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魏平揮軍圖福祿,高衡施計取西平(1)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040
  上一章說到,謝瑍張虎二人,夜登城樓夜談。

  最後在西麵的角樓佇立。

  “大少爺,既然此中有如許謬誤,為什麽還有人會篤信這個,甚至孜孜以求呢?”張虎問道。

  “因為人心貪婪,故生蒙昧;因蒙昧而智不生。無智則愚,愚則識短,為眼前而失長遠。愚之不解,餘毒流傳,貪婪不絕。”謝瑍道:“人生百年事,死去九尺坑。除三立不朽,餘有何事?可就有人為了身外之物蠅營狗苟追逐一生。僻壤殊俗之民教化不至,尚有情可原;頗多的讀書人甚至一時名士都墜入其中,我們就不能不感歎成佛的誘惑該有多大了。甚至用逐利兩個字描述都委屈了他們,他們想極樂,想不死,想永恒……這該是多大的貪心才能造就?雖然這些人未必真的那麽虔誠,有些明知求佛求神不如自己努力,卻依然為了心中的奢望去供奉去參拜。真是:風月無今古,情懷各相異。其實,信佛沒什麽,學佛也沒什麽,但去求佛拜佛賜福,那就是完全背離了佛的本意。說到底,還是愚昧無知。這些其實已經夠我們驚醒了,那就是教門的巨大蠱惑作用。既然教門能用來收納信眾,我們救民水火,為民請命,反而不能獲得民意民心嗎?能,一定能!佛經也許能滿足一些精神需求,但管不到填飽肚子。我們的教化不但要有物質的,更要有精神的,有時候精神比物質更重要。”

  “大公子,這樣看來佛也可算是一種精神吧?那佛的本意又是什麽呢?”張虎有些好奇起來。

  “佛即佛陀,由梵語名Buddha而來。”謝瑍解釋道:“按照佛經的說法,指的是覺知三世一切諸法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現在所傳的現世佛陀,隻有喬達摩·悉達多。

  佛經裏還說,他17歲時,與耶輸陀羅成婚,並育有一子羅睺羅。19歲出家修行,35歲得成正果,是為無上正等正覺,號釋迦穆尼。此後帶領弟子傳法49年方入滅,也就是圓寂。這就是佛的傳說及其來曆。

  據傳他出身於迦毗羅衛國,乃淨飯王的太子。我以為這個傳說其實並不可信,你想一個皇太子,錦衣玉食,有著所有人難以比擬的條件,無論學習還是做事。作為一國太子,將來當朝皇帝。既然有這份濟世普度之心,其治下千萬黎民百姓減賦稅,輕勞役,生活富足,首得甘露,這才是真的濟世普度。諸如救助孤寡老幼,一國君主一言可行。有此善政,萬民擁戴,繁榮國家民族可期,那該是多好的事?太子這個身份,要濟世救人簡單的多,他為什麽好好的太子不做,非要去受苦,去尋找所謂的圓滿?受苦也就罷了,非得是不勞作的受苦,卻行乞食。隻有一個可能,他不會務農也不會做工,除了行乞就是等別人施舍,別無他法。

  筆者竊以為釋迦牟尼出家修行,可能是真的,但他的身世,應該是後來人為了蠱惑信眾偽造的。你想,一國太子未來皇帝都舍了富貴修佛,朝不保夕的底層草民,窮困潦倒有什麽留戀的?也或許他的身世真的不同常人,但絕不會是一國太子;就算是一國太子,也應該是某小國破亡後的流亡前太子。退一步說,但他本人作為太子,而且結了婚,有了兒子,孩子剛一歲或者不到一歲,19歲就拋棄國家、拋妻棄子,自己出家修行了。焉知不是此時值國破家亡之際,他不想承擔任何責任(也可能沒有能力承擔),於是做出一副高人模樣,出家修行……如果這是真的,這樣的人對國家不忠,對家庭不負責,他憑什麽能成佛?難道就為了他說他能普度眾生?如果真能,那這數十年,各族相互殘殺,我華夏幾千萬人被荼毒,誰管了?呂光橫行西域,殺人無數,誰管了?你要問這個,他會說‘□□人’,他一句話就可以占盡天下之理,你和我無緣,不度你。一個人你說和你無緣,十個人你也可以說與你無緣,千千萬萬的人你都不度,還怎麽說普度眾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社會一步步發展演變成的,不是哪個人能左右的。神仙皇帝救世主佛,都靠不住,隻有靠我們自己,人隻有自救才能被救。所以我們必須強大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而強大最重要的就是心要強大,樹立民族自信心。這就需要我們確立一個崇高的目標和理想。成佛而度眾生,我們做不了,但我們可以讓民族強大,讓國民有自尊,讓萬民有理想和信仰。”

  “阿彌陀佛。”謝瑍剛說完,就聽不遠處傳來一聲佛號,原來是鳩摩羅什大師來到近前:“都督對我佛陀了解甚深,為何卻有對佛多有不敬之言呢?”

