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人情味
作者:歸涯      更新:2021-05-19 10:39      字數:3571
  他董仲舒當年願意入朝為官,不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學術主張啊?

  怎麽實現學術主張,當然是做官了?

  這也是孔子為什麽那麽熱衷於做官的原因。

  不做官說了再多也沒用,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空口白話到最後成為一句笑談。

  葉天作揖行禮後說:“高見不敢談,不過倒是有幾個建議,隻是我是武將平時不涉朝政,姑且也就那麽一說,權當拋磚引玉。”

  “唐朝的田地為農民私有製,並且允許買賣,這樣給了豪紳兼並土地的機會。”

  “我設想過,如果土地全部收為國有,然後再根據人口進行分配土地,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還給官府。這樣來不僅有利於無主荒田的開,也方便那些農民擺脫豪強大族控製。這是土地的歸屬權,但也隻能治標不治本,土地兼並的根本,還是百姓生活所迫導致的,但凡有一口吃食,百姓也不願意將土地賣給豪紳。所以我在想稅收的問題,地有良田,有鹽堿地,大戶人家利用權勢,將良田歸為己有,將鹽堿地分給平民百姓,然而稅收相同,不知能否根據良田的不同,改變稅率。”

  葉天後麵這條建議,其實他自己也知道很難,真的就屬於姑且一提,姑且一聽。

  這條建議的方田均稅法,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葉天還特意將田地等級,不同的等級納稅不同說出來。

  然而難就難在這上麵,清丈繁難,滋弊亦多,有權勢的人擁有良田卻上報為不適合的堿地,老百姓拿的堿地,卻要繳納良田的稅收。

  所以看看就好,隻能在少數地方施行,比如天子腳下之類的。

  葉天看到董仲舒陷入沉思後,又繼續說道:“百姓稅務繁重,僅僅是賦稅就有ニ十多種,積少成多又是一筆龐大的財富,我在想能不能將這稅務整合到一起,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這樣賬麵就清楚了,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同時也不用擔心,朝廷體恤百姓減了一種稅,結果地方官員為了撈錢,就加重其他稅賦,導致百姓苦不堪言。”

  “整合?”董仲舒嘴裏叨念著這個詞,他被葉天大膽的想法驚到了。

  葉天提出的整合,就是明朝張居正提出的“一條鞭法”的內容,直到現代社會,對於普通的上班族來說,也沒有了各種雜七雜八的稅收,直接統一為個人所得稅。

  他提出的這幾種建議,基本都屬於在曆史上或多或少解決了土地兼並的手段,就算不能直接拿來用,至少也能給這些大臣們一些啟發。

  葉天就根本沒打算親自下場打拳,隻要建議提出來,剩下的交給這些人來嚐試完善就可以了。

  董仲舒合計著葉天提出來的建議,但沒有開口,也沒有對此發表任何評論。

  他清楚的一點是,這些建議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影響到勳貴豪紳的利益,這是件得罪人的差事。

  董仲舒估摸葉天應該去找張湯,結果張湯不願意,是看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拿自己當做槍使了。

  想通後,沒有生氣,有時候被人當槍使,至少證明自己還有當槍的資格。

  把握好這次機會,不僅能夠絕地反擊,甚至還能更上一步。

  當然這一切的大前提,都是將葉天提出的建議消化之後,再拿出陛下認可的建議才行,否則一切都是白搭。

  就在這時候,馬車突然停了,是到冠軍侯府了。

  聽到董費的提醒後,葉天笑道:“一路有勞老先生了。”

  身處的位置越高,要考慮的事情就越多,做出的決定是不可能麵麵俱到,通常一個正確的決定,在有益於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時,會犧性那百分之一百姓的利益。

  這跟電車難題不同,因為無關乎人性,領導人也不會為此而糾結,純粹是從發展的角度出發,如果不幸成為那百分之一的百姓,可以選擇或者是造反,或者是認命。

  所以越是有為之君在關鍵時刻的決策,看起來就越是冷酷無情。

  葉天狠起來的時候,生命在他的眼裏也僅僅是一串數字。

  好在土地兼並的這種事兒,並不是無法預防的。

  既然有能力解決,就要無可奈何的要承擔起這份責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後世華夏民族普遍認同的改治觀點和政治行動。

  葉天並不是隻認戰鬥,大唐的朝政離開他,照樣可以運轉。

  將責任交給董仲舒後,葉天一身輕鬆,準備回家陪義妁,順便等待董仲舒那邊的回複。

  事情牽扯到了葉天,再加上有肥豬可以宰了,中尉府的效率肯定不會慢。

  才兩天的功夫就先上書稟明天子,然後派出酷吏去了北邊,張季和李仲也跟去了,估計這一趟得死不少人。

  葉天卻不會生出絲亳的憐憫,即便做出了逼良為奴的事情來,就別想躲過在菜市場上挨一刀!

