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回 匈牙利,匈奴?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22 10:22      字數:2690
  第八十八回匈牙利,匈奴?

  分艦隊日夜兼程,不久回到京芳省(開普敦),受來聯合遠征軍第二指揮部的熱烈歡迎,光頭強率領指揮部成員以及京芳省政府官員前往碼頭迎接,迎接分艦隊的凱旋歸來,祝賀分艦隊取得巨大成就。

  分艦隊的陸戰隊員,根據總部的命令,提前與國內的部隊進行輪換,聽到這個命令,官兵們鬱悶不己:出征還不到一年,有很多地方沒去,有很多新奇的人物,事物還沒有見識,現在就要回去了,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

  說實在的,這樣的遠征比旅遊還舒服,不但免費,而且還有工資和津貼,更重要的一點,他們所到之處幾乎是華夏人從未涉足的地方,他們是開拓者,榮歸故裏光宗耀祖那個男兒不想!

  命令就是命令,有不甘也得執行,用輪換部隊官兵們的話說:你們就知足吧,得了便宜還賣乖,國內還不知道有多少部隊眼紅呢。

  分艦隊在京芳省稍事停留,留下一部分植物種子、樹苗、羊駝給京芳省,同時帶上非洲大陸特有的物種,其中有犀牛、獅子以及馬達加斯加島上的狐猴等,華夏以前是有犀牛和獅子的,現在恐怕已經絕跡,華夏的吃貨們太過恐怖,堪稱吃貨中的霸王龍,隻要願意,什麽都可以吃到絕種,隻能限製和保護。

  分艦隊在徐良的率領下,告別了京芳省,浩浩蕩蕩返航,這時候的海洋變得陌生,出發的時候整個海洋鬼影都不見一個,除了大型的魚類剩下就是聯合艦隊,而現在,海洋是一片繁忙,各類艦船川流不息,但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全部掛著明帝國的旗幟。

  徐良在想,大西洋就算了,印度洋恐怕得改名,印度半島插入印度洋的地方是華夏的龍芳省,對麵是錫蘭島上的三個海外省,京芳省是兩個大洋的分界線,馬達加斯加島也是華夏的三個海外省,不管是地理位置,控製能力,還是控製範圍,這個名字都得改,具體叫什麽洋,讓專家們頭疼去,我隻負責匯報。

  其實這個問題在明帝國已經討論了很久,改名很快就得到一致意見,但改為什麽名,到現在還是爭論不休,內閣一時無法定奪。

  對印度洋的改名,王景弘與馬和沒有參與,叫什麽不是叫,簡直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印度都不存在,叫印度洋有什麽不行!

  分艦隊一路順風順水,每到一個海外省都受到英雄般的歡迎,他們有這樣的資格稱為明帝國的英雄,他們的探險獲得巨大的成功,收集到的動植物將極大提高明帝國的飲食結構,同時填補了動植物上的空白,特別是橡膠樹,他是工業化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怎麽評估都不為過。

  不久回到明帝國帝

  都,歡迎,慶祝,表彰,授勳眼花繚亂,一個接一個,兩人目不暇接,最榮耀的還是軍醫們,他們學到的開顱術,在分艦隊回到明帝國帝都的時候,開顱外科手術已經成熟,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明帝國已經做了不下三十例開顱手術,全部獲得成功,可以說,明帝國的醫療技術越上了又一個台階,整個民族受益,善莫大焉!

