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厲兵馬廣陵初練軍,對論道子明說行俠(中)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3898
  第二十八章厲兵馬廣陵初練軍,對論道子明說行俠(中)

  眾人聽謝瑍說來,如數家珍一般,除了馬趙二人,俱無異色。

  謝瑍起身,取過一長矛,對趙印說,“趙兄勇武,你我且試操一回。”

  趙印遂取過一支長矛,兩人相對而立。“長矛之法首為刺,趙兄且刺我。”謝瑍道。趙印一抖長矛,直刺而來。謝瑍眼見矛尖到了,手中長矛向左後格捋,借格之回力,順勢擰矛直刺趙印胸前(咽喉)。趙印顯然沒料到這樣的打法,剛一愣神,謝瑍已收回長矛道,“再來一次。”

  趙印打起精神,又是一矛刺來,謝瑍照舊,隻是這次是向右後格捋,已然是借格之回力,順勢擰矛直刺趙印胸前。這一次趙印有了防備,退步側身格擋。謝瑍再次收回長矛道,“戰場之上,長矛所用最多者即此。故如此之法應作為基本練法,所謂左右格擋中平刺也。其餘諸法,可一一試而行之,趙兄以為如何?”

  “大人高明。”趙印道,“除孤身陷重圍,此法不可用外,可謂良法。”

  “若身陷重圍,能有五六人者,即首位相連,中有接應,列陣待援。”謝瑍道,“本官未上疆場,以此推理而已。請諸君仔細研究。”

  “諾。”

  “本官以為軍中可設軍樂,以激勵士氣。”謝瑍道,“可以將一些枯燥的軍法律令編成軍歌,易記易懂。可在軍中試行之。”

  “使君所言,傳強秦有之。”趙印道,“或可效法之。”

  “大善!”謝瑍道。謝瑍看《大秦帝國》時,也曾被那首《赳赳老秦》所感動。那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悍不畏死,慷慨赴義,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的血脈傳承,承載著怎樣的不屈和視死如歸的情懷。

  “這是初步擬定的幾項軍規。”謝瑍拿出自己改過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交給馬能。“作為軍隊,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思想,那就是要每一個軍士明白:為何而戰!明白了這個,才能讓軍隊成為黎民之軍,成為百姓之師。我們的士兵來自千家萬戶的黎民百姓,這些黎民百姓讓他們的子弟,為了保衛國家而戰,為了民族振興而戰,那他們就是我們首先要保衛的。我們的軍隊可以稱為:人民子弟兵。”

  “隻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人民的熱愛,這是我們無往不勝的源泉。”謝瑍繼續說道,“軍民魚水情,軍為魚,民為水。離開了人民,我們將寸步難行。我們的軍隊要時刻記住這一點。”

  眾人被謝瑍這種說法驚呆了,細細思想,原本如此。可是以前從未有人這樣說過。馬能看著手中的《三八軍律令》,心中湧起一種難言的情愫,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他也算是曾經滄海,見過各式各樣的長官,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謝瑍這樣看重“賤民”,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謝瑍這樣保護“庶民”,也從來沒有一個人敢這樣說這樣做。他為謝瑍的大膽震撼,也被謝瑍的直白感奮,這一刻,他忽然覺得自己跟著這樣一個上官,定會名垂青史。在一行十七人中,他年齡最大,雖然來了,實際上還有些忐忑。擔心自己不為所用,也擔心自己遇人不淑。可現在他決定了,就為這一係列的與眾不同,他豁出去了。

  後來的史官在寫馬能傳記的時候寫道:“馬公能字魯愚,初得謝太傅所薦入廣陵,與趙公印字德芳共練新軍,高祖委之軍律事。恪敬職守,多有良議,高祖曰之為‘能’不虛傳也。後隨高祖征,高祖托以事軍律監察。馬公執律嚴明,曾以輕罪高祖,高祖欣然受罰,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魯愚者,某之鏡也。上下莫不肅然,天下為之一靖。”謝瑍沒想到今日之行能得到這麽一個幹才,還是一個包公類型的幹才。

