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驄馬城謝子明挑馬,秦直道毛平波納言(3)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357
  第六十八章驄馬城謝子明挑馬,秦直道毛平波納言(3)

  謝瑍的這番話,太史庸和薑孝跟隨謝瑍有些日子,也經常見謝瑍練功,有時也跟著修煉,還有些感覺,其他人隻覺奧妙無窮,卻不得其解。謝瑍看著茫然的毛寧,心中暗暗點頭。這小子天賦果然驚人,憑著天生的體質就能練到如此程度。值得一教。

  謝瑍說完,也不管毛寧的懵懂,轉身對太史庸道:

  “廣達兄,一會兒你去挑兩匹好馬,然後去長安。此去千裏,安全第一。”謝瑍道:“剛才張兄也說了,可能會有流匪之類,萬望小心。我們挑完馬,也即刻返回。”

  “大少爺,您是讓太史庸去送馬?”李釋這才恍然大悟:“哎呀,大少爺,那裏我熟啊,而且我跟慕容公子那是老朋友了。還是我去合適。”

  “我也知道你去合適,可我勸你半天你不願意啊。”謝瑍道。

  “大少爺,這不怨我啊,您也沒說去幹啥,我還以為又要做保鏢呢,”李釋苦笑道。

  “哦,你那意思是怨我了?”謝瑍瞅了一眼李釋。

  “小人不敢!”李釋趕緊低頭認錯。

  “做事不要挑挑揀揀。”謝瑍開始教育人了:“多做實事,少說空話,別總想著占便宜,肯定不會吃大虧。人吃虧,往往是貪心不足。本公子總結了兩句話,記住:老實人不吃虧,吃虧在於不老實。吃虧是福!”

  “多謝大少爺教導!”三個人肅然答道。

  “張將軍,請為我們挑選幾匹馬來。”謝瑍道。

  “公子,已經準備好了,就在那邊馬場。”張珧道。

  “善!”謝瑍道:“去看看。”

  馴馬場並不大,在城南,東西長約三百七八十米,南北隻有約六七十米,約計兩萬多平方,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柵欄。

  二十幾早已選好的驄馬,在場內遊蕩著。

  驄馬是一種青白毛色相間而呈蔥白色的名貴駿馬,因氐族語呼驄馬為“乞銀”,故而放牧“乞銀”的驄馬城也叫“乞銀城”,這是驄馬城另一個名字的由來。

  斜陽的暉光裏,這些強壯的驄馬的鬣鬃閃著油亮的光,謝瑍第一次見到這麽多顏色深淺不一後世稱為菊花青的駿馬。古代名馬中有碧驄駒、玉驄馬、玉花驄等,看來就是因為顏色深淺和花紋有差異的緣故了。

  “公子,這些都是精挑出來的。”張珧道:“不知道夠不夠。”

  “夠了。”謝瑍道:“廣達兄,你帶兩匹,小兄弟你也選一匹。我們每人帶兩三匹就行了。”

  這些馬已經經過多日馴養,否則野生的驄馬是很難套住的。看太史庸選完馬,上好轡頭,各人也自去選馬不提。

  出了馬場,謝瑍對張珧道:“備紙筆,我寫個東西給廣達兄帶去。”張珧應聲而去。

  來在屋內,謝瑍持筆在手,略一思索,寫道:

  “驄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妝環轡,秋金鑄野鞭。

  風霜渾不懼,窮達隻等閑。”

  謝瑍寫完,吹吹墨跡,交給太史庸,讓太史庸作為相見憑據。

  毛寧和張珧看鬼似的看著謝瑍,這也太厲害了吧。

  這首詩是唐初四傑之一楊炯的。楊炯自幼聰敏博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尤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這些詩作,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大都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以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可惜楊炯盛年而亡,隻活了43歲,不然我們也許會看到他更多更好的詩詞。

  張珧看著太史庸手中的詩稿,雙目放光。再看看謝瑍,眼中透出一種罕見的熱切來。謝瑍自然知道楊炯的詩詞乃唐初之代表,但沒想到提前出現會讓一個人如此期盼。謝瑍心中突然有種異樣的感覺,這個張珧似乎特別喜歡這個。

  “張兄,您這是?”既然不明,那就問吧,謝瑍開口道。

  “公子,鄙人有個不情之請。”張珧道:“還請公子海涵。”

  “張兄但講無妨。”謝瑍點點頭道。

  “某有一子,年方十二歲,自幼喜愛文賦書畫,可惜鄙人才疏學淺,此地又偏遠,恐誤其學業。”張珧說著,突然拜倒:“今見公子詩文,別具一格,還請公子賜我兒一篇,使其能日夕觀摩。”

