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回 春光燦爛攀牙府(三)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3685
  第九十七回春光燦爛攀牙府(三)

  馬金一個人靜靜對著地圖深思,完全把在客廳裏走來走去的馬和忘了,也不知道馬和被人直接無視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

  曆史上隋煬帝楊廣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前無古人的浩大工程,絕對是利在千秋萬代。

  大運河對於華夏來說遠比長城對於華夏更加重要,大運河將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通過水路實現了無縫連接,實現了兩個文明的融合,兩個文明交映生輝,擦出了人類文明史上最絢麗的火花,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對華夏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難於替代的作用。

  修建大運河是凝聚華夏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直到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隋煬帝楊廣為華夏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華夏的功績擺在那裏,不管後世怎麽修史,始終無法漠視其存在,也無法抹殺其對華夏的貢獻。

  隻是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大到隋煬帝楊廣為此國破人亡,如此浩大的工程完全脫離了現實基礎,違背了應有的經濟規律,不管是誰修建結果都一樣,誰建都會傷國體,10年內征召的勞役超過了1千萬,當時的華夏才多少人,剛剛結束三百年的戰亂,整個國家的人口還不到3千萬,其中還包括老弱婦孺,這樣的大手筆,這樣的氣魄,這樣的不顧人民死活,這樣的不顧人民的承受能力,除了隋煬帝楊廣,曆史上恐怕隻有一個修長城的秦始皇可以相提並論,結果如出一撤,政權在極短的時間內崩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可不察也。

  隋煬帝楊廣在曆史上留下的幾乎全是罵名,荒淫無度、好大喜功是他的標簽,直到近代,才有學者將其對華夏的功績從一堆史料中分離出來,肯定了他統一華夏,結束了華夏三百年戰亂的功績,還有就是大運河對華夏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對後世發生的曆史,馬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對隋煬帝楊廣同樣沒有任何好感,隻是剛好學到曆史與地理重疊之處,看著東南亞地圖,馬金在心裏想:是不是可以在泰國開一條運河,將瀾滄江(出了華夏叫湄公河)直接引到攀牙府進入安達曼海,這樣一來,明帝國大陸就擁有了進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洋的出海口,一個是東番,直接麵對的就是一望無邊的太平洋,沒有任何的阻攔,另一個就是牙芳省(攀牙府),直接麵對印度洋,隻要這兩個出海口掌握在明帝國

  手裏,不管是從太平洋還是印度洋進出口的商品物資,全部不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對明帝國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對全世界卻是咽喉所在,這個畫麵不要太美,真的不能再美了,雖然馬金不是一個具有遠大戰略思想的學生,但同樣擋不住內心的激動,嘴裏夢囈般喃喃自語:對,就是大運河。

  這一刻,世界上又多了一個超越了平凡,超越了世俗,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的精神亢奮者。

  瀾滄江發源於華夏西南地區,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最後由越南注入南海的國際河流,出了華夏之後叫做湄公河。

  瀾滄江的上源紮曲、子曲,均發源於華夏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東南流至西藏昌部與右岸支流昂曲匯合後,稱瀾滄江。

  瀾滄江南流穿行於他念他翁山與寧靜山之間,高山深穀,水流湍急且多石灘,為橫斷山脈狹窄的南北孔道之一。

  向南流至雲南省境內,先後匯集漾濞江、威遠江、補遠江等支流,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縣流出中國國境,流出中國國境後稱湄公河。

  湄公河南流,成為緬甸、老撾及泰國的界河,經柬埔寨與越南南部注入南海。

  瀾滄江—湄公河全長4880千米,流域麵積81萬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

  瀾滄江-湄公河地跨緯度25°,源頭至河門高差5000多米,立體氣候明顯,具有寒帶、亞熱帶、熱帶各氣候帶,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豐富,可開發水能資源約37000M,特別是生物資源豐富,適宜於旅遊業的發展。

  瀾滄江流域基本屬華夏境內,河長2161千米(含中緬邊界河段31千米),流域麵積19萬平方千米,華夏境內為16.74萬平方千米,中、緬、老國界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60億立方米,其中華夏境內為740億立方米。

  瀾滄江流域自北向南呈條帶狀,流域平均寬度約80千米。河道出青藏高原後,進入高山峽穀區,兩岸高山對峙,山峰高出水麵3000多米,河穀窄狹坡陡,地勢十分險峻。

  出華夏境後,河道方開闊平緩。瀾滄江流域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垂直變化明顯,降水量也呈由北向南遞增趨勢,由400-1000mm增加到1000-3000mm。

