒有為他蕭何爭取點什麽。那種恨到極致,妒忌到極致的威力有多大?必然會推波助瀾。所以這個不能過於歸咎於蕭何。他隻起到了不能叫奸臣的敲邊鼓的作用。因為真正動了殺心的是皇帝和皇後。因為韓信是最大的心腹大患,他在軍中又有威信。

  注意:韓信曾經在項羽那裏,明明有本事,可是項羽從來不用他,隻讓他當侍衛。而到了劉邦這裏,所有的軍事行動,一切都是聽韓信的。韓信沒來以前那可都是蕭何和劉邦做主的。

  第二是韓信太自信了。或許他錯誤地認為劉邦就是那種混混,所以後世劉備的兒子劉阿鬥就頗具有劉邦的那種氣質。可是韓信錯了,以為劉邦是爛泥扶不上牆的,離開了他韓信,這朝代,國家是運轉不起來的。而且也正是他認為自己的威望很高,劉邦呂雉蕭何都不可能會對自己動手,也不敢動手。

  當然我要說的不是嶽飛,袁崇煥將軍這樣的人物,畢竟他們手裏也是有兵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曾經猛烈抨擊皇帝,罵皇帝是昏君。畢竟這裏麵牽涉到主戰主和派的問題,這裏麵就更加複雜了。

  所以我前麵就推測因為皇帝和奸臣主和派跟敵方勾勾搭搭,秘密簽訂了什麽出賣整個國家朝代的條約之類的。所以嶽飛,袁崇煥將軍就成了替罪羊,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有些忠臣,比如嶽飛袁崇煥將軍這樣的,跟伍子胥,屈原等忠臣的情況又不一樣。

  因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忠臣死了,那就是昏君,就是奸臣害死的,那就是昏君奸臣不好,忠臣沒有問題。忠臣既不貪財,也不可能起兵造反,來奪皇帝的寶座龍椅。隻是因為勸皇帝不要當昏君。

  我不想說一個最不想說的話題。

  那就是聖賢書,聖賢的教誨。

  孔孟之道好不好?當然好。

  可是這個好,要看怎麽個好。臣子各個當君子,謙謙君子,仁人君子,或者百姓都學君子,禮儀等等都沒有問題。

  再說一個話題。

  那就是我們通常被錯誤地教育說忠臣各個都是飽讀詩書,或者勤奮想上的,而奸臣各個都是不學無術,或者都是一心拍皇帝馬屁,不思進取,不為社稷安危考慮的,隻想著對付忠臣,扳倒忠臣,然後自己的位子就保住了。皇帝高興,自己也高興等等。

  忠臣和奸臣讀過的書都是一樣的,不要以為忠臣是對聖賢書,而奸臣都讀雜七雜八的書的。

  那為什麽大家都讀,讀過聖賢書的,忠臣都是勸皇帝把心思放在國家大事上,不要沉迷後宮,尤其不要沉迷敵方,敵對方送過來的美女。美人計是古代通常最常用的計策。

  而古代的女子往往是犧牲品,就是帝王們的工具,棋子。就算是達成了目的,最後的結局都不是很美滿,甚至是悲慘的。

  所以這些女子是可憐的,她們根本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就是帝王們案板上的魚肉。老百姓不是也是一樣的嗎?士紳,大臣也不是一樣的嗎?

  其實帝王們樂此不彼地爭奪王位,龍椅,最後不是被宿命,命運牽著鼻子走的,任命運宰割的魚肉嗎?

  有誰能逃過命運的宰割呢?

  而忠臣,曆史上的忠臣多了去的,是不是每一個忠臣都是被皇帝和奸臣給害死的呢?

  並不是每一個清官,忠臣都會被皇帝給殺死,賜死的。

  比如包拯包公,包龍圖,那也懲治了很多人,替百姓出頭。比如海瑞那也是清官,力主嚴懲貪官汙吏雖然被罷免甚至差點被殺掉。比如狄仁傑。

  如是等等。

  我隻想說第一,如果沒有碰觸到皇帝的心理底線,就算是向皇帝諫言,如果言辭不是特別激烈,皇帝會殺掉忠臣嗎?忠臣和奸臣的區別就是,奸臣會揣摩皇帝的心思,不會勸阻皇帝的任何事情。第二,忠臣忠君是不錯的。但是別忘了官位是誰給的?不是憑借自己的真本事。這麽想就大錯特錯了,也不要認為是我為了你們家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是應得的。是你皇帝的老子,爺爺對我們家的賞賜。你要這麽想,其實就已經觸碰到了皇帝的心理底線。因為官位是皇帝給的。皇帝,皇家能給你,也能廢除掉,讓你一無所有。所以聖賢說的話不是不對,卻恰恰忘了中國幾千年的帝王史,一切都要圍繞帝王的,而不是帝王應該遵守君子之道,親君子遠小人。這就是很多忠臣致死都沒有想明白的道理,因為他們被聖賢書給害了,被錯誤地引導到了錯誤的地方去了,而忽略了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帝王才是一切,都必須圍繞帝王來展開。一切都要以帝王的喜怒哀樂來開展。

  這就是我反複要說的宿命,皇帝的宿命,朝代的宿命。

  因為宿命是避不開的。

  因為忠臣再忠,都無法改變皇帝和朝代的命運。

  當然不是因為忠臣的死亡,朝代就立刻會滅亡。

  明君還能看清現實和未來,昏君的目光就朝廷和後宮那點地方,甚至隻有後宮那點地方。

  但是帝王之術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忠臣死了,皇帝會為他追封諡號,封這個封那個。有可能是殺死他的皇帝,有可能是他的後人,有可能是替換的 朝代。

  甚至建立忠烈祠,忠義祠等等。

  不要以為這是帝王們大發慈悲,恰恰錯了,這是為了安撫民心,是愚弄人民百姓而已。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