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謝都督執意效定遠,馬長史審慎臨乙弗(3)xiNSHuHaiGe.CoM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2954
  第113章謝都督執意效定遠,馬長史審慎臨乙弗(3)

  且說謝瑍正與張虎魏平等人安排西進事宜,突然接到帳外傳來的報告,城門衛兵帶來了駱駝城的信使。

  那信使進得帳來,抬手敬禮,“報告大將軍,駱駝城信使田立山奉命送信來到。”

  謝瑍頷首,諸人還禮。

  “駱駝城有何軍情?你且道來。”謝瑍眼光一閃問道。

  “啟稟大將軍。”來人立正行禮道:“有一隊精騎自東而來,約有一千五百餘人,已經到達駱駝城。因為這些人馬自稱是奉大將軍之命,前來追趕大將軍。郡守大人看過信函,即讓屬下一人兩馬,提前來報,請大將軍早作準備。”說著雙手呈上信函。

  眾人都轉頭看著謝瑍,謝瑍略一思索,隨即麵露喜色道:“有精兵到來,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正此時也。”看眾人不解的神色,謝瑍也不解釋,對來人道:“一路辛苦,你先下去用飯休息,然後回去告訴李隰郡守,就說本督說的,他做得好,用心了。”

  “諾!”來人立正敬禮,有人帶出大帳。

  看來人出了大帳,謝瑍對眾人微微一笑:“董乂終於來了,這時間可真不短啊,三個多月了。”謝瑍將此前董乂的事緩緩道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有此等精兵到來,眾人也是一振。

  這時衛兵再次進來報告,有探馬來報。

  眾人相視一眼,猜測可能是董乂到了,頓時起身準備出去迎接。

  看謝瑍安如泰山一般的坐著,不禁奇怪。

  謝瑍抬手讓大家坐下,又示意衛兵讓探馬進來。

  進來的果然是信使裝扮,滿臉風塵。

  “啟稟大將軍,屬下奉慕容將軍之命,前來稟報軍情。”來人行禮已畢稟道。

  “且起來說話。”謝瑍一抬手:“可有要事或不妥處?”

  “稟大將軍,並無不妥。”探馬道:“自澤索城得呂光跟隨之後,大軍行動更加迅速。到得張掖,慕容將軍即命屬下雙馬來報告大軍行程,估計七日內即能抵達酒泉,特來請示大將軍,是否有新的命令。”

  “大善!”謝瑍道:“你回去稟告慕容將軍,讓他將大軍暫時交給何長史統帥,令他快馬來酒泉商量要事。”說著謝瑍轉身對薑禮道:“且去安排洗漱飯食,好生招待。”

  “諾!”來人和薑禮同時行禮退下。

  謝瑍舒了一口氣。

  轉眼一個多月了,大軍終於要會師酒泉了。說是會師,張掖至酒泉好幾百裏,有步軍壓陣,沒有十天八天的大軍是到不了的。也不知道南路軍的進展情況如何,實在讓人擔心。

  不說謝瑍招慕容垂前來,也不說董乂帶來的驚喜,單說南路高衡、楊定一路大軍。

  自攻取西平後,眾人接受了馬能的建議,向西、向南派出大量探馬,探聽各方消息,探察地形地貌。同時收購野獸毛皮,製作冬裝,準備大軍行動。

  西平向西不遠就是臨羌(今湟源),距西平不到百裏,這是探馬西向五百裏能探得的唯一一座城池。

  《西寧府新誌·地理·古跡》中記載:臨羌故城在縣治西(今西寧市),漢置,屬金城郡。晉屬西平郡。水經注:“湟水東經臨羌縣古城北。”後魏廢。隋大業四年(608年)吐穀渾為鐵勒所破,走入西平界求救,詔宇文述出西平迎之,述至臨羌,吐穀渾遁。即此。以上是說臨羌縣在今西寧市西麵,湟水東經臨羌縣故城北,今南古城在西寧縣治西,湟水經入戎峽,此城在南,水在城北,十分吻恰。據考證,神爵元年(前61年)後將軍趙充國進軍湟水流域,同年在今湟源縣東設臨羌縣並築此城,臨羌城當為青海第一古城。