  一旁的眾人聽罷,也都心有戚戚,看著謝瑍。

  謝瑍聞聽此言,心中竟然一酸。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想到此,謝瑍點點頭。

  “敢問世間情何真,淚血熔鑄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張珧手持謝瑍揮就的絕句,眼淚就婆娑起來,謝瑍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啊,“張兄華寶惠存,癸巳庚辰書於膚施。”

  “華寶多謝公子厚賜!”張珧再次拜倒相謝。

  “張兄勿需多禮,快快請起。”謝瑍以手相扶道:“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犢之情,何況我萬物之靈的人呢。子明閑時曾著書兩冊,一為《三字經》,一為《千字文》,可作啟蒙。新政之初,這些都會一同實施,張兄不用擔心孩子受教之事。”

  謝瑍扶起張珧,略一沉思,再次來到案前,拿起筆寫下了楊炯的另一首詩《從軍行》: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此詩跳躍式的結構方式,在各種場景之間變換的突兀而又自然,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這種跳躍結構,使詩歌節奏明快,如高崖飛流驚湍,一往無前,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和唐初士人的精神麵貌。

  很顯然,這是謝瑍在告誡讀書人,不要讀死書,在國家危難之時,要勇於挺身而出,投筆從戎,為國家民族不惜流血。也暗示謝瑍自己,下一步的行動目標。西京、龍城、風雪、雜鼓等等,無一不和此行有關。

  眾人看謝瑍寫完,那種驚詫還沒緩過勁來,謝瑍已經轉過身來,向張珧告辭。

  出了驄馬城,謝瑍等人跟送出城的張珧再次道別珍重,一行人沿著河道向西而去。

  張珧心中巨感動,在城門口目送謝瑍一行遠去,回到城內,登上門樓。夕陽絢爛地閃耀著,張珧不得不手搭涼棚,可還是看不太清,馬隊很快就遠去了。張珧開口相求之時,隻想得到幾個字而已,沒想到謝瑍會如此厚待。數十年後,這兩首詩後來傳到張珧的孫子張杋手上,而朝廷開始對散落各地的謝瑍文稿,巨資回收。其時他的父親張灝已成為鼎鼎有名的書畫大家,而且曾跟隨謝瑍到過裏海西岸,留下了不少傳世畫卷。因為謝瑍當年的“提攜”,讓他最終成就大才。他的父親張珧直言當年故事,感慨不已,一直告誡他,不要忘記謝都督大恩。張灝後來從軍,也是張珧意思,當然也有那首詩的功勞。

  既然朝廷回收恩公詩稿,自己怎麽能如此狹隘呢。雖然心中不舍,仍令張杋捐獻,分文不取。好在張灝一直練習謝瑍之歐體,自己臨摹十數次,留作紀念,將真跡無償獻出。張灝這種顧大局的無私奉獻精神,得到了朝廷的嘉獎,並因此而出現在高祖本紀裏,得以流傳千古,此乃後話。

  繞過一道坡彎,回首望去,驄馬城已經遙不可見了。李釋開心得不得了,能有一匹良駒是每個男人的夢想,就像後世的車輛一樣。

  謝瑍看著李釋的樣子,有些想笑,於是開口道。

  “李兄,本公子聽說寶劍贈英雄,紅粉送佳人。你說這神駒落入你的手中算什麽?”

  “大少爺,小人雖然不是策馬疆場之良將,但還是可以跑跑顛顛送個信什麽的,是吧大少爺?”李釋心裏一陣緊張,“大少爺,您不會收回去給別人吧。你看毛寧這小子跟咱們非親非故,您可都送了一匹寶馬給他啊,我可是為大少爺鞍前馬後出力的,是吧?”

  “哼,少說我。不知道是誰,你們家大少爺讓某人去長安,某人死皮賴臉的不去,這會兒倒有臉了。”毛寧反唇相譏,針鋒相對。也是,這樣的好馬誰不喜歡呢。像毛寧這樣的家夥自然更喜歡。

  “我也沒說不給你騎吧。”謝瑍道:“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不是?”

  “大少爺,您就是說我不是好鋼唄。”李釋苦笑道。

  一行人說著話,很快就到了直道之上。那邊就是龍眼古城,謝瑍再次注目這座不知何時也不知為何廢棄的巨城。此城倒是可以保護起來,搜集文物,以後可以交給專業人士考古研究之用。然後可以修繕此城,作為直道上的中轉、補給之地,一旦有戰事,可以作為前沿指揮城池。

  上了直道,太史庸就該去長安了。

  分別時刻總是讓人留戀。好在都是大男人,沒那麽多扭捏

  太史庸抱拳行禮,毅然轉身策馬南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