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回 南美大陸的三國殺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4-19 05:57      字數:2683
  第一百一十七回南美大陸的三國殺

  曆史的發展自有其規律,不以個人的主觀意誌而轉移,王景弘與馬和雖然來自後世,並且根據後世的經驗,重新設計了世界格局,但曆史的最終走向還是與當初的設計發生了偏差,這是他們生前沒想到的。

  幾十年後,歐洲的大戰塵埃落定,列強痛定思痛看清了形勢,最後結成聯盟向南美洲尋求發展,這方麵倒是沒有背離王景弘與馬和的設計,唯一的出入之處在於他們結成聯盟,實力之強大出明帝國所料,而明帝國的戰略是不幹涉南美洲的走向,任其自然發展。

  當歐洲聯軍啟航的時候,明帝國在歐洲的大使全部憂心忡忡,內閣收到情報同樣莫充一是,除了命令北美的海外省加強戒備外,剩下隻有靜觀其變。

  事實上這種擔心有點多餘,歐洲在發展,南美洲也在發展,在很多方麵並不輸於歐洲,差距沒有想象中的大,印加帝國的人口是一大優勢,原時空印加帝國的失敗更多是因為傳染病,比如天花等,而在這個時空,明帝國探險隊離開南美洲大陸之時,將預防天花病毒的方法傳給了印加帝國,從雙方的力量對比看,印加帝國還是有一戰之力。

  最大的變數來自於奧斯曼帝國,這個變局原時空沒有,現在這個時空裏,王景弘與馬和也完全沒有預見到,南美洲的混亂局麵在奧斯曼帝國加入後,變得撲朔迷離。

  奧斯曼帝國在中東被明帝國壓製,擴張變得步履維艱,向歐洲擴張之路被拜占庭帝國死死擋住(有明帝國站台,最後達成和解),就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實力,有沒有拜占庭帝國的存在都是一回事,隻要明帝國的聯合艦隊在地中海一擺,想跨過地中海,晚上做夢想一想還是可以的。

  歐洲去不了,非洲同樣此路不通,明帝國京芳省在非洲一家獨大,與阿拉伯半島上的桂芳省聯手,將奧斯曼帝國以及歐洲的勢力隔離在非洲之外,整個非洲的發展由明帝國主導,至於非洲內部各部落,各小國之間的掠奪,戰爭,明帝國基本上不管不顧,隻要不威脅到明帝國各方麵的安全就行。

  原時空的非洲,信仰上和文化上完全被中東的宗教滲透,而政治上又被歐洲控製,最悲慘的是,有一半人被賣到世界各地為奴,到後來,他們連自己的根本都忘了,令人不忍目睹唏噓無比。

  穿越到明帝國,王景弘與馬和發誓,不但要改變華夏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也要幫一把非洲兄弟,讓非洲成為一方淨土,他們做到了,實現了偉大的諾言。愛奇文學iqiwxm!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向北向南的擴張之路被封死,奧斯曼帝國隻好一門心思發展自己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奧斯曼帝國

  積累了無數的財富,經濟規模日益龐大,科技也得到快速提高,是中東第一個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家,綜合實力與歐洲相差無幾(歐洲經曆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幾十年的和平,人口急劇膨脹,急需向外擴張。

  這幾十年,世界各地的高級人才基本上被明帝國一網打盡,在科技方麵,經濟方麵,整體實力方麵,各國與明帝國有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差距,想要擴張怎麽也要得到明帝國的默許,南北美洲就是明帝國留給他們擴張的自由之地,從舊金山一條橫線劃過去,向北全部是明帝國海外省(原時空屬於鷹醬和加拿大的土地)。

  為了向美洲擴張,歐洲準備了差不多二十年,奧斯曼帝國更是誇張,足足準備了三十年,分屬於歐洲聯軍的艦隊和奧斯曼帝國的艦隊幾乎同時啟航,一場南美洲的三國殺即將上演。

  看似巧合,實則是雙方都在密切關注著對方,誰都不想失去先機,而明帝國承平日久,再加上沒有對手,在王景弘與馬和離世後,逐漸放鬆了警惕,就這樣看著他們在南美洲上演了一出慘絕人寰的悲劇。

