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入新平謝瑍生慈憫,講道老姚興問無為(4)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2713
  “太子殿下,切莫歎息。”謝瑍勸道:“可知當今天下何以如此?”

  “大秦分崩,豪強紛起,各自為王,爭雄天下。”姚興道。

  “正如殿下所言。”謝瑍歎道:“群雄逐鹿,黎民遭殃。各王天下者,惟求一家一姓之私利,而忘天下百姓之生死。到頭來,苦的仍是天下的黎民百姓。‘損不足以奉有餘’,此絕非正道也。想秦王堅,以百萬之眾倉皇而敗者,非兵不利戰不善,民心思安也矣。”

  “先生所言甚是。”姚興接著說道:“當今天下疲敝,休養生息才是正理。可惜,諸王虎視相覬覦,兀自征戰不息,難啊。”

  “殿下有仁心,實乃黎民之福。”謝瑍抱拳道:“子明以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自張軌於涼州至今,已曆八十餘年,此後涼趙燕秦等各粉墨登場,曆經數十載戰亂,生民凋敝,山河破碎,該一統了。不然,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朱門肉臭,路遺白骨,餓殍遍野,土地荒蕪,即使做了王又有何益?”

  “請先生助我。”姚興說著,上前拜倒:“子略願奉先生為師,請先生助我平靖天下。”

  謝瑍輕輕側身閃過,看著一臉殷切之色的姚興道:“子略兄雖貴為太子殿下,然並非國主。國策不出君手,則子明何以言助?”謝瑍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就算殿下成為一國之君,以數郡之僻地,對天下之群雄,勝負之數何如?一旦興兵,死的不依然是黎民?禍害的不還是百姓?”謝瑍當然不會說,姚興即位後,憑著數郡之地,先後消滅了前秦(苻登)、西秦(乞伏國仁)、後涼(呂光),與北魏、東晉抗衡十多年。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是抗衡再久,也還是滅亡了,抗衡越久天下一統越晚,從這一角度而言,倒成了曆史罪人了……

  “先生不受子略之拜,是以為子略不足以輔?”姚興雙目微眯,目光變得淩厲起來。

  “太子殿下多慮了。”謝瑍笑道:“若無子明,殿下自成一番事業;若有子明,於殿下大業反有阻礙。”

  “先生此言何意?是本太子無德不配擁有先生?”姚興目露精光道。

  “太子殿下勿需多問,子明之言於此,日後定當應驗。”謝瑍抱拳道:“請殿下相信在下,子明絕無誑言。”

  姚興自然心中不平,臉色不斷地變化。

  “謝施主乃有道之人,諒不至於誆騙殿下。”這個時候慧寧開口了:“殿下應知,修行之人講究因果,若施主有誑語,則必遭果報”。

  謝瑍麵帶微笑,對慧寧輕輕頷首致意,表示感謝。

  “多謝廟主直言。”謝瑍謝過慧寧,轉身對姚興道:“殿下可欲知子明之道乎?”

  “先生若有教,子略之幸也。”姚興抱拳道。

  “在下以為,天下者非一人一姓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謝瑍正色,看著姚興道:“就天下教化而言: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老子有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當今天下大亂,人各為其私,罔顧信義,失道德仁義既久,必以全教化天下。就天下大同而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孔夫子所言,才是某之理想天下。就君君臣臣而言,某深讚孟子之道:‘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國君者,一國之君也。國君之職權,乃使國富強民安樂,而非享四海之尊奉,勞天下之黎民也。故國之愈大,其政事愈多,則君之愈勞。如無天下為公之心,為民請命之意,則無為國君之姿也。百官者,利民而治國首領也,非享樂貪腐之禍害也。殿下以為如何?”

  謝瑍的這一番話,在後世算不了什麽,但在那個家國天下的時代,是相當離經叛道的,雖然他引經據典,但經典也各有各自的解法。謝瑍這一番話,就一個意思:作為國君,如不修德政,不能使國家富強、黎民安居樂業,那就沒資格做國君了,趕緊下台換人。

  姚興看著從容自若,波瀾不興,麵帶微笑緩緩而言的謝瑍,聽著耳中振聾發聵的言語,有些不相信是這樣一個溫雅之人的言辭。

  “先生之意,聞所未聞,振聾發聵,子略欽服。”姚興抱拳施禮道:“天下為公,斯言久聞,然能行者未之見也。先生何以此為道也?”

  “老子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何意哉?無為而天下安定也。古之聖皇,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以德惠民,而非勞民傷財,故民爭相隨也。故孟子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此君臣之正道,非盲從之愚忠,故‘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非聖明之君,無不聞而驚悚也。”

  “無為真能治理好國家嗎?”姚興滿臉的疑問道。

  “無為者,非不為也。”謝瑍道:“道之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為則為,不為則不為,何為無為而無不為?”姚興茫然道。

  “道者,事物之本源法則。”謝瑍解釋道:“既依循事物之本源法則行事,還需要刻意去做什麽或者不做什麽嗎?”

  “然則事物之本源法則又是什麽呢?”姚興似乎有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思。

  “事物之本源法則嘛。”謝瑍眯著眼,停了片刻方才說道:“萬事萬物皆有自己的本源法則。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做的就是探索和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部變化法則,然後方能按照這個法則去做。”

  “如此說來,一旦發現了事物之本源法則,就可一勞永逸了?”姚興眼底閃出一道精光。

  “可以這麽說吧。”謝瑍微微頷首,有些意外地看著姚興。

  “謝先生教誨!”姚興抱拳施禮。

  “殿下勿須客氣。”謝瑍微微笑道:“發現事物之本源規律以後,隻是說在當時的條件下發現的本源規律,如果外界條件或者內部發生變化,那就未必依然符合原來發現的規律了。可明白?”

  “先生是說,條件變化會影響事物之規律變化?”姚興問道。

  “正是。”謝瑍點點頭道:“譬如說:水往低處流。這是水本身之道,也可以說是水的特性。為什麽通過水車能把水送往高處或者為什麽我們曾見到從地下噴湧的泉水?再譬如燒水,水開了,隨著熱水翻滾,熱氣就會騰騰而起,水汽上升。而寒冬臘月水變成冰塊,它就不再流動了,但它本身之組成沒什麽變化,隻是形態發生了變化。從本源組成而言,它沒有質的變化,但三種物態顯示出來的物性卻完全不同。此時你要尋覓就不再是一種本源規律。而發現物態轉化本身就是本源規律之一。”

  “先生淵博,子略感佩...”姚興完全沉浸在這種新型的理論之中。

  這正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

  本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