  隨同分艦隊前來考察的印加帝國王子,一路上被明帝國的龐大,富庶,強大,文明,無法理解的、超越時代的科技震得麻木,對自己井底之蛙的見識,羞愧得無地自容。

  在明帝國接待人員的建議下,他們全部進入學校讀書,不讀書不要說融入明帝國社會,就是社會上的普遍現象都無法理解,這是後話,不表。

  聯合遠征軍幾路集團都是高歌猛進佳訊頻傳,他們奮勇直前開疆擴土,唯獨劉輝率領的第二集團默默無聞,不是說他們遇到了解決不了的難題,而是太過順利,順利得讓明帝國的老百姓產生一個錯覺,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第二集團離開烏法,在咯山受到當地總督的熱烈歡迎,總督得到烏法的報告嚇了一跳,天上神兵,地上無人駕駛的鐵甲戰車(稅務官說的),隔著一百多米一聲(一槍)爆頭,天啊,烏法那個傻逼竟然想跟他們動武,簡直是二百五的腦袋還被門夾了。

  咯山總督極盡恭維,對劉輝提出的要求滿口答應,交易使用大明元?沒問題,羅斯王國不同意我們同意,買地建工廠?好事也,大力支持。

  這些地方人口稀少,不是明帝國的商品銷售地,但資源豐富,因此,隨行的商團除了留下一小部分物資在當地銷售外,主要是開辦木材加工廠,這裏的木材資源得天獨厚,可以任意開采,不像明帝國,限製得死死的,拿個牌照曠日持久,還要在指定的地方才能開采,還有數不清的條件,成本高的出奇,海外省稍微好點。

  咯山總督得到了一套瓷器,稅收增加,就業?似乎人力不夠用,反正第二集團把無法的俘虜給了咯山,沒道理放他們走,這就是現成的勞動力,總之是滿心歡喜,神仙送錢來了!

  告別了咯山,第二集團到達羅斯王國的都城莫斯科,受到國王的熱烈歡迎,雙方舉行了頗有成效的交流,隨後簽訂了一係列條約,其他條款明帝國無所謂,隻關心兩條,一是交易使用大明元,二是羅斯王國必須保護明帝國的公民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明裏是明帝國吃虧,所以羅斯王國的國王眼睛都不眨就簽了條約,皆大歡喜。

  當然,國王與大臣、貴族都得到了一套瓷器,看來,精美的瓷器比黃金還好使。

  告別了羅斯王國,接著是

  烏克蘭王國,波蘭王國,斯洛伐克王國,這些半農耕半遊牧的城邦國家,實力有限,地域遼闊人口不多,相互之間很少發生戰爭,曆史上隻有到了十七世紀才開始攻伐兼並,這個時期和諧得很。

  波蘭在後世就是一根攪屎棍,惡心得很,兔子在聯合國的提案,不管有理無理他都反對,一想到這個國家就有一種想吐的感覺,在聯合遠征軍出征前,王景弘特別交待劉輝,如果波蘭嘰嘰歪歪,不要跟他們囉嗦,直接滅了。

  劉輝:“王督,理由?”

  王景弘咬牙切齒:“滅掉波蘭需要理由嗎?我告訴你不需要,有問題我承擔。”

  從來沒有見過王景弘將一個國家恨成這樣,這得有多大的仇恨啊,難道波蘭人對王景弘的長輩做了什麽?不應該啊,華夏似乎與波蘭王國沒什麽交集,算了,劉輝不在多問,隻是將王景弘的話牢牢記在心上,默默在心裏念叨:波蘭,你自求多福,不要被我抓到爆菊花的機會。

  這三個王國還算上道,過程一帆風順,沒有任何的阻隔,特別是波蘭,溫順得像個小綿羊,搞得劉輝挺鬱悶的,在進入華沙之前,第二集團已經做好了進攻的準備,這次的命令在明帝國從來沒有過,官兵們不解,劉輝兩眼一瞪:“忘了王督的教導了?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

  命令是這樣---戰鬥打響,可以攻擊你們認為有威脅的,又或者你們認為有價值的任何目標,包括人和物!

  這個命令相當於曆史上的殺胡令,還好,波蘭沒有給第二集團留下任何攻擊的機會,當王景弘收到劉輝的電報,歎了一口氣:媽的,又讓他們逃過一劫。

  劉輝畢竟不清楚後世的曆史,如果是王景弘領軍,後世一定不會再有波蘭這個國家。

  繼續前進,不久就到了匈牙利王國,聽到匈牙利這個名字,劉輝心裏一愣:匈牙利?匈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