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回 秦歸!秦歸!(二)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3687
  第一百三十一回秦歸!秦歸!(二)

  衝動雖然很快平複,但這種想法時不時從心底湧出,結果是在不久的未來,明帝國派出了一支精幹強悍的陸軍前往歐洲,在海軍的配合下,控製了幾個關鍵節點,保護陸上的香料通道和絲綢之路,最後導致歐洲的科學先驅被華夏囊括,奧斯曼帝國比曆史上弱了太多,隻能成為地區強國,對世界的影響聊勝於無!

  對華夏的商人來說,這條路是通暢的,最後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協議,持明帝國護照的商人、公民所進行的商務活動不受奧斯曼帝國的法律約束,重點是免稅,免檢查,這是後話。

  皇宮會客室的交流繼續進行。

  秦歸:“古裏周邊的部落都是原住民,他們是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他們眼紅古裏的位置以及從香料貿易中獲得的財富,總想著不勞而獲,戰爭從我們家族到古裏站穩腳跟,慢慢開展香料貿易以後開始,大概是我們到古裏的第三十多年左右吧,具體的時間沒有記載,這些土著部落人口不多,裝備簡陋到令人哭的地步,沒有任何的戰術,部落之間又不團結,每次戰爭,每次衝突都是以我們的勝利而結束。”

  對於這一點,眾人沒有任何的懷疑,要是失敗了,那怕是僅僅那麽一次,也就沒有現在的古裏王國了。

  秦歸:“我們獲得戰爭勝利後便與那些部落談判,維持一段時間的和平,趕盡殺絕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需要他們的人口,我們需要他們的人力資源,每次戰爭結束,就有一批土著居民遷居到我們這裏,成為我們的公民,而那些部落則成為了我們的代理人,幫我們向印度半島內陸收購香料和農產品,當然,我們給他們的報酬是很高的,希望他們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共同進步,維持地區必要的和平。”

  這種策略,這種手段得到眾人的認可,紛紛點頭讚許。

  秦歸:“可惜事與願違,每過上二三十年,等部落達到一定的實力的時候,戰爭不可避免再次爆發,周而複始,就這樣維持了一千多年。”

  聽到這裏,眾人唏噓不己,難於明白這些土著的目的,打不過還要打,每次都是大敗虧輸,難道這些部落不長記憶。

  隻有來自後世的王景弘清楚,這是一種文化的衝突,除非完全融化,否則再過一萬年都不可能停止戰爭,就像後世的以色列,在中東地區與周邊的國家的關係一樣,無法調和。想到以色列,王景弘突然發現,古裏王國與以色列非常相似,也是在周圍的王國包圍中,也是僅僅占有一偶之地,也是靠一己之力抗擊遠比自己人口多得多的鄰居,也是一樣壓得周邊部落動彈不得,何解?隻能用文化、用智商來解釋。

  秦歸:“來自陸上的威脅不算特別大,我們應付起來還是遊

  刃有餘,我們最擔心的是來自海上的威脅,海岸線漫長,為了防備來自海上的威脅,我們將三分之二的軍事力量放在了海邊,在陳祖義海盜集團出現後,我們加強了海岸線的監測,做到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希望做到提前預警,以古裏王國的實力,就算聯合周邊部落也打不過陳祖義海盜集團,他們光海盜就要1萬多人,武器裝備也比我們先進,他們有炮,我們沒有,我們家族已經在考慮轉移財富了,所幸明帝國聯合艦隊來了。”

  秦歸一邊說一邊抹去額頭上的冷汗,這也解釋了秦歸這麽快就將財富向聯合艦隊敞開的原因,隨著科技的發展,戰艦的噸位越來越大,像這次隨聯合艦隊而來的運輸艦,噸位就超過了兩萬噸,一艘這樣的戰艦就不是古裏,以及周邊部落能夠抗衡的,難保敵對的國家或者勢力集團不會擁有這樣大噸位的戰艦,早決斷早省事!

  王景弘:“秦先生,你們收購香料和農產品一般是什麽時候?采用什麽方式交易?”

  秦歸:“收購一般在夏秋兩季,用來自華夏的工業品進行交換,工業品不夠就用金銀,戰爭時期,內陸的王國與部落會用武裝保護送過來,和平時期我們與周邊部落一起派人過去,經過上千年的運作,我們隻跟各部落交易,零散的不收,這也是與內陸各部落達成的協議,至於他們內部怎麽樣運作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興趣了解,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內陸一些居民為了能夠賣個好價錢,往往10幾個人組團翻山涉水,不遠千裏來到古裏交易,對這些不畏艱辛,不畏危險的內陸居民,我們是舉雙手雙腳歡迎,好酒好肉招待,我們出的收購價也是最高,是他們賣給部落價格的二三十倍,目的隻有一個,希望他們帶領家人遷到古裏來,這些是我們最願意接受的居民,他們勇敢有毅力,他們的智商也相對較高。”

  是啊,能夠想到部落頭人出價太低,對他們無限剝削的老百姓,不是有高人指點,就是他們具備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被表麵現象所左右。

