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謝子明並州奉劍,苻永叔晉陽請降(3)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123
  第六十二章謝子明並州奉劍,苻永叔晉陽請降

  弓蠔目的達成,欣然離去。

  謝瑍則拿出那個水晶球,暗自思忖,這個東西到底隱藏著什麽秘密呢?按照弓蠔的說法,他的師尊似乎早就有安排。這水晶球很晶瑩,卻有不透明,但卻看不出什麽雜質,像一塊石頭。要說是石頭,就不該有那種溫潤的舒適,也不該有晶瑩剔透之感。

  直到薑孝進來稟報,楊昱到了,謝瑍才從沉思中抬起頭。

  “黯之見過先生。”楊昱進門,抱拳施禮。

  “你我不是生人,請坐下說話。”謝瑍站起身以手示意道。

  “多謝先生。”楊昱並不扭捏,坦然而坐:“不知先生喚黯之前來,有何吩咐。”

  “晉陽新得,諸事紛雜,不知楊兄有何教我?”謝瑍道。

  “先生才高,昔日楊某妄言招攬,實乃無知之至。”楊昱慨然道:“沒想到竟是一軍主帥孤身親臨敵城,如此膽略,實讓某敬佩。況先生一路北伐,所得城池何止百十,焉有為難之理。若有吩咐,但請吩咐,黯之必竭盡所能而為。”

  “楊兄快人快語,子明所喜。”謝瑍道:“劉將軍護送長樂公等去京師麵君,弓蠔又不願為官。吾已命南郡公桓玄來晉陽暫代郡守,不知黯之兄可有意輔之?”

  “先生既信得過楊某,敢不竭力?”楊昱抱拳道。

  “善!”謝瑍頷首道:“郡內政事,自有新政官員處置。黯之兄在晉陽日久,熟悉情勢,請暫居郡丞襄助桓將軍。詳細情況俟南郡公到,你們仔細商定,一切要為新政開路。”說著謝瑍將晉陽之責說給楊昱。

  “都督放心,黯之雖愚,尚知恩義。”楊昱抱拳施禮。

  “九原戰事正酣,本督為長樂公受降而來,今已完禮,當即返回。降兵訓導之事,黯之兄宜多加關注。城中軍士皆受訓於新軍,當可用以訓導降兵,南郡公來後,明其專司訓軍。”謝瑍再次叮囑道:“我就不等桓將軍到晉城了,明日一早啟程返回九原。”

  “黯之謹遵都督之命!”說著,楊昱起身再次行禮:“屬下即刻前去了解事物動態。”

  楊黯之領命而去,他深感謝瑍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巧的是,自從去年苻丕從平陽返回,他就在外邊專門關注謝瑍的消息,對於謝瑍這半年多的所作所為,他非常清楚。正因為他清楚,他才更明白謝瑍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對於新政,他曾仔細揣摩研究過,他看不出背後隱藏的博弈,但他知道這樣一來,百姓至少可以能吃上飯,絕不會出現去年冀州人相食的慘劇。他了解謝瑍越多,雖然聽說的多,但他卻認可了謝瑍的理念,甚至比很多官員還認可。

  所以,當這個曾在鄴城有過一麵之緣的年輕人相召之時,他覺得這將是自己人生的一個轉折。事實也是如此,十二年後,他在並州主持新政八年,作為並州刺史,成為398年大晉的一顆政壇新星。

  三十年後自請致仕,在晉陽北蘆芽山結廬而居,著書立說。他在《晉陽十二載》中詳細的述寫了他和謝瑍的這次會麵,以及此後任職晉陽推行新政的很多構想,使晉陽成為新政效果最好的地方之一。

  後來楊昱調離晉陽,百姓相送百裏。後出鎮西域校尉府,施政極西之地,廣施教化,對謝瑍的民族大團結和民族融合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後調回姑臧任職,這個時候,姑臧早已不是現在的姑臧,已是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乃後話。

