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謝子明托信薑常侍,郤道胤赴任並州城(3)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367
  眾人進了大帳,謝瑍坐定,雙目含笑。

  眾人重新見禮,兩廂站立。

  “諸位將軍,郗大人,來的正好。”謝瑍道:“三日之後,我大軍西行,擬取河州、金城二郡。朝廷正用人之際,望諸位精誠團結,為早日克複失地,竭盡所能。”

  “謹遵大將軍之命。”眾將齊聲道。

  “郤大人,不知陛下有何旨意?”謝瑍看向郗恢道。

  “陛下令道胤跟隨將軍,聽從將軍安排。”郗恢看到謝瑍大帳一坐,一股威勢自然而生,心中讚歎,聽得謝瑍相問此言,更是暗自心驚。不愧是謝子明,不傳己命,先問旨意,滴水不漏,名不虛傳。

  “去歲以來,王師所到,莫不歸順。”謝瑍道:“然新政伊始,缺少內政能吏。郤大人才高當世,博通古今,必有所教。今有兩處緊要之處,需要能臣接手,一處是並州,一處是冀州。目前兩地暫由軍隊駐守,新政已然開始實施。不知郤大人願往何處?”

  “但憑大將軍安排。”郗恢抱拳道。

  “郤大人。”謝瑍道:“本督原想讓大人跟隨大軍西進,但軍旅艱難,進入河西以後,沙盜出沒,馬賊橫行。聽薑老說,穿越沙地時,有時候連飲水都困難。郤大人研經史,精治世,非利行伍。冀並二州,並州路近。我意郤大人赴任並州,令並州郡守桓玄回帳前聽令。拓跋氏北亡陰山,並州平城,即承抵禦北方來敵之重,又有與幽冀互為犄角之勢,非良臣猛將不足承任。來日恢複漢家江山,北上柔然,那裏將是用兵之前沿,也是大軍之後盾。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謹遵大將軍之命!”郗恢明白,謝瑍擔心他跟隨大軍,影響大軍行動。他自己也知道,謝瑍說的是事實,驟然從軍,自己確是不適合軍旅。畢竟自己已不是年輕人,四十多歲的人,鞍馬勞頓非其能承受。並州所轄甚大,也夠他忙的,而且新政他還不熟,雖然孝武帝跟他談了不少新政的事情,可見新政也是孝武帝的一塊心頭肉。

  “我會派人送郤大人赴任。”謝瑍道:“至於新政,並州已有新政專員數名,郤大人可與他們多交流。此外,下轄郡縣亦不得輕忽。總之,無論如何要保證新政的實施,一切有悖新政的,必須清除,絕不姑息!”

  “諾!”郗恢聽到這裏,心中大震,這個內侄絕非看起來這麽溫文爾雅,絕對是鐵腕之人。

  “另外,郤大人到了並州,關注新政和民生是首要的,此外還要注意轄區內關隘的修繕,將它們化作堡壘,連成一道防線。子明前去並州受降時,曾經過參合口、雁門等處,均為險要治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郤大人請留意。”

  “屬下遵命!”郗恢再次心中凜然,抱拳答道。

  “諸位將軍,你們初來乍到,先入軍營參加日常軍訓。”謝瑍道:“等到了金城,全部參加培訓,熟悉軍律令和各種法規。請記住,軍中無戲言,不管是誰,若違反律令,必按律懲處!”

  “諾!”眾人一起抱拳施禮。

  “一路勞頓,你們且去休息。”謝瑍道:“晚上,本督為諸位接風洗塵。”

  “謝大將軍!”眾人齊聲道。

  翌日,謝瑍派20名精兵,並兩名熟悉新政之人,護送和陪同郗恢上任。一路之上,向郗恢講解新政的各種規章製度和律法,以保證郤道胤接手並州後,能盡快理順關係。而郗恢經過一路月餘的相談,不但對謝瑍的了解多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他從心底裏佩服這個謝家的小輩。

  乙未壬申(太元十一年六月初一,386年7月13日),晴。

  在南安駐紮半月的謝瑍大軍,拔營西行。

  姚興參加完培訓後,正式在南安上任,經略隴西政務。謝瑍特別跟姚興個人談話,麵授機宜。

  同時謝瑍接到太史庸的奏報,押運糧草的隊伍渡過黃河,抵達廣武,正向姑臧進發。而謝瑍征集和朝廷送達的糧草,合計兩百三十萬石,也隨大軍西行。

  三日後,大軍抵達狄道(今臨洮)。謝瑍令大軍城外紮營休整一日。自己帶人入城,檢查新政施行情況。次日,大軍繼續西行。

  孫無終早在洮水北岸等待謝瑍的到來。謝瑍詢問了河州新政的執行情況,孫無終略有難色。

  謝瑍道:“為了新政,本督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任何有礙新政之事絕不姑息。”孫無終聽了謝瑍之言,這才悄悄跟謝瑍說了幾句什麽,謝瑍微微一笑,跟孫無終相談有頃,孫無終這才離去。