  “原來大師也喜歡看夜景啊。”謝瑍調侃笑道:“子明對佛陀所言之慈悲,心懷崇敬,佛經也確有不少可取之處。但不可否認,佛經也同樣並非完美無缺,以前我跟大師談論的那些,還有剛才我說的最初之緣起何來,這些都是佛無法自圓其說的。至於對釋迦牟尼身世的推測,當是子明個人孔見,不值一哂。但並非子明對佛陀不敬,純屬正當推理,就事論事。子明不懂佛法,大師莫怪。”

  “都督著於目相,且執念甚深。”鳩摩羅什道:“我佛身世竟亦遭都督見疑,什深感遺憾。”

  “何憾之有?”謝瑍正色道:“大師,子明所思即所言,並無隱藏,亦未妄言。宗教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的。從佛教的教義裏,我們能看到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修行之法,就是吃苦。佛既為太子,何以教人吃苦修行?而且無居處,不耕作,靠乞食。這裏麵沒有任何教人奮發向上、自力更生的舉措。退一步說,就算是為了修行而吃苦,那也要吃飯,為什麽連自食其力都做不到,還說要普度眾生?此外,就是想超脫,為了達到此目的,甚至寂滅也在所不惜。何為寂滅?就是死亡嘛,死了死了,一死百了。這樣的經義,這樣的修行,與其說是修行,倒不如說佛陀出家初期的真實寫照,充滿了對世界的失望和徹底的悲觀。到後來,佛陀結交各階層,接受各種饋贈,不用乞食了,也有了大宅院,有了弟子侍奉……這和原來的吃苦修行不是背道而馳了嗎?(一笑)這樣就能修成佛?

  什大師,不瞞您說,子明竊以為,這樣的情形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佛也是個受壓迫之人(即使他過去曾是一國太子,萬萬人之上,但從他出家開始就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太子,隻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平民)。但他不甘被人壓迫,被奴役,於是就想法子脫離這樣的狀態,最好能回到以前高高在上的狀態(他也確實做到了),於是上麵的修行法門產生了。因為世上受苦人太多了,接受這種思想的人自然也就會多,於是信徒漸多僧眾漸多。佛在四處傳教的過程中,接觸各種人,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這也就是後來的佛經。

  “大師,子明以為佛傳真經大概也就《大藏經》除去阿羅漢或菩薩部分,其餘怕是諸部根據佛語演化而來的居多吧。既然如此,經難尋真經,人何以成佛?”

  “阿彌陀佛,善哉。”鳩摩羅什高誦佛號:“沒想到居士對我佛傳大藏經如此了解,可惜居士無心事佛。什多日思慮,竟無說服之法,看來什尚需精研佛法。”

  “什大師精三藏及大小乘,當是大家無疑。”謝瑍道:“今若執著於說服子明,豈非亦是著相?倒是子明的不是了。大師,某今有一偈,請大師指教:佛在極樂莫強求,極樂即在各心頭,人人皆有極樂處,且向極樂處裏修。”

  後世此偈以“靈山”代“極樂”,謝瑍不用靈山,而改為極樂,不用塔,而用處。靈山乃道教之名,後來卻成了佛教專指,豈非可悲?塔乃僧人死後埋葬之地,絕非修煉之所,在中國後來卻成了正大光明之所,可見華夏的同化能力之強大。

  中國古來有閣、樓、台、觀、榭而無塔,自佛教西來才盛行造塔以供佛骨,總之非人所在。所以,謝瑍直接改了,西方不是號稱極樂世界嗎,就稱極樂;至於塔這種埋骨之地,怕是於極樂無關,改了就是。樓、閣、觀、台好也不便出現,以免使用以後,怕又成了佛之專名。當然,塔作為一種景物還是不錯的,畢竟現在的塔可是修得極其壯觀的。要想真正了解過去的佛塔,大家去少林寺的塔林一觀即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