  臨羌城位於今青海省湟源縣城關鎮尕莊村的南古城,地處藥水湟水三角地帶。古城東西250米、南北245米,近於正方形,夯土築,基寬12米、殘高15米。上部有加築痕跡,南北各開一門。此城與《水經注》記載的漢臨羌縣故城地理位置相同,故多認為此城是漢臨羌縣故城址。

  經此向西約200裏,就是方圓千裏的野莫(西海,即今之青海湖)。北麵祁連山上的雪水,西來大通河、疏勒河、黑河、托勒河等縱橫交錯的河流和密密麻麻的溝壑在此地匯聚成湖。現在還沒有海晏縣,也沒有剛察縣,這一代幾乎是荒無人煙之原生態地。這裏是草木的聖地,動物的樂園……

  高衡等人此刻越發佩服馬能有先見之明。

  克複臨羌不在話下,但如此的地理形勢,卻讓他們深感意外。

  從野莫西北,放眼望去,草木遍野,一川煙草,如碧浪隨風,根本無懼馬草不繼。可同樣也有問題,荒無人煙,而且野獸出沒,這還不算,關鍵是沒有路。無路就意味著需要開路,而環境奇特,溝壑密布,溪流縱橫,騎兵沒有絲毫的優勢可言。經過探馬沿路標記,要走出這片區域,恐怕要十數天。而這段距離卻隻有四百多裏地,平均每日不過三四十裏。這已是最樂觀的估計了。

  既然如此,他們臨時改變計劃,在整頓收複各城降軍的基礎上,輔以少量精騎和步軍,在允吾、西平、湟河、長寧、安夷諸地據守,並通告金城,加強各城池之間的相互聯絡。俟攻下臨羌後,照此辦理。然後前後軍合二為一,通過這段難行之路。所有馬背上隻帶糧食和鹹鹽,步軍每人帶五十斤糧食,馬匹上馱百斤糧食,鹹鹽每人半斤。

  正如預料的一樣,臨羌彈丸之地,不戰而降。接收完畢,大軍作了最後一次休整。而馬能和太史庸則率步軍先行一步,因為臨羌至剛察一段,還沒有那麽多的河流溝壑,路還好走些。而且步軍走的慢,以馬能的性格,先行也在意料之中。

  兩日後,高衡大軍出發,在今剛察縣東的哈爾蓋附近追上馬能的步軍。兩隊人馬還是在這個分界點合兵了。這裏開始向西,就將進入多水溝溪流地帶,不但人不好走,馬更是難行。步軍反而更加靈活方便,如此一來,馬能在步軍中選拔了幾個身手矯健,腦瓜伶俐之輩權作斥候。

  其實高衡他們如果從此向北,一直到祁連山下,倒是可以循著南麓一路西向,不過這一段也有兩百多裏地,誰能知道沿著山下走會發生什麽呢?兩軍一起,畢竟還有個照應。

  直到後來,眾人回憶這一段時,還充滿了笑意。因為這一路的動物被禍害了不少,變成了食物,進了大軍的肚子裏。

  越過剛察,西南方約百裏就是兩百年後伏俟城鮮卑語:王者之城的所在。這裏成為了吐穀渾後來的中心王城。現在隻是野莫西岸的一個小點而已,連村子還沒有。

  說到吐穀渾,都知道這是一個我國西北一個古國的名字,也是古代一個民族的名稱。但最初吐穀渾是一個人的名字,就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於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分戶700使別部以牧。4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位單於,與慕容吐穀渾不和,吐穀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枹罕,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

  吐穀渾傳國六世,直到吐蕃興起後才滅亡。期間隋朝兩次征戰吐穀渾,曾在吐穀渾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唐龍朔三年(663),東部吐穀渾被吐蕃所滅。吐蕃占據靈州後,吐穀渾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後,吐穀渾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12世紀後,河東的吐穀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穀渾人聚會。元朝時,稱作西寧州土人。很可能現在青海土族就是吐穀渾的後裔。

  自吐穀渾開始,各代首領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它的興起得益於兩晉十六國割據混亂之時,據甘、青之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省鬆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真真的強部。隻是到底受文化及時間所限,底蘊不足。如今謝瑍憑空出現,吐穀渾將失去將近60年發展的最好時節(371-430),前景是顯而易見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