  注:蘆芽山在今寧武縣城西南30公裏的管涔山腹地,群山森列,重巒疊嶂,危崖峭壁,碧波鬆濤,其主峰更是峰巒特秀,怪石嶙峋,巍峨挺拔,雄距朔方。

  謝瑍回首漸行漸遠的晉陽,看著四周開始露出綠意的遠山,不禁輕輕搖頭,時間過得真快。這次返程,謝瑍要加快速度,特別讓弓蠔去找向導,弓蠔自詡他比向導還熟悉並州的一切。

  雖然來時走過一次,但上次著急晉陽之事,心中有事,加上沿著秦故道而行,沒顧得上細看一路風光。由晉陽向北,越過呂梁和太行相接的山巒,進入忻州盆地。忻州古稱“秀容”,素有“晉北鎖鑰”之稱。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忻州山嶽縱橫,地貌多樣。山區、高原占絕大部分,南、西、北三麵環山。還有著名的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曾“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秦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裏長城。不用看,想一想這些前人的豐功偉績,就讓我們心潮澎湃,心折不已。

  雁門要塞,兩側傍依山勢,遠遠望去如一將軍端坐,穩如山嶽。

  壬辰庚午(三月二十九),謝瑍一行穿過千年雄關雁門。當然這時候還它還不叫雁門關,也沒有後世那麽多的建築。此時的雁門關,它叫勾注寨,就是一個因山而名的要塞隘口。此刻的勾注寨在後世的雁門關外的勾注山上。雖然沒有後世長城的依托,沒有後世那樣雄偉壯觀,但這裏卻是自戰國開始就開始經營。據說當年昭君出塞,就是在此換裝,換上胡服,由花轎改乘坐騎。放眼“天蒼蒼野茫茫”的北國荒原,身居異鄉他國之感頓生,一時離愁別恨,湧上心間,禁不住悲從心來,哀慟嗚咽幽幽低婉。後人為了紀念她而模擬其悲切淒蒼之調,配上疊褶回複的歌詞,輾轉傳唱,遂形成了這一劇種,遂取名“耍喉兒”,後演繹為“耍孩兒”。

  有此“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天險,謝瑍他們如果不是弓蠔跟著,恐怕很難直接通過。要塞之上,苻秦的旗幟仍在,弓蠔的名號很好使,而且謝瑍一行不過數人,料也鬧不出什麽事來。守城兵士一邊稟報守將,一邊開門延客。

  謝瑍看到隘口之時,就料到必有守軍,如此險要之地沒有守軍,反倒不對了。不說趙武靈王、李牧、蒙恬等都在此屯兵或從此發兵大漠草原,就算是到了大漢,衛青霍去病等人都從此進入漠北,遠擊匈奴,並大獲全勝的,讓大漢的威名震懾殊俗,使內地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更不用說有名的“馬邑之謀”發生地就在離此不遠的“善陽”城(今朔縣)。

  “馬邑之謀”是什麽?簡單說來,就是西漢王朝為了徹底解決匈奴反複騷擾擄掠邊境而實施的誘敵之計,以取一勞永逸之效。但此計被狡黠的軍臣單於識破,十萬匈奴精騎全部逃脫。感興趣的可以搜索相關資料查看。“馬邑之謀”雖因小人失密未能成功,但漢武帝此舉卻將自漢初以來屈辱的和親政策徹底毀棄,揭開了對匈奴大規模反擊作戰的序幕。在此後(前133-前119年)十四五年間,西漢王朝針對多次背信棄義入侵邊境的匈奴,舉行了數次大規模的征討。最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也就是“馬邑之謀”五年後,經過數載養精蓄銳,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出雲中西至隴西,擊潰匈奴附庸樓煩王和白羊王,奪回河南地,建立朔方郡和五原郡。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令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兵數萬,兩次從隴西出擊,追擊匈奴,收回河西走廊。打通了長安通往西域的道路,為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軍連續反擊,大敗匈奴,其貴族內訌,匈奴東部左賢王趁軍臣單於死去機會,自立為單於,使匈奴內部發生分裂,削弱了匈奴的力量,消除或者減輕了匈奴對漢朝邊界處的掠奪。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戰役於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年),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騎兵24萬,步兵10多萬,分兵兩路出擊。衛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北越大漠(今戈壁沙漠),大敗匈奴單於。衛青直抵燕然山(今杭愛山脈)。霍去病出代郡2000餘裏,與左賢王多次交戰,大獲全勝,俘虜匈奴首領、將官80多人,左賢王遠逃。霍去病一直追至狼居胥山(古山名,約在今內蒙古什克騰旗西北一帶,也有的說是今河套西北的狼山)。南宋稼軒詞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就是說的這個典故。

  這三次遠擊匈奴,不但趕走了匈奴,顯示了大漢強大的實力,更奠定了西漢王朝的威名,實在是威懾天下的壯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