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薑家莊贈寶說過往,毛秋晴相思醉言情(2)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2420
  謝瑍目送毛秋晴出了大帳,又想了一會兒,自言自語道:“孫將軍到底是什麽意思呢?為什麽在用人之際讓毛賢弟回來,卻又讓我派人過去呢?”謝瑍正在思索,正在這時,薑孝進來施禮道:“薑家的人來了”。

  “嗯?”謝瑍一愣,方才想起那日薑信曾說過派人回去稟告宗族之事:“哦,快請進來!”,謝瑍一麵說著,一麵起身相迎。

  這次來的卻不是年輕人,而是兩個老人,年紀都在五十多歲。但是看起來精神矍鑠,雙目有神,一看就不是常人。謝瑍將二人迎進大帳,賓主見禮已畢,薑孝衝好茶水,方才退出大帳。

  “不知二位前輩駕到,有失遠迎。”謝瑍抱拳道。

  “都督不必客氣。”胡子花白的老頭開口道:“老朽薑鬆,這是舍弟薑柳。無疚送回的信我們看了,知道都督對項王戟法感興趣,請示族長以後,帶此來給都督一觀。但時間隻有三日,三日後不管都督領悟幾分,我們都要帶走。”

  “原來如此,真是太謝謝你們了。”謝瑍起身相謝道:“子明一念,竟勞兩位前輩親來,心下不安。”說著謝瑍躬身一禮。

  “都督客氣了。”薑鬆道:“將軍為伯約公正名,薑氏莫不感佩。況我薑氏對此戟法曆代精研,乃有今日薑家槍法。此戟法雖為古物,乃薑氏矛法本源,卻即無助於恢複祖宗英名,又無法應用於實戰。實是象征之意多於實際意義。如都督能有所悟,也算我薑氏一番報答。”

  “既如此,子明厚顏以受了!”謝瑍再次抱拳相謝道。

  “都督請收好。”薑鬆將一份似紙非紙,似皮非皮的卷軸交予謝瑍。

  謝瑍雙手接過,置於案幾之上,再拜。

  “都督,我二人對此戟法略有研究。”薑鬆道:“宗族派我二人前來,如都督有所疑問,盡可開口。”

  “多謝二位前輩!”謝瑍抱拳施禮:“能得二位前輩指點,子明幸甚!”

  謝瑍輕輕展開卷軸,才發現這卷軸是後來加上的。

  謝瑍注目觀瞧,卻見前半部分文字缺失,想必是五分的來曆了。謝瑍看這部分力之說明,寥寥數語,其實薑家得到的也許還不到五分。後麵的招式的文字倒是清晰完整,文字之後就是圖勢。

  謝瑍看到第一勢的圖勢,竟然有種異常熟悉之感。看名稱曰:曲勢。此勢暗合太極取圓而守八方,因戟有橫刃,乃暗藏近身殺敵之功。雖為守勢,守攻兼備。雖然隻是一式,有前後左右俯仰之法。矛槍之舞花應該由此而來,隻是因為槍矛無橫刃,沒了傷敵之能。

  看第二勢圖樣,名曰:斜勢。斜式分前斜勢、後斜勢和橫斜勢,前有上下左右之分,後有回馬殺敵之效,這個不同於回馬槍中的敗中取勝,乃是正麵交鋒完畢後,兩馬交錯之時的連續攻擊之法。至於橫斜勢,顧名思義,乃橫和斜合用,主要是為了阻敵,取守勢之法。每一式各有用法,如前斜勢之上斜勢,可守前方,可上挑,可斜刺,可鎖敵兵器,此後可以根據情勢,或左或右或下或前或後順勢格擋攻擊。

  第三勢圖樣,名曰:直勢。取一往無前之勢,乃是純粹的進攻之法。……

  謝瑍看得如癡如醉,但見戟勢或縱橫開闔,或圓轉玲瓏,看似古樸簡單,卻暗合動靜至理。這樣的戟法怎麽會無法使用呢?

  謝瑍一氣看完,最後卻是製戟之法。

  戟有矛戈之用,《說文解字》載:“戟,有枝兵也。”是一種戈的柲頂有矛形尖刺裝置的兵器。據《管子》載,製戟的祖先是蚩尤,他好兵喜亂,善作刀兵,曾采雍孤準、雍孤山之金以製戟。《增韻》上說,單枝為戈,雙枝為戟,是指橫刃而言的。戟刃一般廣寸半,粗者稱為镘胡戟,橫刃彎曲者稱為鉤矛。戟有單雙之分,長短之異。單戟為一般為長戟,是雙手兵刃,如呂奉先所用方天畫戟;短戟一般為雙兵器,如典韋、太史慈所用,又稱狂歌戟。

  戟,在古人眼裏深受器重因而鑄造上頗為講究,不亞於戰國時名劍的製作。兩晉以後,由於盔甲的製作日趨精良堅固,鉤啄兵器的效用降低。而槍、矛等刺兵器仍能大顯身手,於是槍漸漸取代了戟。到唐代,戟退出了軍用兵器的行列,成為一種表示身份等級的禮兵器,叫“矟戟”。

  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歎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我國淘汰戟之後900年,歐洲戟出現了。歐洲戟跟中國戟不一樣,基本上是斧與矛的結合。斧鉞錘都屬重兵器,可見戟非大力者不能用也。

  謝瑍看到製戟之法,才明白為何雖有戟法卻不能用了。

  主要原因是戟作為主戰之兵,重量太大。戟尖一尺八寸,橫刃闊兩寸,戟杆長約丈八,戟纂約八寸,均為精金所製。如此一來,整身的重量,超過一百公斤。這絕不是普通人所能使用的東西。而這些招法裏麵,很多是一力施為的。如果戟做的輕巧,就失去了威力。所以我們平素都常聽說“一力降十會”,就是這個道理。這並非說技巧不重要,而是說,同樣的技巧和運用之下,力氣大者更容易取勝。

  所以古代用戟名將,莫不身負巨力。呂奉先如是,典韋如是,甘興霸如是,唐薛仁貴亦如是。而且典韋和甘興霸都是雙戟,是短戟,而非丈八長的大戟。真正用大戟的也就是呂布和薛仁貴了。而霸王項羽的戟,恐怕呂布和薛仁貴也無法使用。

  想象一下,現在的武術運動員們,舞槍弄棍的姿態,是何等威風?可那些表演的武器充其量兩三斤重,如是拿著一百多公斤的武器,耍成那樣,需要多大的力氣?傳霸王“恨天無把,恨地無環”氣力到底多大,豈是凡力所比?有人說了,傳說中的東西,哪能相信呢?那就說說正史所載的典韋。典韋單戟80斤,按照現在的重量換算出來,約合18千克,也就是說兩支戟的重量約36千克。剛才說了,典韋雙戟的重量要比大戟輕很多,至少也也要輕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呂布大戟的重量至少也要55公斤左右,就是110斤以上。這樣的武器,現代人根本無法使用。這並不是說,現代人不如古人。而是生態環境變化,人們沒有了古代的條件。張飛的丈八蛇矛,按照現代的長度也是四米長,你是不是說,這樣的長度根本沒法用?那是馬上兵器,短了才真沒法殺敵哦。

  筆者囉嗦這些,隻是想說明,古代很多的技法失傳,除了年代久遠佚失了之外,還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沒用而被遺棄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