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北海道上起狼煙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7-20 00:11      字數:2405
  自古有雲:不作死不會死,作死肯定得死!

  本子北方集團就是如此的作,不是不可以挑起戰爭,但要看時機,最起碼也要得到明帝國東北亞指揮中樞的默許不是。

  沒有對形勢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隻看表麵現象,腦子一熱不計後果我行我素,智商劈裏啪啦掉線,不,這些野蠻人應該沒有,或者不具備高等級的智商。

  本來對減少培訓的密度,高麗上上下下頗有怨言,培訓密度的降低意味著搶回的物資少了,明帝國的支援也少了,本就處於困難時期,這下子雪上加霜,無奈之下厚著臉皮不斷向東北亞指揮中樞提出請求,希望加大培訓密度。

  前麵的請求一如既往的石沉大海,指揮中樞根本沒人在意,稍加瀏覽便當廢紙扔掉,就在高麗國王與眾大臣即將絕望時,天上突然掉餡餅,把他們砸得暈頭轉向,幸福來得太快,一度以為是幻覺,直到掐大腿感到痛楚才相信這是真的。

  明帝國東北亞指揮中樞竟然同意了他們的請求,真的好難啊。

  至於指揮中樞為什麽會答應他們的請求,會不會是一個陷阱,他們完全無所謂毫不介意,國王與眾大臣心裏想:如果這是一個陷阱,希望這樣的陷阱更多一些,反正又不是自己上戰場,那些底層的老百姓,他們的命是命嗎?可笑得很。

  本子中央集團高度緊張窮於應付,而北海道的北方集團秣兵厲馬,一個個像打了雞血氣勢高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哦,不是東風,是運輸船,北海道工業落後,不要說戰船了,就是運輸船都隻能造百來噸的,而且造出來的運輸船抗風浪能力相當低,每次出海回來就要大修,基本上屬於一次性消耗品。

  北方集團這次下了這麽大的決心,其中一個原因是看上了中央集團的商船,特別是那些漁民使用的漁船,經久耐用不算,而且價格低廉,貨比貨的扔,人比人得死,他們怎麽就這麽命苦呢。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從明帝國購買漁船,甚至提出購買軍艦,隻是沒有得到明帝國的批準,理由是本子中央集團不同意,怕北方集團將漁船改造成戰船,威脅中央集團。

  這個理由不能說不對,大概率北方集團拿到漁船後會改造成戰船,明眼人一看心知肚明,實際上,中央集團拿到漁船後,同樣將一部分改造成戰船,指揮中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妥妥的雙標。

  明帝國不賣漁船給北方集團,真實的原因是沒有把北方集團當成培植的對象,他們隻是一個棋子,一個可以左右本子中央集團局勢的棋子,棋子的最好歸屬就是當棄子扔掉。

  本子島的混亂是一個永恒的旋律,但混亂也要有一個度,前提是保證銅礦的

  順利開采,這是明帝國的根本利益,也是一條紅線,誰碰誰死絕無僥幸之理。

  沒有現成的運輸船就自己造,這幫野蠻人還算有點骨氣,贏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心,直到特戰隊員傳回情報,指揮部眾人才恍然大悟,大罵北方集團無恥,消費了指揮部成員泛濫的同情心。

  那幫野蠻人並不是有什麽骨氣,而是眼紅中央集團的社會安定,生活越來越好,特別是那些經久耐用的漁船,他們就像看到肥羊的餓狼,是貪婪使得他們瘋狂,是無知使得他們無畏,枉費了一片同情心。

  時間一拖再拖,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個月,正當北方集團雄心勃勃準備利用潮汐向本子中央集團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時候,突然在北海道的大後方,更加靠近北極的稚內起了狼煙,什麽狀況?

  從北海道最北端的稚內,傳到最南端的函館,中間經過了無數次的傳遞,還能夠清楚知道事件發生在稚內,明顯是用了明帝國的通信編碼技術,雖然還處於原始簡單的通信,並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件,但也比原有通信上了一個層次,起碼知道事件的發生地。

  當時明帝國傳授這套通信技術給北方集團,目的是對抗本子中央集團的進攻,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對方的進攻地方,使得北方集團能夠集中兵力應對,這套通信技術在與中央集團的抗衡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至於即時通訊技術,想想就好,完全沒有必要。

  不斷傳來的告急狼煙,令北方集團的國王與眾大臣大吃一驚,內心升起一股不祥的預感,難道被中央集團抄了後路?不太可能啊,以中央集團的實力,要想繞過整個北海道到達最北端的稚內,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臆想,先不說運輸能力,單單一個後勤補給就不是中央集團能夠承受之重。

  眾人忐忑不安,國王隻得推遲下達進攻的命令,要是大部隊剛出發,本土沒有多少防禦力量的關鍵時刻,敵人從背後打過來那就不是開玩笑那麽簡單,那是分分鍾上天堂下地獄的節奏。

  換馬不換人,不久,送情報的探子便氣喘籲籲的來到函館的前線指揮部。

  探子:“報告,國王陛下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剛剛說了開頭就被國防大臣大喝一聲打斷:“混賬東西,什麽叫國王陛下大事不好了,會不會說話,看我不打死你......”

  國防大臣還要繼續發飆,被國王阻止:“那個誰,不要緊張,有事慢慢說。”

  可以看出,國王不是那種二世祖,不管是涵養還是定力都不是國防大臣可以比的,聽了國王和風細雨的話語,探子總算從驚恐中回過神來。

  探子:“國王陛下,函館遭到一股

  不明武裝的襲擊,他們凶悍無比戰鬥力驚人,他們見人就殺見物就搶,聽他們的語音屬於高麗口音。”

  高麗人?他們不是跟中央集團不對付嗎?怎麽幫起中央集團來了?難道他們和解了?難道他們聯合了?這可能嗎?眾人是一副你是在開玩笑的表情,臉上充滿了疑惑的神態。

  國王:“他們有多少人?他們都有什麽武器裝備?”

  眾人同樣關心,這可是關乎到即將發起的戰役啊,能不緊張?

  探子:“具體多少人不知道,看起來起碼超過一千人,總之到處都是這些野蠻人,他們的武器裝備有少量的熱兵器,其餘都是大刀和長矛。”

  說到這裏,探子將身上攜帶的大刀解下來舉到頭頂:“這把大刀就是他們的兵器之一。”

  在國王的示意下,侍衛走向前,將探子手上的大刀拿給了國王,國王接過大刀反複凝視,表情異常沉重。

  實際上襲擊稚內的高麗流民隻有不到三百人,隻是在混亂中很難了解清楚,不能怪探子誇大,否則等搞清楚敵人的人數,還能不能有命跑出來報信都是一個未知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