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風蕭蕭(六)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497
  第四十二回風蕭蕭(六)

  工作組回到臨時駐地,發現軍營裏熱鬧非常,一問才知道,那些先去的部落,在酋長的帶領下,拿出不多的食物,前來慰問聯合遠征軍,他們將來自明帝國的客人當作自己最親最親的親人,將明帝國軍隊當成了親人解放軍,場麵令人感動。

  部落人民是載歌載舞,他們好像從來就不知道什麽是憂傷,也好像從來都不思慮明天之事,他們樂得其所樂在其中,如果是在華夏,絕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時明日憂的頹廢狀態。

  當那些酋長知道明帝國軍隊不走了,並且應承保護她們的生命財產不受任何侵犯的時候,立即表示:從此不再接受奧斯曼帝國的管轄,並將聯合沒到場的其他部落,成立一個鬆散的聯盟。

  一經宣布,立即燃爆了現場。當聯合遠征軍按照市場價接收他們送的物資後,部落好多人哭了個天昏地暗,自古以來有這樣的軍隊嗎?不收群眾一針一線?天啊,這樣偉大的軍隊就在眼前!

  形勢發展太快,快得光頭強率領的聯合艦隊還沒有到達好望角就接到了電報,商團立即調配物資,銀行緊急分配人手前往紅海,準備建立第一個大型據點,出征前沒有考慮在中東建立網點,當時的情報顯示,中東隻是一個物資的集散地,自然資源匱乏,忽略了中東的人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用黃雁的話說:適當改變戰略,釜底抽薪,從邊緣開始削弱奧斯曼帝國的力量。

  三天後,前往勘察港口的專家回到臨時駐地,向聯合遠征軍指揮部提交了一份適合建設港口的建議,指揮部經過審議,一致通過了專家建議,隨後進入轟轟烈烈的建設,建設港口所需的物資不斷上岸,一邊設計一邊施工,能夠在當地采購的全部由當地采購,出征時擔心的人力問題,到最後還是出現了,隻是與當初的設想恰恰相反,現在是人滿為患,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這個結果首先受益的是錫蘭島和龍芳省的企業,他們不斷的前來建立工廠,好在國內的財團有先見之明,早早就與錫蘭島、龍芳省成立了投資公司。

  隨著建設規模越來越大,聯合遠征軍麵臨一個巨大的問題,機遇與挑戰擺在麵前,怎麽辦?

  現在這裏變成了無主之地,各部落之間隻是一個鬆散的聯盟,沒有統一的政府架構,從長遠看,戰亂不可避免,這與遠征的初衷背離,如果沒有明帝國的企業在這裏投資,戰亂就戰亂唄,但現在不行,戰亂將嚴重傷害明帝國的利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這裏成立一個海外省。

  與好望角不同,那裏成立海外省是有規劃的,不斷的討論商議,並且與光頭強率領的

  聯合遠征軍第二指揮部進行了多次無線電溝通,最後還是無法獨斷,隻好將皮球踢給內閣。

  內閣接到報告,一看事關體大,立即召開擴大會議進行討論,會上分成兩派,支持建立海外省和反對建立海外省的針鋒相對,支持的以王景弘為代表,反對的則以馬和為主將,各說各的理由,一開始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是王景弘以未來的戰略地位無可替代占得上風。

  馬和:“在遠離明帝國的地方建立海外省不是不可以,而且明帝國也有足夠的能力做到,但阿拉伯半島並不是無主之地,雖然當地的部落有這個訴求,但後果極可能發生不可控的大戰,我們認為得不償失。”

  這個觀點得到了差不多一半人的支持。

  王景弘:“不錯,那個地方是有主之地,但自古以來就是亂主,誰強誰就是主,從來就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也沒有形成統一的風俗習慣,羅馬帝國來了又走了,法老來了又走了,後麵是波斯帝國和巴比倫帝國,現在是奧斯曼帝國,他們從來就沒有將重心放在這裏,他們的重心在地中海,這裏是任意他們奴役和索取物資的地方。明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一戰從決定遠征的時候就已經是不可避免,順其自然就好。”

  王景弘:“各位,看看地圖,從紅海到地中海就隔了一段短短的距離,以曆史的發展眼光看,最後一定會打通這段路,這條運河隻要一開通,就具備了無與倫比的戰略地位,這是不以人的意誌轉移的,以其將來受製於人,為什麽不在明帝國強大之時搶占最重要的戰略地位呢,天予不取是何道理。”

  聽了王景弘的理論,眾人將目光轉到地圖上,發現從錫蘭島進入印度洋,如果通過紅海再經過運河到達地中海,距離不是近了一點點,持支持意見的更加堅定了信念,而反對的開始猶豫,首先改變意見的是戶部尚書和交通部尚書,這可是錢啊。

  最後內閣達成一個妥協的辦法,海外省暫時定名桂芳省,先在國內搭班子,等時機成熟後再成立。

  會後王景弘與馬和展開了進一步的爭論。

  馬和:“你以前不是認為最好阻止開通運河嗎?為什麽改變了主意。”

  王景弘:“曆史自有他慣有的軌跡,不管怎麽樣,我突然覺得有必要在那裏打下一個楔子,就算是阻止也好,搶占戰略地位也好,當然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蠢事我不會做,要開運河也是歐洲那幫人去開,我們隻是坐享其成罷了。”

  馬和一想有道理:“好吧,你說服了我。”

  聯合遠征軍指揮部收到內閣的決定,沒有再糾結,該幹嘛還幹嘛,當一個參謀問黃雁:怎樣才算時機成熟?黃雁回答:那

  還不簡單,在我們與奧斯曼帝國打了一仗之後,贏了,時機就成熟了。

  既然要建立海外省,首先要文化上認同不是,要想文化上認同,學校少不了,事前沒有準備,臨急抱佛腳,由錫蘭島三個省抽調教師隊伍,讀書對部落的小孩來說是天大的喜事,除了不收學費還提供免費午餐,開學的那天人山人海,成年人全都放下手頭的工作,誰都不願意錯過曆史性的時刻,當有家長問聯合艦隊官兵:你們是上天派到人間的神仙嗎?

  官兵回答:在我們明帝國,人人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免費教育的權利,而且是強製性的,受到法律的保護。

  家長:明帝國真好,我們可以加入明帝國嗎?

  聽到這個家長的提問,所有人都豎起耳朵,現場靜得落針可聞。

  官兵:我們明帝國每年都會有條件的接收其他國家的公民加入明帝國,鑒於這裏的實際情況,我們政府正在研究政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不會違背當地公民的意願。

  這些官兵的回答高度統一,明顯是經過預先安排的,統一口徑,為將來造勢。

  聽到官兵的回答,在場的所有人在某個“別有用心”的家夥帶動下,大聲高呼:我們願意加入明帝國,我們願意為明帝國而戰!

  高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什麽是水到渠成?什麽叫人心所向?這就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