  在選擇登陸地點方麵,雙方思路迥異,歐洲聯軍選擇在墨西哥登陸,他們的觀點比較有意思,他們認為,如果聯軍不敵印加帝國,在關鍵時刻,可以退入明帝國在北美洲的海外省,尋求明帝國的保護,理由是,明帝國與歐洲是友好國家。

  這個觀點足夠奇葩,後果是瑪雅文明遭到滅頂之災,從此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讓明帝國始料不及。

  奧斯曼帝國選擇在阿根廷登陸,他們的觀點是阿根廷離明帝國海外省足夠遠,不太容易遭到明帝國的幹涉,在中東,奧斯曼帝國長期受到明帝國的壓製,麵對明帝國恐怖的實力,每次想起都會雙腿發抖,他們認為,如果在墨西哥登陸,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明帝國的致命一擊,這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

  一個想得到明帝國的保護,一個想遠離明帝國,從這上麵反映了他們在本土的處境,不管怎麽說,他們選擇登陸地點還是下了很多心思,事前做了大量的偵察,兩個登陸地方都有意無意避開了印加帝國的正麵。

  印加帝國在明帝國探險隊離開後,根據探險隊的建議勵精圖治,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初步進入工業化,武器裝備和軍隊作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關鍵是學習了明帝國開民智策略,社會繁榮安定,對探險隊提出的外來侵略保持警惕。

  可惜備戰了幾十年,國王都換了好幾個,還是沒有等來外族入侵,逐漸放鬆了軍備,他們覺得被明帝國給忽悠了,直到發現大西洋上出現了好幾支龐大的艦隊才驚覺,急忙實行全國總動員,擴軍備戰,軍工企

  業轉入全速生產,從安逸生活轉入戰時,人心難免彷徨。

  印加帝國軍方判斷,敵方的艦隊有可能在東麵的巴西海岸登陸,因此將主要兵力放在東海岸進行防禦,方向判斷正確,但登陸的地方誤差太大,軍隊徒勞無功,等到敵人在阿根廷和墨西哥登陸成功後才如夢初醒,急急將軍隊調回,兵分兩路,在南北方向設立防線。

  戰爭是物資,人力,智力以及指揮藝術的大比拚,印加帝國承平日久,在戰爭能力方麵,明顯差了奧斯曼帝國一大截,更不要說歐洲聯軍了,奧斯曼帝國雖然也是幾十年沒有打過仗,但他們一直在明帝國的壓製下以及與波斯王國的摩擦中,軍備從來沒有放下,而且在不斷準備,戰爭能力比印加帝國強的太多,而歐洲的大戰一打就是十幾年,在戰爭藝術和戰爭謀略上,不是奧斯曼帝國可以比擬的,更不要說印加帝國了。

  從他們選擇登陸地方就可以看出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高下,歐洲選擇在墨西哥登陸,可以看出他們學習了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然後勝之。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墨西哥與印加帝國的中間,是巴拿馬狹窄的陸地,很容易建立防線,阻擋住來自印加帝國的進攻,這樣一來,歐洲聯軍就有時間慢慢消化墨西哥以及直到舊金山的大片土地,從而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

  而奧斯曼帝國選擇的登陸地方是阿根廷,雖然避開了印加帝國重兵防禦的巴西海岸,但阿根廷與印加帝國有漫長的邊境線,雙方都無法有效防守,唯一戰勝對方的辦法就是進攻,問題是,印加帝國有足夠的後方和物資儲備,而這些卻是奧斯曼帝國最缺乏的,一場大戰無可避免。

  三方勢力,最強大的一方采取守勢偏安一偶,而相對較弱的兩方拚死一搏,冥冥中結局一早注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