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回 永不停止的腳步(二)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375
  第一百四十六回永不停止的腳步(二)

  龍芳省會議室,戰略研討正在進行。

  農業局局長:“王督,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麽說印度半島是龍芳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眾人同樣以迫切的目光看著王景弘。

  王景弘:“龍芳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三麵環海,有數不盡數的海洋資源,要做到繁榮安定,富甲一方並不是一件很困難之事,但要在明帝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須有所作為,在海洋,錫蘭島就是龍芳省無法逾越的一道坎,其在印度洋上的戰略地位無可撼動。”

  眾人深以為然,錫蘭島得天獨厚,從地圖上看,錫蘭島剛好攔在了龍芳省的前麵,無解!

  王景弘:“麵向海洋我們沒有優勢,但我們有一個錫蘭島沒有的巨大優勢,那就是我們還有一麵與印度半島相接,印度半島有什麽?有與明帝國相差無幾的人口,他們分成無數的部落和城邦國家,屬於一盤散沙的結構形勢,是我們明帝國一個非常理想的商品銷售地和資源供給地,而我們龍芳省就是一個橋梁,一個樞紐,一個無可取代的基地,不打開這個市場,龍芳省隻是一個故步自封的油膩中年富翁,打開這個市場,龍芳省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有為青年,一個充滿朝氣腰纏萬貫的有為青年!”

  掌聲。

  商業局長:“我們現在手頭上有不少的物資,是不是可以考慮以物易物?”

  金融主管:“這個絕對不行,必須通過大明元進行交易。”

  商業局長:“那些部落何來那麽多的大明元?用金銀也不行嗎?”

  金融主管:“用金銀也不行,這個口子不能開,一旦開了這個口子,想收回去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我們可以向那些部落投放足夠多的大明元,讓整個市場流轉起來,不能按照商人的意誌辦,從長遠看,對商人絕對是一個利好,短時間內可能對他們的資金周轉有影響。”

  王景弘:“我支持金融主官的意見,我們要把目光放長遠,你們想一下,當我們拿著大明元到那裏都能夠買到我們所需要的商品的時候,那是一個什麽畫麵,美,美不勝收。”

  王景弘:“商人唯利是圖,在利益麵前,他們更看重眼前的利益,實際上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麵,現在的商人進行商品交易,既要賣又要賣,我指的是不同的商品,如果能夠通過銀行係統進行交易,那商人就可以做到某一方麵的專業,比如賣瓷器的商人,他隻要把訂購的瓷器通過物流運到指定的地方進行銷售就可以了,銷售收入通過銀行匯到指定的供應商,重複前麵的操作,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不受地方,環境,時間的限製,商人需要做的隻是簽訂合同,向銀行貸款,

  規模可以做到難以想象的大。”

  商業局長:“我承認,這樣的商業模式幾乎不受條件的限製,但隨著社會的繁榮,老百姓手裏的大明元會越來越多,到時候會不會變成一個壓力。”

  金融主管:“這個不用擔心,實際上每個家庭的消費基本上是一個恒定的數字,多餘的錢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消費,不消費就隻能放到銀行,在銀行裏隻是變成了紙麵上的數字,馬和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個典故,說有一個富翁臨終前問佛祖,能不能拿出畢生的積蓄換取生命的延續,佛祖回答不能,富翁又問,那我畢生積蓄那麽多的財富有什麽用,佛祖回答是沒什麽用,不管你積蓄了多少財富,能用到的不過是上麵的幾張而已。這個典故告述我們,財富隻有在市場上流通才有價值,否則純粹是字麵上的數字。”

  王景弘:“非常有道理,老百姓不管是消費還是儲蓄,錢都在銀行裏,最多是名義上的主人換來換去罷了,從這一點看,大明元的流通是多麽的重要。”

  商業局長:“要是那些部落不願意使用大明元怎麽辦?”

  王景弘:“不願意使用大明元,其後果就是自己的商品全部賣不出去,而自己需要的商品又買不到,最後是便宜了中間商。”

  金融主管:“就怕那些部落使用武力抗拒。”

  王景弘:“這個根本不是問題,我們國家養那麽多的軍隊幹嘛,不就是為了保護國家的利益,這個都做不到,還要軍隊來幹什麽。”

  會議最後決定,組成三路大軍向印度半島內陸挺進,整個周期為半年,7天後出發:

  1,中路是人口密集區,隊伍最為龐大,由五個合成營護衛,目的地海得拉巴;

  2,左路由四個合成營護衛,與三分之一的艦隊組成左集團,目的地孟買;

  3,右路由三個合成營護衛,與三分之一的軍隊組成右集團,從海上出發,目的地不限,爭取到達加爾各答。

  右路的前景最難預測,應該是最為困難的一路,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關係知之甚少,完全屬於探險性質,目的是找到一個港口作為立足點,對最終的結果,眾人不敢寄予厚望,隻有王景弘充滿信心,因為他是穿越者,知道後世的加爾各答緊鄰孟加拉國,是一個密集的人口居住區,以目前的交通條件,也許從陸路到不了,從海上出發那就是分分鍾的事,王景弘心裏非常清楚,右路才最容易達到目的,隻是苦於無法說出來,解釋不了。

  會議結束後,各方進入到緊張的準備工作中,物流公司毫無疑問將重點放在左路和右路,他們的主要運力就是海運,陸路的成本太高,但也沒有放棄中路,物資不管從哪裏上岸,最後還

  得走陸路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像這種涉及到遠洋運輸的物流,表麵上看不出什麽,實際上真正賺到大錢還是他們,貨如輪轉的真真正正的受益者,很多商人都看到了這個前景,隻是前期投資巨大,單個的商人或者幾個商人組團仍然承受不了,在馬和的建議下,采用股份製的形式,陸陸續續組建了8家遠洋運輸集團,加上現有的三家遠洋運輸集團,一共是11個,從長遠的角度看,遠遠不夠。

  其他商人基本上選擇中路,運力不夠就聘請周邊部落加入中路大軍,最後整個中路集團的人數達到了恐怖的一萬人,天啊,這是滅國的節奏,起碼那些部落就是這樣認為的,很多小部落的人口都沒有一萬人呀。

  右路集團加入的商人渺渺無幾,他們都是狂熱的冒險者,在王景弘的暗示下,毅然決然的加入右路集團,用他們的話說:富貴險中求!

  最後他們獲得了成功,把後來者羨慕得後悔莫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