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花園謝瑍講武道,演武堂子明傳太極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6073
  第七章後花園謝瑍講武道,演武堂子明傳太極

  父子二人將王子敬和張虎迎進演武堂,主賓坐定。謝玄道,“此武道子明傳自張仙師,如何授法,當以子明一言而決。你我雖父子,望子明莫以別待。”

  “幼度之言甚善,子明無需別待,子敬深知嚴師出高徒之理。”王獻之道。張虎點點頭,沒有說話。

  “七舅,父親,我當盡力而為,絕不藏私。但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又說,拳練千遍,其義自見。”謝瑍官麵話自是駕輕就熟,聽得三人目瞪口呆,“太極拳總論如下,請謹記”,謝瑍將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複述而出,前世學拳師傅讓背的爛熟,不然還真是難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謝瑍一頓,“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謝瑍說著,開始演練,“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招熟而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三人俱非莽漢,聚精會神的聽著看著,那眼神真像小學生啊。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去則彌深。進之則欲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因此而及也........”謝瑍邊說邊練,不知不覺進入狀態,但見進如狸貓,退如驚鴻,勢如楊柳扶風,又似江河流水,圓轉如意,連綿不絕。

  “……察四兩撥千斤之意,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隨著聲音落下,謝瑍緩緩停住身形,臉不紅,氣不喘,站定如嶽,神清氣滿。

  但見三人神情各不相同,謝玄邊聽邊看邊比劃;王子敬閉目凝神強記拳論;張虎雙目炯炯,緊盯著謝瑍的一舉一動。見謝瑍停下身形,這才閉目回想。

  “可記下否?”,謝瑍等了片刻,看著三人問道。

  “十之八九。”王獻之道。

  “十之七八。”謝玄道。

  “五五之數。”張虎道。

  謝瑍哈哈大笑,搖搖頭。

  “七舅閉目強記,隻得文字,不足一成,需仔細揣摩方可;父親一心多用,所記雖多,卻不益精;倒是虎兄,始練重形,也就是拳架才是正道。”謝瑍道,“不過,也可算各有利弊。拳論乃拳法之精要,明精要則有事半功倍之效;拳架形於外乃體用之本,先掌其形,進揣其意。”謝瑍思忖片刻,繼續說,“欲得太極之妙,切記致虛極,守靜篤。自然而然生內氣,運氣往返自圓轉,此為無極樁功,若得氣自丹田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方為小成。此時,得太極之意,其意在拳先,剛柔並濟,得丹田一口真氣,曰煉精化氣。明行氣之道,全身鼓蕩,以意行氣,意氣相隨,補離中之陰而成乾也。即臻以意行氣,以氣推力,氣達三梢,可算大成,曰煉氣化神也。大成者,柔軟如綿,堅硬如鐵,可出師收徒也。”

  謝瑍邊說邊看著三個人,“然大成非太極之最高境界,拳論開卷首言:太極者,無極而生。何為無極?無極者,虛無也。神不自神,複歸無極,體證虛空。故我以為太極大成以後,當返無極至於虛境,方得圓滿。到此時也,已無招無式,無相無形,處處太極,一切自然而然,全身無處不太極,所謂練神返虛是也。”謝瑍說完,看著三人反應。

  三人年齡不同,見識有別,雖然領會有異,但謝瑍說的如此淺顯,至少也能明白七八分,實際上如無道家之基,實在難以領悟,惟在長期的實際練習中才能真正揣摩太極之味。

  見三人還有不明之態,謝瑍又道,“老子《道德經》有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何為至柔,虛無也。看得見,摸不著,處處空虛,故拳論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此之謂也。” 謝瑍說完最後一句講解,“現在,我開始教授拳式,為了易學起見,選太極拳代表性的拳式連成36式,俟此精熟之後,再授其他。仔細看好了。”

  謝瑍說完,自然站立,目視前方。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虛領頂勁,頭正虛頂;唇輕閉,齒輕合,下頜微內收: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開胯圓襠;兩膝微曲,全身放鬆,呼吸自然,意存丹田。