  秦歸:“現在古裏已經屬於明帝國,對不起,我不應該再用古裏這個名字,應該使用龍芳省才對。”

  王景弘:“沒關係,龍芳省也好,古裏也好,他們都屬於明帝國,為了紀念古裏的曆史,我決定將龍芳省省府所在地命名為古裏市,秦先生請繼續。”

  秦歸:“謝謝王督,現在龍芳省已經不存在任何安全方麵的問題,建設龍芳省是下一步的工作,這方麵有這麽多專家出謀劃策,我就不在這裏班門弄釜了,我想說的是與印度半島內陸各王國、各部落的關係,有下麵幾個方麵。”

  秦歸:“第一,以明帝國的實力,將印度半島全部納入明帝國懷抱,他們人口眾多,是

  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且他們逆來順受,管理起來也不會很困難;

  第二,不將印度半島納入明帝國的懷抱,則加大明帝國產品的輸出,用工業品換取印度半島的資源,將香料貿易完全控製在明帝國手裏;

  第三,大量吸收印度半島內陸的移民,加大蘭芳省的建設力度,不斷將龍芳省的邊界向外擴展,增加龍芳省的戰略縱深;

  第四,打通與明帝國內陸的聯係,在通道兩邊建立新的秩序。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膚淺的建議,望諸位不要見笑。”

  眾人沒有見笑,也沒有表態,隻是在深思,這些戰略他們以前討論過,最後被王景弘否決,按他們原來的想法,就是要實行這樣的政策,這才是真正的王道,但與王景弘的理念產生了衝突,來自後世的王景弘知道,當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人口不占壓倒性的時候,就是這個國家分崩析離的開始,你總不能要了人家的地方,然後將原住民全部幹掉吧,世界上有這樣的國家,而且還不少,但不是華夏帝國,這與華夏文明相背離,明顯的,其他人想得過於簡單了,也許是曆史的局限性吧。

  王景弘:“首先感謝秦先生為明帝國著想,願意為明帝國分憂,你剛才提到的四點,不符合我們國家的戰略,不可取,我相信在座的專家也有不理解的地方,雖然他們認可了明帝國的戰略,但在心裏是有看法的,在這裏,我再詳細的解釋一遍,希望可以完全打消各位的其他不切實際的想法。”

  王景弘:“為什麽說不可取呢,首先第一條,將印度半島全部納入明帝國的懷抱,表麵上風光無限,實際上隱患重重,全體加入明帝國,那麽,在這個土地上的原住民理所當然成為了明帝國公民,享有與其他公民一樣的權力和義務,加上明帝國原有的人口,總人口將達到1億五千萬左右,這是明帝國不能承受之重,你總不能實行兩套政策吧,這不與明帝國的行為規範、道德規範相左,人,生來平等是一切法律的基礎。”

  王景弘:“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的信仰與我們不同,要知道,改變一個人的信仰是一個多麽困難的事,我們沒必要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不是,如果沒辦法改變他們的信仰,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兩個完全在信仰上不同的龐大族群,而且是我們幫他們統一起來的,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分道揚鑣,何苦呢。”

  王景弘:“秦先生的第二個建議是加大工業品的輸出,這個是對的,但方式方法應該改進,以物易物受到場地與時間的限製,嚴重製約貿易規模的發展,當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停滯不前,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全麵推進大明元的使用,我們將在合適的地方建立結算銀行,建立交易市場,

  鼓勵明帝國商人在各地建立商店,與明帝國進行的所有交易必須使用大明元,金銀珠寶隻能去銀行兌換,這樣一來,不管是香料的交易還是工業品、農產品的交易,都不再受到場地與時間的限製,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而當地部落或者王國可以收取合理的交易稅,各取所需。”

  這個政策聽在秦歸耳裏眼前一亮,隨之又有一個問題在腦中回轉。

  秦歸:“王督,這個辦法好是好,完全跳出了場地與時間的限製,但居民手裏積累了大量的大明元會不會導致大明元的信譽出現問題?”

  王景弘:“這個嘛,應該不會,日常需求差不多是固定的,居民多餘的大明元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消費,也可以通過銀行吸儲,金銀專家有很多辦法,隻要提前預防就行。”

  秦歸聽了王景弘的解釋,心裏終於釋懷,但眾人紛紛在心裏對王景弘豎起了中指:王督你好也,不要他們的土地,但控製他們的經濟命脈,他們苦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哭是他們愛哭,反正我們都站在了道德的高處,印幾張大明元就可以將他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的成果買過來,毒,夠毒!

  專家們不知道不清楚,那是因為他們沒經曆過,後世的鷹醬就是這樣,在國際貿易中不使用美金的直接幹死,像伊拉克,敘利亞,伊朗,阿富汗,還有巴拿馬,開玩笑,你以為鷹醬養著龐大的軍隊是幹嘛的,就是保證美金在世界上流通,上百年時間都是如此,直到兔子的崛起才最終打破美金的霸權,鷹醬對兔子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兔子,人畜無害的兔子,是鷹醬永遠無法理解,永遠無法征服,心中永遠的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