  “屬下願附明公驥尾,以效犬馬之勞。”馬能抱拳秉首施禮。

  “諸君,此後新軍訓練為首要之事,而練軍之首要為明戰。明戰者,知戰與所以戰。其二者嚴軍法,沒有嚴格紀律之軍隊非真正的軍隊;其三者強體能,沒有過人之體能,一切都是空話。其四者精技擊,其五者通陣法。”謝瑍道,“我們要打造一支打不爛拖不跨,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鐵血勁旅。我把它交給你們了,我會隔日來巡查。望眾位竭心盡力,切莫懈怠。除此之外,以後還需要建立輜重、醫護、通訊等諸類專門軍種,任重而道遠,新政尚未成功,同誌尚需努力。”

  “諾!”眾人起身齊聲施禮道。

  “你們也不用這麽拘謹,今日來主要就是暢所欲言,我說我的想法,你們也說你們的意見。”謝瑍道。

  “大少爺,那是不是也會有樂師部隊?”甘越似乎對唱歌情有獨鍾。

  “軍樂隊肯定會有。軍樂隊是為軍隊服務的,是向百姓們宣傳軍隊的各種政策,譬如剛才我給馬兄的軍律,除了各郡縣下發曉瑜之外,軍樂隊也可以下鄉宣傳。”謝瑍道,“但軍樂隊是不可能出現將軍的,軍樂隊所屬乃軍之文職,軍樂隊之首最多也就是個縣令(少校)之階而已。”就如各地方的歌舞團文工團,軍隊文工團隻是隸屬關係不同,

  謝瑍可不想軍隊文工團中像後世那樣有那麽多將軍。倒不是謝瑍不重視文工團,相反謝瑍很重視宣傳工作,但將軍就是打仗的,領兵殲敵方為將。文仗有文仗的打法,不是這個將。相反,對於戰地救護的軍醫,謝瑍倒是覺得可以相對高些,但隻是最低軍銜的將軍(大校)。

  “縣令就很大啊,大少爺。”甘越喊道。

  “且,就你這點出息。”劉道規撇撇嘴,“大少爺以後肯定會做大將軍的,我最少也會做個刺史什麽的,你說是吧,大少爺?”

  “哈哈哈。”謝瑍哈哈大笑道,“我覺得,做什麽官,多大的官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國家、為民族、為黎民百姓做了什麽;為後世留下了什麽。你和甘越也該進學堂了,等學堂建好,你們就入學。”

  “大少爺,那樣的話,北伐我們就無法參加了啊。”劉道規道。

  “誰說讓你們去北伐了?”謝瑍道,“不滿十八歲之人,不可參戰。你們安心學好本事,以後有的是仗打。”

  兩個小家夥你一言他一語,氣氛頓時輕鬆下來。眾人也開始說起話來。

  謝瑍借此機會,灌輸兵民一家人,官兵一致等等後世的觀念。並再次將後世特種兵的訓練方式方法器械進行了說明,令馬趙二人大開眼界。

  謝瑍道,“目下來不及了,等北伐完成,我們要成立一支特別部隊。這個部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多麵手,無論文武器械拳腳,或其他都是萬中無一的。將成為震懾敵國的精兵。如果不是現在有太多的事情需要理順,我是真想在軍營和大家一起練兵。”

  “如果將軍在就好了。”劉蒙道。

  “你倒會偷懶啊。”謝瑍道。

  “屬下不敢,隻是屬下覺得將軍的辦法好用,心思又快。”劉蒙道。

  “還說不是偷懶?”謝瑍笑道。“將政事理順完了,我就可以抽出時間來練兵了,就怕來不及了。我估摸著陛下的北伐命令很快就會下達了。”

