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路漫漫(七)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501
  第三十五回路漫漫(七)

  第二集團經河北進入蒙古,從人口稠密地區慢慢到了人跡稀罕之地,蒙古本身就人口不多,其中還有一部分被蒙元殘部帶著進入歐洲腹地,使得蒙古更加荒涼,第二集團感受最深的就是,天蒼蒼野茫茫,到處不見人和羊……

  不日,第二集團來到肯特山———封狼居胥,冠軍侯霍去病祭天的地方,一代天驕,所向無敵,殺得匈奴聞其名而膽寒,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壯誌未酬空留遺憾。

  其“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激勵著一代代的華夏人民。

  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就像是一道閃電一閃而逝,但他的光輝永留人間,他是華夏民族之魂,他是華夏民族不屈的象征,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霍去病,西漢名將、軍事家、華夏十大戰神之一,華夏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封冠軍侯。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殲滅戰,是閃電戰的開山鼻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霍去病的軍事思想發揚光大,極大的豐富了閃電戰的內容,突襲波蘭,擊敗法國都是在極短時間內實現,令各國軍事家瞠目結舌,聲東擊西,長驅直入,大迂回大包抄,與蘇聯開戰僅僅三個月,便俘虜了過百萬的蘇聯軍隊,令全世界談德軍而色變。

  霍去病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

  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占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辟。

  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在對匈奴戰略上,霍去病注重恩威並施、誅叛柔服。他在作戰中招降大量匈奴部落,並大膽使用歸降的匈奴軍官和士兵作為自己的主力。

  站在祭天台前,第二集團官兵憑欄祭奠戰神、民族英雄,回顧霍去病取得的豐功偉績,眾人發自內心的欽佩,在劉輝的帶領下,向天宣誓:願為明帝國,為華夏,為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勇往直前!

  觸景生情,發千古憂思,眾人輕聲吟唱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唐朝詩仙李白的(胡無人)。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胡無人: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幹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無人,漢道昌。

  又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怎麽會說又呢!

  告別了狼居胥山,第二集團晝行夜宿,不日到達北海,在北海邊,第二集團全體官兵麵向碧波蕩漾的北海湖心潮起伏,驚歎北海湖之大之美,微風輕輕吹皺了湖水,掀起一陣陣的漣漪。

  接著,全體官兵靜靜的聽曆史學家講述北海湖的曆史以及蘇武牧羊的曆史故事。

  曆史學家娓娓道來,明顯帶著感情色彩,動情處飽含淚花。

  北海湖有336條河流注入湖中,水係流域麵積達到56萬平方公裏,色楞格河補給了湖泊水量的50%以上,在入湖口處形成了麵積近700km?的世界最大湖泊三角洲。

  色楞格河發源於蒙古境內庫蘇古爾湖以南,唐代名稱為仙娥河、仙萼河,元代叫薛靈哥河,由伊德爾河和木倫河匯合而成。

  北海湖岸線長約2000千米,平均寬48千米,湖泊水麵麵積31500㎞?,湖中有大小島嶼30個,最深處達1637米,是世界第一深湖。

  北海湖的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有很多獨有的品種,目前還有待動植物學家的進一步考察,高品質的淡水資源更是明帝國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漢朝以後,華夏政權無力管轄這些地區,直到明帝國的崛起,北海湖以及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廣大地區才重新回到華夏的懷抱。

  說到這裏,在劉輝的示意下,曆史學家暫時停下,劉輝帶頭高呼口號:作為明帝國的軍人,我們發誓,不畏任何艱難險阻,不畏任何豺狼虎豹,不畏任何凶狠狡詐的敵人,誓死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

  隨著眾人的口號聲,一時之間響徹寰宇,氣衝雲霄,殺氣騰空而起,嚇得飛禽走獸亡命而逃。

  曆史學家接著講述蘇武牧羊的曆史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匈奴無端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

  蘇武堅貞不屈,無奈之下,匈奴將蘇武流放到北海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回國。

  蘇武曆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

  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叫做信念,什麽叫做節操,什麽叫做使命感,在這些大是大非的麵前,什麽都可以舍棄,包括肉體與生命!

  眾人無不被蘇武的堅貞不屈,不畏艱難,不辱使命,高風亮節的大無畏精神所折服,這就是華夏五千年不倒的精神支柱,這就是華夏民族始終站在世界最前端的保證。

  在北海湖停留期間,遇到了三組由動植物學家、地質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交談中,他們對北海湖讚不絕口,紛紛表示願意長居此地,這些專家學者對某項事物的狂熱執著令官兵們無語。

  普通人與專家學者在很多問題上,思維不在同一個次元,有時真的很難溝通,當然,指揮部的高層除外。

  西伯利亞絕大部分地區都被原始森林覆蓋,但明帝國已經開辟了從蒙古到烏拉爾山的一條的馬路,前進速度既然比在蒙古地方還快,令第二集團指揮部意想不到。

  一路上不斷有商團加入,隊伍越來越龐大,還沒有走完三分之一的路程,隊伍由最初的兩千多輛馬車,變成了一萬三千多輛馬車,到踏出國門之時,整個隊伍恐怕得超過兩萬輛,看得第二集團官兵咂舌不己。

  經過中西伯利亞和西西伯利亞,不久到了烏拉爾山的軍事基地,受到當地駐軍以及周邊村落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