  半個月後李仲和張季回來了,還帶回些從馬邑那邊遷徙過來的百姓,人數不多,大概三十戶,都是被當地豪紳迫害的百姓。

  土地和房子被豪紳兼並了,豪紳死後的那些錢和土地,又被朝廷收去,有些百姓選擇留下來,等朝廷官員清點完賬目後分地撥田,而剩下的這些,則跟隨李仲選擇投靠冠軍侯。

  都是年輕人拖家帶口,顯然葉天在青年一代人的心裏,地位是極高的,投靠冠軍侯的機會並不多。

  張季把人帶著交給了錢伯來安置,如果有素質比較高的,就留下來做個家仆,尋常之人則送去封地種地養馬,肯定不會餓著。

  冠軍侯府的家仆,應該是大唐家仆裏麵最幸福的,雖然府裏的規矩多,要求也高。

  雖說不像軍隊那樣行走坐臥都有嚴格規定,但也是令行禁止,決不允許出現拖拖拉拉的情況。

  做事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雷厲風行。

  但同樣的隻要能做到,不會平白受到打罵責罰,更不會被賣掉送人。

  甚至還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屬於自己的積蓄,做完規定的任務,可以找個地方休息,即便被錢伯看到了,也不會說什麽。

  如果家仆有可以不用做伺候人的工作,比如有位擅長養蠶的容婆子,養的蠶好,吐出來的絲又白又細,絲線還不會斷。

  於是葉天在城外買了塊地,蓋起來了養蠶房,又給容婆子找了幾位下手養蠶,賺了的錢九ー分賬,容婆子和派到她手裏的人能拿到一成,剩下的九成歸府裏。

  再比如農家的許濘和小說家的虞終也是大賺特賺,虞終就不說了,長安暢銷書作者,一手爽文賣到長安紙貴。

  學問大家們看的那叫一個眼熱,嘴上說著不屑,心理可是嫉妒的很,如果不是背後有葉天罩著,恐怕早就想辦法弄死虞終這個有辱斯文的家夥。

  虞終則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你們這群看不起哥,又拿哥沒辦法的模樣。

  至於許濘嘛,這倆年從西域弄來的種子,已經中了兩季,像棉花、芝麻等等,都已經找到了正確的種植方法,可以大規模的種植了。

  可惜這些作物很難推廣開來,主要是朝廷和百姓都不願意種。

  芝麻、棉花又不能當飯吃,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就要活活餓死了。

  朝廷也認為五穀才是重中之重,至於西瓜這種東西,還是算了吧,勳貴們喜歡種沒人攔著,讓老百姓種,萬一出了意外,誰能出來承擔後果?

  沒辦法,葉天隻好自己種。

  當初秦瓊聽說這事兒後,跑到冠軍侯府裏,抱著葉天的大腿不放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表示,發財的事別忘了兄弟。

  就這樣秦瓊也從葉天這邊討去了一些種子,估計第一季已經種下了,算算時間也快收成了。

  在冠軍侯府,隻要有本事就能得到投資,九ー分賬在後世看來簡直就是搶劫,然而在西唐這種事兒,是家仆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

  有些家仆賺夠了、可以將自己贖出來,但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留在冠軍侯府裏,這裏,更有人情味。

  葉天最喜歡賺錢後,給家仆分錢的場景,甚至比自己賺了錢還高興。

  華夏的老百姓種田方麵的技能點滿了,不代表隻會種田,後世的華夏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全行業都有涉及的國家。

  同樣古代的百姓也應該在種田的同時,將觸手伸向百業,而不是一輩子隻拘泥於田地裏,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創食。

  進了七月,葉天和秦瓊坐在田地裏啃著西瓜,西瓜已經熟了,一個四五斤,都不用刀切,倆手用力一掰就開,嫩紅的果肉看著就垂涎欲滴。

  長安是適合種西瓜的,一畝地大概能產五千多斤,西唐的畝是六十平方米,大概是四百斤左右,葉天在長安外種了二十畝地,不是不想多種,主要是地就那麽多,要種的作物太多了,每種都來點。

  到是封地邊種的多,可惜因為運輸的原因,隻能在附近賣掉,果然還是那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葉天受不了秦瓊的眼神,說了他幾次了,吃西瓜就吃西瓜,拿手扣西瓜籽是什麽毛病,也不注意衛生。

  等葉天說完了,秦瓊依舊自顧自的先把西瓜籽扣下來,然後再吃,把扣下來的西瓜籽小心的用手帕包好後,秦瓊陪著葉天坐在田邊。

  “葉天,你說西瓜那麽值錢,一畝地的西瓜,賣掉後能買一百畝地的糧食,為什麽就沒人肯種呢?”

  葉天又摘了一個,剖開遞給秦瓊一半,然後抹了把嘴說:“大家都種的話,就賣不了那麽高的價了。”

  “那他們也沒有種,更沒有阻止別人種不是?又不是不給他們。”

  葉天種西瓜的時候,還送了些種子給李當戶和夏侯。

  他們呢,結果倒好,其他人根本沒種,不知道是把西瓜籽扔了還是炒著吃了,反正就是沒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