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回 飽覽河山(五)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3207
  第二百一十七回飽覽河山(五)

  看到向導陷入癡呆狀,王景弘於心不忍,要不盡快把他從這種狀態下拉回來,也許會越陷越深最後沉淪不起,走火入魔。

  走到向導麵前重重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將向導從癡呆狀態下震醒,看到向導驚異、疑惑的眼神,王景弘:“也許在天上什麽都看不到或者看不清,也許看到的更漂亮更清楚,總之,從技術上來說是可以實現的,並沒有多大的難度,相信你很快就可以如願以償。

  ”

  這時候張欣也走向前來:“我答應你,你將是第一次從天上看黃山風景的人之一。

  ”

  看到王景弘疑惑的眼神,張欣:“我決定回去後,立即組織相關的旅遊公司進行這項計劃,同時邀請藝術學院的學生參與,將從天上看到的黃山風景畫下來,作為下一步開發黃山旅遊的依據。

  ”

  從天上看黃山的風景,王景弘在後世看多了,高清的航拍網上到處都是,不受時間限製,不受環境影響,苦在無法說出來,說出來無法自圓其說,這個苦悶唯有自己心知,哦,不,還有馬和知。

  聽到可以從天上看黃山風景,而且是人類第一次從天上看黃山風景的人之一,向導激動得熱淚盈眶,轉身就要對著王景弘與張欣下跪,被王景弘強行阻止:“使不得,明帝國已經取消下跪之禮,我們不能成為破壞這條法律的作俑者,再說,你作為第一次從天上看黃山風景的勇敢者,挑戰者,應該是我們感謝你才對。

  ”

  王景弘這一說,向導隻好作罷,繼續前行,這個插曲,搞得向導意興闌珊,一想到可以從天上看黃山的風景,以前認為無敵的景致再看時,總是覺得有不盡人意之處,隻能無奈搖頭。

  後世的慈光閣,原為慈光寺,古稱朱砂庵。

  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黃山前山登山入口,也是玉屏索道的入口。

  因為王景弘與馬和的穿越,從此沒有了慈光閣,但多了一家賓館,弘欣集團旗下的酒店,這是市場行為,不是政府投資,無可厚非,旅遊,除了看風景,看名勝,還得住和吃不是。

  登山的路上,向導向兩人介紹了黃山的由來(傳說):黃山,古代稱為“天子都”,它雄偉秀麗神秘莫測,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

  軒轅黃帝,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他帶領人民養蠶、製造舟車。

  時光飛逝,黃帝到了老年,發現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完成:河流需要治理,土地需要開墾,禽獸需要馴化等等。

  為了完成這些目標,必須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因此黃帝派浮丘公為他尋找煉丹的地方。

  浮丘公走了三年才回來:“江南有一群高山,隻因山上多是黑石,叫黟山,那裏可

  以煉丹。

  ”

  於是,黃帝帶領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仆來到黟山,壘石造屋,又砌煉丹爐,然後去采集煉丹所需的草藥。

  後人為了紀念黃帝,將黃帝煉丹的地方叫做“黃山”,這就是黃山由來的傳說。

  對這個傳說,古人深信不疑,隻是到了明帝國普及教育之後,人民再聽到這個傳說差不多都是半信半疑一笑置之,反正王景弘與張欣是不信的,再美麗的傳說總歸還是傳說,作為現代科技的奠基人,對傳統的銳意改革者,神仙什麽的,聽過就好。

  黃山不僅是一座美麗的自然之山,還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愛奇文學iqiwxm&…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自古以來,人們遊覽黃山,建設黃山,歌頌黃山,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概括起來就是遺存、書畫、文學、傳說、名人“五勝”。

  黃山現存曆代摩崖石刻近300處,篆、隸、行、楷、草諸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盡有。

  後世的藝術大師劉海粟一生十上黃山,采用獨特的潑墨新技法,創作了大量以黃山為題材的藝術佳作。

  不知不覺來到夢筆生花之處,隻見北海散花塢左側,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筆尖朝上的毛筆,峰頂巧生奇鬆如花,故名“夢筆生花”。

  向導:“傳說,有一年春天,詩人李白來到黃山,見到北海山峰競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詩興大發,昂首向天高聲吟道:“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這聲音驚動了獅子林禪院的長老。