  這是太極之預備式。所謂預備式就是為練拳做準備的,有助於習拳者進入狀態,這些要點在整個練拳過程中都要時刻注意。

  三人但見謝瑍此時,一身白衣,纖塵不染,似悠然安閑,又重如山嶽,明明隻是靜靜的站著,又似乎看到一種蘊藏的力量一觸即發。這就是“勢”,有人也稱之為“場”。

  有頃,這種勢達到極處,忽轉化為無,如一池靜水。謝瑍身微下蹲,兩肘微曲,兩掌心朝下,眼向前平視;接著身微左轉,同時兩手左逆右順纏,向左前方抬起與肩同高。身體右轉,繼續下蹲,重心全部落於右腿,左腳抬起;轉體同時,雙手仍雙纏向右後展開,掌心超右後方……就像平靜的水麵掠過一縷微風,一動全身無有不動。

  “金剛搗碓”是預備式後的第一個正式拳式,我個人覺得對初學者而言,這並是一個易學的拳式。當然這還要看各人的悟性。謝瑍有意放慢了練拳的速度。三十六式陳式太極拳,正常速度練習約需要五六分鍾,快的話隻要一分多鍾就可以練完。謝瑍這次演練足足用了十三分鍾。

  謝瑍練完,收勢,靜立有頃,方才開口道,“可看清楚了?”

  “子明,此拳雖無大開大合之式,然內旋外轉,陰陽變換,皆為弧線,加之舒緩柔慢,與當世迥異,古未之有也。學不易也。”謝玄道。

  “幼度之言甚是,子明,可有妙法?”王獻之急道。張虎未言,一旁傾聽。

  “父親得內外陰陽圓轉之意,已是入門。”又轉頭對王獻之說,“七舅所言妙法,有二,一是太極之意切忌僵硬,打拳要放鬆放軟,至柔者至剛;二是初始練拳首在形,打拳時想著我行拳的樣子,力求形似,進而求神似,至形神皆備之態方為第一步完成。”

  “大少爺,如你此技,至於何境?”張虎雙目露崇敬之色。

  “我得仙師親傳,可比三十年苦功,此得天獨厚之機,可惜隻此一人。我之境,已臻大成,離返虛不遠矣。你們且自行練看,我在一旁指正。”謝瑍道。

  三人排作一列,開始憑著記憶練習。過了一刻鍾,謝瑍已經知道,他們每個人能記著的不過□□式,而且似是而非,心中有所計較。乃說道,“停。我觀諸君已略有所得,此三十六式拳法,分六段,每段六式。現在,我將招式名稱告訴大家,以利記憶。”

  “子明且慢。”王獻之插言道,“何不將此寫下,供我等參習。”

  “七舅如願做此功德,子明求之不得。”謝瑍道。

  “幼度兄文武兼備,但篤厚良善,你看你這兒子毫無尊老之心……”王獻之對謝玄笑道。

  “子敬莫怪,且移步書房。我想,子明也是慕你王大令的書法才如此,你不知道,日間從你府上回來,拿回子敬之書竟自拿回臥房。”謝玄故意搖頭,“我這個當爹的,也不夠眼了”。謝瑍心裏暗自腹誹,老狐狸啊老狐狸。

  “哈哈哈……”王獻之聽完,哈哈大笑。

  文瀾軒內,王獻之正在奮筆疾書。

  他寫的正式謝瑍口述的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言甚是。

  王獻之平素自視頗高,欲求字者甚眾,然得字者甚少。今即能得道家拳法,又可祛除腳疾病痛,特別是看了謝瑍演練,已初明太極之意,心下暢快,意氣飛揚,書寫之間竟有連綿不絕之勢,謝瑍不禁大為感佩:古之人用心何其專也,舉一反三,果然法無定法,無處不在。

  王獻之此書用的是行書,書寫極快,一氣嗬成。駐筆頷首道,“此誠仆書之上上品也。”

  “七舅此書,氣勢宏偉,行筆遒勁,筆勢連綿不絕,含太極之意,實是神作。”謝瑍真心讚歎,“請允子明藏之。”說罷,來到案前,接過王羲之手中的筆,在最後空白處,以王氏小楷寫道:太元十年秋,歲次乙酉。陳郡謝氏子孫子明演太極於晉中書令王公子敬晉徐州刺史謝公膝前,王公甚喜之,書此拳論以贈。謝氏子瑍驚為神品,懇求以為收藏。時有北府將軍張虎字若風者立側,特此以誌,子明敬書。

