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驄馬城謝子明挑馬,秦直道毛平波納言(7)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234
  第六十八章驄馬城謝子明挑馬,秦直道毛平波納言(7)

  隻剩了最後一場,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關鍵的。

  董姓大漢止住了要出馬的漢子,雙腿一夾馬肚子,親自出馬了。

  謝瑍也騎在馬上,到了陣前。

  “這位公子,貴屬下真是出人意料。”董姓大漢抱拳道:“相比公子亦必有驚人藝業吧。董某願意領教!”

  “董壯士過譽了。”謝瑍抱拳還禮道:“某觀閣下亦不似戎狄之屬,況閣下治軍有方,貴屬下個個一身功夫皆俱不弱,絕非一般馬匪之流。如此亂世,正是英雄輩出之際,為何不解民於倒懸之中,反倒做出如此攔路搶劫之事?”

  “哈哈,這位公子倒是憂國憂民了。”董姓大漢聞聽謝瑍此言,笑了兩聲,似有頗多感慨:“救國救民哪裏如說的那麽簡單?劉琨如何?祖逖如何?還有冉閔。哪一個不是竭盡全力恢複中原,結果呢,還不是身死道消?但凡朝廷有進取之心,也不至於偏安江南一隅吧。”

  謝瑍聽董姓大漢此言,切中要害,抑鬱之情溢於言表。

  “董壯士此言倒也不是無的放矢。”謝瑍微微頷首道:“如今朝廷北上複我漢家江山,正是英雄用武之時,何不重歸正途,既利民族大業,亦可告慰先人?”

  “話說到此處,董某亦不瞞公子。”董姓大漢正色道:“今日取馬,實是覲見之禮。董某得罪了!”說著,大漢提起橫在馬前的大槊:“請出手吧。”

  謝瑍搖搖頭,雙手一攤,笑道:“某一介書生,手無寸鐵,如何與壯士相爭?既然壯士欲取某之良馬獻禮,不如告知在下,何人為壯士如此禮遇。如確為大賢,某何惜區區十數匹馬耳。”

  董姓大漢不為所動,向後一招手,那首次出戰的漢子策馬上前,來到謝瑍跟前,呈上自己的馬槊。

  “公子過謙了。”董姓大漢再次抱拳道:“正如貴屬下所言手上不見過真章,怕是心中不服。待某勝了公子,自然告訴你。請吧。”說著雙手持槊,以待謝瑍先手。

  “也罷,那謝某就領教了!”謝瑍說著立槊高舉,這在後世是棍法中的招式,“舉火照天燒”。

  董姓大漢似是一愣,眼見謝瑍舉槊,也不怠慢,大槊直望謝瑍胸前。謝瑍側身以槊為棍,畫弧向外格擋。兩槊相交,但聽耳輪中一聲巨響,“duang”,這也是謝瑍首次用兵器力戰,但覺一股巨力沿手臂而上。謝瑍雙手一緊,一翻腕,將董某的大槊壓在底下。

  董姓大漢和謝瑍一較力,頓覺雙臂發麻,差點鬆開手中的大槊。心中暗叫“好大的力氣!”,頓生一種屈辱和慚愧之感。自己到底小瞧了天下英雄,今日踢到鐵板上了。謝瑍翻腕壓住了大槊,他抽三抽,晃三晃,但覺自己如陷入了泥塘之中,渾不受力,謝瑍的馬槊如黏在了他的大槊之上,紋絲不動。

  謝瑍的太極勁,最擅借力使力,初與此法,哪裏脫得開。眼見謝瑍並不攻擊,董姓大漢抬眼看看從容的謝瑍,和謝瑍平靜的雙眸,一種無力之感湧上心頭。

  “某輸了……”董姓大漢不再用力,謝瑍的馬槊也隨即脫離。

  “承讓!”謝瑍將馬槊橫在馬背上,雙手抱拳。

  “慚愧!”董姓大漢跳下馬來,雙後抱拳問道:“在下董乂,字公愚,請問公子尊姓大名!”

  “謝瑍謝子明。”謝瑍跳下馬來,抱拳還禮。

  “可是陳郡謝氏之謝瑍謝子明?”董乂一驚問道。

  “正是在下。”謝瑍道:“董兄亦聞知子明?”

  “謝都督匡扶社稷,收複河山,早已聞名遐邇。”董乂單腿點地,抱拳道“董某有眼無珠,還請都督贖罪。”

  “不知者不罪。”謝瑍道:“董兄快快請起,現在可以告訴我為何在此打劫了吧。”

  “說來慚愧。”董乂站起身形,抱拳稟道:“董某流落江湖三十餘載,亦想複我漢家河山,回歸朝廷正朔。隻是自從武悼天王被弑,太子被殺,閔氏零落,某為後族,隻好跟隨父祖亡命鄉野,隱姓埋名,尋覓舊部,於人跡罕至之處暗自修養。及至知苻堅死,天下大亂,方才集訓舊眾,以期所為。近聞都督去歲收複河南河北,平定幽並,方欲覲見都督。細作來報,數人攜寶馬沿秦道而行,乃有今日之事。”

  “董兄既有報國之心,何慮覲見之禮。”謝瑍正色道:“甘為國家民族出力,就是最好的覲見之禮。不知冉氏可還有人健在否?”