  以上信息和數據是馬和聽到馬金自言自語,不斷重複“大運河,大運河”時立即聯想到的,這些信息和數據早就印烙在了馬和的腦海裏,想忘記都做不到,這也是後世共和國之痛,一言提醒夢中人,這就是馬和抱起馬金轉圈的緣故。

  馬和:“小金子,你的提議很好,很大膽,我覺得可行,整個工程量不算大,都是平原地形,比之隋煬帝楊廣開鑿的大

  運河,工程量少多了,謝謝你。”

  馬金:“王督你謝啥,我不過是剛剛曆史學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事件,而地理也剛好在講大運河怎麽樣將南北兩大水係,將南北兩大文明聯係貫通起來,進而達到無縫的融合,結合這個地圖,突然冒出了這個想法,我自己都嚇了一跳,那是泰國的領土,並不屬於明帝國的控製,我是不是有點瘋狂。”

  馬和:“作為一個未來將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不時有一些瘋狂的想法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要是每個科學家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那怎麽去突破,去創造,去發現,在自然科學裏麵,有了瘋狂的想法就要去研究,去實踐,看看是不是可行,大不了失敗了重新再來,而在人文、地理、政治方麵,有了瘋狂的想法就讓這方麵的專家去實踐,去探討其可行性。”

  馬金:“王督,科學研究是不是很難?是不是失敗的時候多過成功的時候?”

  馬和:“你不覺得探索未知是一件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事嘛!如果你沒有這份好奇之心,沒有表現出對科學極大的熱情,甚至沒有任何瘋狂的想法,我建議你還是不要從事科學研究,說實在的,科學研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工作,甚至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人都不適合的工作,他們的工作神秘,他們的地位超然,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一群人,他們在推動世界文明向前發展。”

  馬和:“科學研究從本質上說,失敗是常態,成功才屬於偶然,但每一次的成功,都極大的推動了世界文明的向前發展,舉個例子,鋼鐵你知道吧,你學了曆史,應該知道由鐵到鋼經曆了差不多一千年時間,在這一千年的時間裏,有多少科學家、工匠在不斷的探索,在努力,失敗了重頭再來,不斷的積累,一點一點的前進,直到過了上千年才最後獲得成功,這裏麵的艱辛可想而知,投入的人力物力更是天文數字,但這些又是文明進步必須做的,再大的代價都必須做,否則我們就隻能在原地踏步。”

  馬金:“謝謝王督,我明白了,我對畢業後從事科學研究的決心沒有變,也永遠不會變,但有一個現象還是不理解?”

  馬和:“說來聽聽,或許我可以解答。”

  馬金:“以前古人也有發明創造,也對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但無一例外都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才慢慢顯現出來,而自從成立了科學院之後,每一項的發明都能夠得到快速的推廣應用,這個可以理解,因為有國家在其中出力,但一項新的發明出來之後,其他方麵的發明也相繼出現,令人有一種目不暇接的錯覺,這是在科學院沒有成立以前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這是為什麽?”

  馬和:“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以前的科學研究沒有成為

  一個體係,每個科學家都是單打獨鬥,每一次的發明創造都要過了很久才被其他的科學家知曉,等到他們完全了解這個發明創造之後,可能已經過去幾年甚至是幾十年,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發生作用,而成立科學院的初衷就是要將科學研究成為一個體係,在這個體係裏,任何的發明創造都可以得到最快的普及,第一時間讓其他科學家了解,同時也可以接受其他科學家的檢驗,實際上,自然科學裏,不同的學科有時候是相通的,最起碼也可以借鑒思路,比如熱氣球的發明,其實說不上發明,隻能說是在孔明燈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造,真正的發明者應該是諸葛亮。”

  馬和停了一下,以便馬金吸收消化:“熱氣球升空成功後,接下來就是研究飛行控製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也不複雜,隻要在熱氣球的四麵開一個可以控製的口子,熱氣球就可以通過口子噴出的氣體向反方向前進,當然要做到安全、穩定、高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起碼科學家有了目標,而其他科學家通過熱氣球的飛行控製,聯想到了空氣動力學,是不是有足夠的動力,通過氣體就可以推動其他物體的前進呢?通過實驗,發現這個想法是可行的,這不就有了蒸汽機的模型嘛。”

  馬和:“蒸汽機的實驗成功,又反過來推動了飛行控製的研究,你的導師正在研究是不是可以用機械來控製飛行的課題,我隻能告訴你,自然科學會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現在很多看起來像神話的事情,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全部都會實現。”

  馬金:“馬督你說的太振奮人了,能不能給我說說具體的例子?”

  馬和:“可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