  王獻之看道謝瑍的注,暗罵這小子無恥,說什麽贈,強要還差不多。無奈一笑。他卻不知,此拳論成為後世書法界公認的神作,又稱“敬明帖”。

  謝瑍收了王獻之親書的拳論,心情極佳,乃道,“七舅稍息,我來寫拳式。”

  這套三十六式簡化太極拳,適合初學者,但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都包含其中。謝瑍根據剛才演練的情況,分做了六段,每段六式,共三十六式。如此分段隻為演教方便,並非必須。謝瑍凝神屏氣,研磨鋪紙,三人虎視眈眈,如臨大敵。眼看謝瑍動筆,才鬆口氣。

  第一段

  1.起勢

  2.右金剛搗錘

  3.攬紮衣

  4.白鶴亮翅

  5.斜行拗步

  6.提收

  第二段

  7.前蹚

  8.掩手肱捶

  9.雙推手

  10.肘底捶

  11.倒卷肱

  12.退步壓肘

  第三段

  13.野馬分鬃

  14.左右金雞獨立

  15.右如封似閉

  16.左單鞭

  17.雲手

  18.高探馬

  第四段

  19.左右擦腳

  20.蹬一根

  21.撇身捶

  22.背折靠

  23.青龍出水

  24.白猿獻果

  第五段

  25.左如封似閉

  26.右單鞭

  27.雙震腳

  28.玉女穿梭

  29.獸頭勢

  30.雀地龍

  第六段含收勢六式

  31.上步七星

  32.退步跨虎

  33.轉身擺蓮

  34.當頭炮

  35.左金剛搗錘

  36.收勢

  謝瑍分六張紙,寫畢。看看三人,懸於左牆上,道:“默記心中,然後我再演練一遍,體會和上次的不同之處。”三人見謝瑍手書拳式,也是如獲至寶,不僅是為拳式,也是因為謝瑍的字寫得太好了。眾人默記完畢,王獻之搶先收此書稿,謝玄也不示弱,可惜比不得王獻之先手,隻得兩張。二人相視大笑,謝瑍莞爾,張虎暗笑。

  該書稿最後落入謝瓊之手,供於武當藏經閣,成為武當之寶,此為後話。

  高祖本紀曰:高祖德威天下,開科舉以求天下賢德,廣言路以納諸子百家。不以清談為才,力求格物致知。士農工商巫醫樂師百工但有所長,皆有所用。上學究天人,無所不精。造水車、耕犁以利農,興工商以富天下之民。賞善罰惡,天下是以富足。自創書體,不下右軍;精道家秘藏,尤擅拳劍。改製槊之法以備天下之軍,並製火器,民以為神。初高祖傳太極之法於瓊王及忠勇侯虎,以為秘法。此為後話。

  四人剛回到演武堂,就聽到外邊有人敲門。謝瑍打開門,就見謝瓊站立在外,撅著嘴巴。謝瑍笑笑,右臂一引道,“賢弟請進。”謝瓊本來因為大人們沒有叫他,心裏不高興,見兄長如此,立刻展顏道,“謝謝兄長。”

  “莫出聲,一旁觀看即可。”謝玄正色道。

  “諾。”謝瓊躬身施禮道。

  謝瑍來至中間,開始重新演練。這一次,謝瑍沒有刻意放慢動作,整個套路一氣嗬成,隻用了大約五分鍾即演練完畢。收勢以後,謝瑍站立片刻,方才開口道,“可有所獲?”