  “啟稟都督,太子及太原王被殺,彭城王、武興王下落不明,操為王午獻於燕,冉睿降燕,後來也不知下落。”董乂微微歎息道。

  謝瑍皺了一下眉頭:“想來董兄不止這些人吧?”

  “能戰之力,大半在此。”董乂道:“還有一小部分在護衛婦孺。”董乂說著,指向西方,遠遠的一座高山。

  那就是木根山。

  木根山出現在史載之中,都與那個曾經的朔方王鐵弗部劉衛辰有關。第一次是劉衛辰背叛拓跋氏投降前秦後,趁前燕進攻苻堅時舉兵叛秦,秦天王麾下鄧羌就是在木根山擒獲了劉衛辰。後來因有劉衛辰這個“向導”而消滅了拓跋氏,苻秦得以統一北方。再後來苻堅兵敗淝水,拓跋珪複立代國,最後消滅劉衛辰時,拓跋珪的將軍伊謂也是最後在木根山抓住了劉衛辰的大兒子劉直力鞮,而劉衛辰則死於亂軍之中。

  木根山到底在哪裏?

  胡三省注釋《資治通鑒》時,對於記載上述事件出現的地名木根山解釋道:“木根山在朔方”(興寧三年條),“木根山在五原河西”(太元十六年條),“河西有木根山,在五原郡東北”(太寧二年條)。這裏的朔方、河西,都是指今天的鄂爾多斯地區。

  《資治通鑒》齊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說:“朕之遠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東木根山”;而《魏書·序紀》又說,平文帝之後的惠帝於公元324年曾“築城於東木根山”。顯然,所謂北荒指盛樂,東木根山則指代來城。也就是說,盡管拓跋氏自始祖力微時就已定都盛樂,但在平文帝和桓帝時曾一度“移都”於東木根山。而這個東木根山地名,顯然與剛被征服而依附拓跋人的鐵弗獨孤部有關。

  也就是說河套內出現了兩個木根山。那麽這兩個木根山有什麽聯係?是否存在著與文化、宗教或者其他方麵的關聯?還是隻是相似而已?這個問題為木根山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成了早期拓跋史上的迷案之一。

  筆者查詢《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驤主編)和《中國史稿地圖集》(郭沫若主編)時,十六國時的地圖中,木根山的注記,都在今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與上海廟鎮之間。但並未認定哪一個沙山或土梁為木根山,隻是作了一個方位性標記,似編者亦不甚了了。

  木根山地名移動的記載,正是在鐵弗人一分為二的當口。也就是西晉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鐵弗人在雁門舉部反晉,西晉並州刺史劉琨求助於拓跋人打敗了鐵弗人,劉虎率部退入朔方。公元317年,劉虎渡河進攻盛樂地區,被“平文皇帝”鬱律率部擊敗,再走河西;他的從弟劉路孤則率領自己的部落投靠了拓跋氏。從此這支匈奴人就分為了兩部。投靠了拓跋人的劉路孤及其後代後來被稱之為“獨孤”,也就是秦滅代國後,拓跋珪得以投靠的劉庫仁部,很多曆史學者認為“獨孤”就是“屠各”的另一種譯名;進入鄂爾多斯的劉虎及其後代,則獨擅“鐵弗”之名,也就是後來的劉衛辰部。

  從地圖上看,木根山不是鐵弗的中心,離代來城頗遠,而且在長城的北麵。但兩次敗退的劉衛辰部,卻都是撤向木根山,這說明木根山若不是險要之處,那就是隱蔽之處。

  我們知道,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正西方,縱臥著一條長約110公裏的山脈,鄂爾多斯蒙古族稱之為阿爾巴斯山,漢人稱之為桌子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名之為“石崖山”和“畫石山”。其位置和圖集上的位置相合,那麽這個桌子山是不是就是木根山呢?

  酈道元稱其為“石崖山”和“畫石山”,是因為人們在山中石崖上看到有許多奇異的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畫圖。直到一千五百年後,考古人員從山中的多條溝穀中發現了大量的岩畫,證明這裏自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有遊獵或遊牧人群在山地中活動,生息繁衍。而地質專家和植物學家們認為,這裏是地質時期的古地中海消失以後,許多古老植物最後的避難所,是第三紀殘遺植物在亞洲大陸的分布中心。因為山中生長著被喻為“植物大熊貓”的四合木,還有沙東青、半日花、草包菊等珍稀植物。我們有理由相信,是牧人們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保護了它們。既然這裏可以被人做是古老植物的避難所,那它或許也是古代遊牧人麵對外來進攻時最後的避難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