  他走出山門,細細一看,隻見一位白衣秀士,風度瀟灑玉樹臨風,趕忙上前施禮,請問尊姓大名。

  原來白衣秀士便是“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詩仙李白。

  一聽是李白,長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來用清泉釀製的米酒,還拿來一些文房四寶。

  長老盛了一杯酒雙手捧上,敬給李白。

  李白慌忙還禮,雙手接過一飲而盡。

  隨後二人席地而坐,縱談詩文,開懷暢飲。

  李白沒想到在深山老林還能夠遇到粉絲,而且還是一個出家人,長者,心中感動意欲書詩相贈。

  長老大喜,小和尚們忙著研墨鋪紙,李白趁著酒興,奮筆疾書。

  長老及小和尚們分別站兩旁,目睹那遒勁的大字,讚歎不已。

  李白寫畢,還有三分酒意,便將毛筆順手一擲,那手筆翻翻搖搖,從空中落下插入土中。

  他這才告辭長老而去。

  長老送走李白,回過頭來,不禁大吃一驚,剛才李白擲下的毛筆已化成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了一棵鬆樹,矗立在散花塢中。

  這就是如今見到“夢筆生花”。

  聽到這裏,王景弘與張欣隻能驚歎古人的想象力,王景

  弘心知,這樣的傳說,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發展從此會越來越少,不是後人沒有想象力,而是這樣的牽強附會除了騙騙鬼之外,想騙人得看人品。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以其“五絕”的奇景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這點王景弘與張欣倒是認同,奇鬆、怪石、雲海確實冠蓋所見過的名山,與桂林風光相映生輝,秀甲天下。

  山,肯定不是最雄偉,也不是最險奇,樹,不是最高最大最多,雲海,不是唯一,但三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整體卻是獨一無二無懈可擊。

  冬雪,這次沒有看到,至於溫泉到處都是,隻能是見仁見智了,華夏還有更高海拔的溫泉呢。

  黃山的風景名勝冠蓋群山,離開的時候,張欣與向導多少帶著一絲絲的遺憾,黃山的風景奇幻,變幻莫測,不管是從那個位置都不能看到全景,以前的遊客驚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非常認可這種觀賞方式,隻是王景弘的一句話,讓張欣和向導突然發現,還有另一種不同的觀賞方式,而且更全麵更直接,那就是從天上全方位觀賞,這種體驗,想一想就令人發瘋發狂茶飯不思。

  張欣還好,畢竟是一個經濟學家、資本家、老師,他的人生目標不在風景,風景名勝不過是閑時的點綴,飯後甜點,而向導就不一樣,對塵世的一切已經沒有太多的追求,反而醉心於自然風光和文化傳說,回去後一直魂不守舍茶飯不思,村民不知緣由,還以為他中邪了,直到半年後,旅遊公司的黃山考察隊到達宏村,村民才恍然大悟。

  告別宏村,王景弘與張欣兩人繼續向下一個目標前進,泰山,以其雄偉和無敵的日出著稱於世。

  張欣:“弘,你說泰山的日出與海上的日出有何區別?”

  王景弘:“本質上沒有區別,從觀賞的角度看,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世人記住的永遠都是泰山的日出。

  ”

  張欣:“何解?”

  王景弘:“這是與人們的生理現象有關,不是有一句話叫做習以為常嘛,就是這個道理,你想想,登泰山觀日出,不過是一兩次,對大部分人來說,登到泰山山頂最多停留兩天,也許隻是一天,也就是說看到的泰山日出隻有那麽一兩次,那種感官刺激一定是記憶猶新永生難忘,而在大海上看日出,同樣震撼,但在海上待的時間不是一兩天,而是幾個月,甚至是幾年,每天都是相同的日出,看多了西施變東施,貂蟬便母豬,三天之後,你就是出錢請他們看他們都不看,開什麽玩笑,看日出,那有睡覺舒服。

  ”

  聽到王景弘的比喻,張欣噗的一聲大笑,笑出眼淚,笑得前

  仰後翻,笑出了豬叫聲:“你這家夥,能不能不這樣惡心,把西施比作東施也就算了,把貂蟬比作母豬,是不是想笑死我。

  ”

  王景弘:“學習,工作,生活本來就是一個苦逼的事,要是能夠幽默一點,多一點點的開懷大笑,對人生大有裨益,剛才說的其實就是審美疲勞。

  ”

  審美疲勞,審美疲勞,又是一個新名詞,張欣想一想還真他媽的貼切,這王景弘到底是一個什麽人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