  “子明,此次比上次速度快了不少,然拳式依舊清晰無誤,似比慢練易些。”謝玄道,眾人皆點頭稱是,惟謝瓊一旁滿臉迷茫之色。

  “太極拳法,快慢相間,柔、慢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謝瑍道,“太極演習之法,至大成則無成法,至圓滿則無處不在。當日夕研習,暗自揣摩,成非一日之功也。”

  “太極,無極而生,是為無極生太極。太極是分兩儀,兩儀即為陰陽。陰陽者,相對也。如前後,如上下,如左右,如天地,如晝夜,如動靜……人立天地間,混沌乃分,此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故人立天地,三才得備,暗合三綱。東南西北,四象自分。居中以守四隅者,五方也。五方對五行,金水木火土是也。”謝瑍也不管他們理解多少,將前世所知緩緩道來,“五行者,配人之五髒。肺金、腎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足則腎水旺,腎水旺則肝木榮,肝木榮則心火湧,心火湧則脾土厚。五髒既盛,體健理也。道家所謂五氣者,愚以為乃五髒之精氣也。心藏神,後天為識神,先天為禮,空於哀,則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氣朝元;肝藏魂,後天為遊魂,先天為仁,空於喜,則魂定,東方青木之木氣朝元;脾藏意,後天為妄意,先天為信,空於欲,則意定,中央黃帝之土氣朝元;肺藏魄,後天為鬼魄,先天為義,空於怒,則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氣朝元;腎藏精,後天為濁精,先天為智,空於樂,則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氣朝元。所謂五氣朝元者,五髒化五行而歸五老者也。此五常仁義禮智信者也。”

  幾個人聽得如癡如醉,畢竟這樣係統的理論在那時是聞所未聞的。各人對謝瑍的尊敬油然而生。特別是張虎和謝瓊,那是相當的崇拜了。

  謝瑍原想,一並說五行乃劈崩鑽炮橫,但想到形意之法另有所傳,遂不再多言。而且上麵所傳太極拳論,已有拳形拳意的說法,各人能體味初什麽,還是順其自然好了。

  待眾人回過神來,接著道,“五行之意,暗合拳法,可自行揣摩。然欲明太極,需掌六合。六合者,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前為內三合,後為外三合。此六合者,需用心揣摩,旦夕用功。一行一動無不如臂使指,自然而然,方可成也。”

  “子明,真難啊。”王獻之歎道。

  “大凡神功,豈能輕易得之。比之七舅之書,入門尚易多矣。”謝瑍言道。

  “仆習書數十載,方得有成。豈懼一拳乎。”王獻之笑道。

  “大少爺,如此說來,多久可得小成?”張虎問道。

  “若風隻問小成,可見非好高騖遠之輩。”謝瑍道,“各人用功不同,天賦有別,豈可一言而論?若遇明師,一夕頓悟也是有的。所謂‘苦練十年,不如名師一點’謂此也。然前提條件是‘苦練十年’,如無前之苦練,何來一朝頓悟?潛心研習,一年可得形似,三年能神似可也。”謝瑍侃侃而言,不小心就把白居易的放言詩之一溜達出來:“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言語之中不覺露出一種肅穆和深沉。其實,謝瑍自己對王莽還是心存感佩的,說王莽篡權,也是後來的當權者寫的,而且王莽的政策確是有不少可取之處。可惜王莽的勢力不夠,沒有形成自己的團隊啊。

  王獻之和謝玄相視,暗暗點頭。謝瑍出口成詩,心思通透,卻又沉穩幹練,將來成就未可限量。

  謝瑍還茫然不知,張虎卻不由喊道,“好一個‘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大少爺高才,若風佩服。”謝瑍這才恍然,隻好笑道“信口之言,切莫當真。功夫功夫,日久自知。你們繼續自練,不明白處問我即可。”

  讓謝瑍沒想到的是,四個人之中,最先打完的竟然是謝瓊。雖然隻看了一次,已然記了□□分,讓謝瑍直呼練武奇才。謝瑍不禁想到,曆史上這個謝瓊到底因何故名聲不顯,甚至未留下隻言片語呢?這小子值得培養,這可是自己的親兄弟,父親和弟弟都這麽優秀,可就真應了那句“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俗話了。謝瑍暗動心思,見謝瓊天賦甚好,非常高興,下決心悉心□□。後來謝瓊無意仕途,習武成癖。幼承謝瑍指點,及長遍訪天下,成為當世絕頂高手;後入武當,傳法武當,成為一派教宗,門下弟子無數,行走天下,道教成為護國法教,此是後事不提。

  這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自有新人換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