  “何以見得?”馬能問道。

  “秦帝苻堅被姚萇所虜,陛下很快就會證實。”謝瑍道,“這樣好的機會,陛下會放過嗎?我估計也就幾天的時間吧。朝廷準備起來,也要準備十多天吧。估計八月底、九月初定能出兵。我們要在十一月前拿下幽並。否則天氣太冷了,於我不利。”

  “明公,如此說來,我們該如何行事?”馬能道。

  “練兵不能停。”謝瑍道,“真正拚殺之軍,不是我們,我們襄助北府兵。希望能鍛煉這些新兵們。來年再戰之時可用即可。”

  “謝將軍是否仍都督各軍?”趙印道。

  “朝廷未下詔令,豈敢輕言。”謝瑍道。“不管怎樣,抓緊訓練才是正事。你們就留在這裏,還有你們三個,好好訓練。我會常來看看,聽說趙將軍擅使馬槊,子明願學之。”

  “那要看看將軍有無此潛力。”趙印道,“馬槊沉重,威力方大。若無巨力,不宜習此。方才德芳覺得將軍巧力精妙,未知將軍氣力幾何?”

  “吾亦不知。”謝瑍笑道,“廣達兄,你和趙兄試試”。

  “諾。”太史庸拱手應道,“請趙兄賜教。”

  “請!”趙印拱手道。

  既是比力氣,也就不用像比武那樣你來我往的施展招式,兩個人直接抱在一起較力。這個沒什麽花招可用,太史庸竟然很輕鬆的贏了趙印,這讓謝瑍相當不爽。因為太史庸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這樣說來這個趙印徒有虛名了?也對,好像曆史上根本就沒馬能趙印這麽兩個人的記載。其實倒是謝瑍小瞧趙印,也小瞧了太史庸。這個太史庸初見謝瑍驚為神技,自是暗自揣摩,又多次見謝瑍施展,雖所學不多,但卻是有些領悟,太史庸使用了些皮毛,趙印猝不及防,失了重心。

  謝瑍搖搖頭道,“氣力之比較,應如此。”說著謝瑍坐到一邊,示意太史庸坐在另一邊,掰手腕開始了。此時謝瑍並未用太極之法,也未用先天之氣,完全憑借肉體本能之力。因為謝瑍早就發現這具身體素質相當好,而經過研習太極,更上一層樓。和劉牢之動手之時,就未盡全力,後來得先天之氣滋養,謝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力氣。

  太史庸那些皮毛的太極功夫自然是用不上了,謝瑍很輕易的就能勝他,但謝瑍還是過了一會兒才扳倒,太史庸自然明白是給他留臉麵的。謝瑍向趙印招招手,趙印過來坐下,兩個人的手握在一起,趙印就感到自己的手被鉗住了,根本動不得。這才明白這個少年將軍竟是神力驚人。有頃,趙印臉色通紅,鬆開手道,“將軍神力,德芳拜服。”

  “子明有些莽力,望趙兄不吝賜教。”謝瑍抱拳道。

  “將軍力大,未知可有馬槊?”趙印問道。

  “卻是未有。製槊之期短則三五年,長則七八年。”謝瑍道,“而未固定力量之時,如何做的應手?”

  “屬下所用約有三十餘斤,即少有對手。將軍力大,應不在百斤之下。”趙印道,“如此巨力,橫槊馬上,當真是無人可敵。”

  “趙兄過譽了。”謝瑍道,“我倒是想過做簡易之槊。馬槊之關鍵在槊杆,太費功夫。吾聞有木,堅硬似鐵,人稱鐵木。以之做槊杆,簡易良多。不知趙兄可聽說否?”

  “不曾。”趙印道。

  “或許墨兄能知,且等他回來問之。”謝瑍心道,想到此,乃道,“各位,此事急不得,子明將訓練之事托於諸君了。有事且去府衙,告辭了。”

  “拜別將軍!”眾人一起施禮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