  乙未己卯(六月初八),陰。

  當謝瑍到達金城外的時候,謝瑍震驚了。

  因為矗立在黃河對岸的那座巍峨的雄關。謝瑍可以肯定,百分之百的肯定,後世這裏絕對沒有這樣一座關隘,甚至連一點痕跡都沒留下的關隘。這倒不是謝瑍孤陋寡聞,而是這裏如同後世的潼關一樣,因為早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1942年修建甘新公路,正通過此地,於是這座始建於戰國的關城,經曆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之後,被拆毀了,從此蹤跡皆無。

  謝瑍無法形容自己內心的感受,湧上腦海的是那首《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座關城略呈西南東北走向,西依紅山頂,東接小峴嶺,長約2500米,城牆高約12-13米,關樓為土木結構,高出城牆4-5米。馬麵、雉堞、箭垛、刁樓、烽燧,曆曆在目。關城牆據黃河北岸約有600多米,一條大道自關樓筆直南下,直至黃河岸邊的金城渡口。

  據說當年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奉命西征,就是由此渡河回歸長安的,也正因為漢武帝欲征服西域,才有這座關城。

  夕陽斜照,黃河閃爍著金子般的光芒。極目眺望,關城巍峨,群山靜默。河水湯湯,是在訴說這千年的往事,還是在歌唱曾經的英靈?一代漢武大帝拓疆擴土的偉略,還是霍驃騎千裏揮軍奪取河西的壯舉?可還記得那個持節出使十三載方才躑躅歸來的身影……

  五百多年的時光,沒有銷蝕這座雄關,依然挺立在黃河岸邊。

  謝瑍不明白,這樣一座關隘,究竟能有多大的用場。

  千裏黃河,可以渡河之處,多不勝數,這裏能夠阻截多少?

  如果是為了防禦匈奴東進,是不是在大河對麵更易堅守?

  顯然,建在對麵的關城,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進攻!

  “金城置郡幾星霜,漢代窮兵拓戰場。豈料一時雄武略,遂令千載重邊防。”譚嗣同的這首七言律詩,形象地說明了曆史上蘭州雄踞西北的戰略地位,而金城關就是蘭州的咽喉所在。史料記載,金城關是漢朝修築的另一重要關隘。初時關址在今西固沙井驛大橋附近。至北周時,移至今蘭州市黃河北岸中山鐵橋向西約1公裏處的金山寺西山腰隘處,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至宋代重築了關城。明代屢加修葺,設施堅固,使金城關逐漸成為“控扼要衝,通道西域”的一大要津。可惜,1942年興修蘭新公路時,因地狹而毀,再也難覓其遺跡了。

  金城關故址在今蘭州市黃河中山鐵橋向西約1公裏處。為什麽在此設關?這是與這裏的險要地形分不開的。這裏北依白塔山,南臨黃河,行道狹隘,形勢雄偉險要,“獨金城關路才一線,西達四郡”。唐邊塞詩人岑參《題金城臨河驛樓》詩記其形勝雲:“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牆。”明人黃諫《金城關記》讚此關有“一夫怒當關,百萬不敢傍”之勢。千百年來,許多中外旅行家、使臣、僧侶、商賈以及西域的一些君王,都曾出入過金城關。1842年,民族英雄林則徐被清廷充軍新疆伊犁,他途經蘭州時,也是從鎮遠浮橋過黃河,然後通過金城關前往伊犁的。金城關從設關之時起,迎朝霞送落日,成為蘭州曆史變遷的見證。

  由於自然災害和戰爭的破壞,金城關曾多次進行修葺。宋紹聖四年(1097年)進行進重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修鎮遠浮橋時,移關於橋西200米之地。這裏北為百尺峭壁,南為黃河白馬浪,地勢更為險要。明正統十年(1445年)重修金城關,用磚石構築關城。城內正北築台,高丈許,上建真武殿,城東西各有城門,西門外建甕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進行一次修繕,重修後,甃殘構基,直接河流,門上建注孔防火,山城建炮眼防攻,上為樓三楹,擬下石矢可百步,人不能近(張棟《重修金城關記》)。至辛亥革命時,金城關全部坍塌,僅有一些遺址。1921年,甘肅督軍還曾對它進行過修複,他恐怕沒想到21年後,一代雄關被拆毀淨盡,煙消雲散。

  金城始於戰國,壯於兩漢。

  穿越數千年的時光,眺望曆史的風煙,它太遙遠,太古老了。曆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如今,古老的金城關早已影蹤全無,成為後人書本中的字眼。隻有在浩瀚的史卷中凝眸它昔日的輝煌和滄桑。除了憑吊和追思,現在的我們隻能在古人的詩行裏和金戈鐵馬的傳說中還能依稀看到它曾經的影子。

  這正是:千年雄關今何在,幾度殘陽向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