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再征寧錦
作者:兔來割草      更新:2020-11-27 07:54      字數:3433
  一開始,鼇拜還關心朝鮮的情況,後來他連錦衣衛的基地也懶得去了,改為在家中待命。不管是朝廷還是關寧軍,運作效率都低的驚人。金軍打了朝鮮近三個月,明軍裏唯一辛苦的,大概就隻有往返北京和關外的信使了。

  本想鼇拜想年後動身去少林寺,但戰爭一起,拖到了五月份還沒能動身,最後隻能派了幾名錦衣衛先去嵩山了解情況,確認有高手的話在去。

  這一天,魏忠賢又派人到何府請鼇拜商議。進了宮,他發現魏忠賢的屋裏亂七八糟,書扔了一地。

  鼇拜趕忙上前勸慰道:“九千歲怎麽發這麽大脾氣?先坐下來喝口水歇歇,生氣傷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魏忠賢用尖銳的聲音叫道:“我就不信朝鮮那邊不求援!袁崇煥眼睜睜的看著韃子打朝鮮,什麽也不幹,朝廷怎麽就用了這麽個廢物!咱家這就上報皇上,撤了他,貶為庶民!三個月!整整三個月!現在又說什麽給我建祠堂,建祠堂!”

  老魏,你不是袁崇煥他媽啊。朝鮮和東江鎮被攻打,明知自己勢弱不敵,卻不回報,不求援,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很有可能是有人封鎖了信息。

  魏忠賢喝了點水,歎道:“黃鵬,我聽說你有個師兄在山海關,他可信嗎?”

  “他叫滿桂,我們沒見過麵,但師出同門,他功夫肯定很。”

  “滿桂?咱家知道他。”魏忠賢正色道:“我這就讓他替下袁崇煥。”

  聊了一會兒,鼇拜才知道,寧遠大戰之後,袁崇煥與滿桂不和,說滿桂脾氣暴躁,謾罵上級,恐壞了大事,要求將滿桂調走。但其他官員皆說滿桂可用,於是皇帝又命滿桂掛印鎮山海關,兼統關外四路及燕河、建昌諸軍,賜尚方劍。

  現在多名大臣彈劾袁崇煥的種種作為,魏忠賢也已經對其忍無可忍,感覺再讓這人幹下去,非出大事不可。魏忠賢說什麽就是什麽,天啟帝很久不理朝政了,沒有任何意見,馬上命人寫了調令。

  不過凋令還沒送出,遼東經略王之臣就派人送來急報。八旗軍回師後沒有修正,準備發兵寧錦。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換袁崇煥也隻能延後了。

  曆史還在按鼇拜知道的軌跡行進,著名的寧錦大戰拉開了序幕!

  五月,千裏之外的沈陽城,失去了王位和朋友的多爾袞已經在家閑了半年。

  自從皇太極登上了汗位,他就被剝奪了兵權,成為了一名有名無實的閑散貝勒。半年來他意誌消沉,獵懶得打,功夫也不願練,唯一的好消息是冉一有了身孕。

  鼇拜臨走時說的每一句話,多爾袞都記得很清楚。年後,金國真的去攻打朝鮮了。鼇拜說過他最好把朝鮮打下來擁兵自立,但他根本沒機會出征。阿敏也沒能攻下朝鮮,就急著退了兵,沈陽留守的人太少,萬一明軍進攻,就要壞事。不過金國已經和朝鮮簽訂了協議,又打擊了東江鎮,目的已經達到了。

  多爾袞心裏又燃起了一絲希望。鼇拜竟然真能預測到將來發生的事,如果我接下來按他說的做,先依附皇太極,然後占領朝鮮擁兵自立,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呢?他現在又在哪裏,在做什麽呢?

  鼇拜說帶著家眷去草原,多爾袞一直都不相信。如果皇太極遇到這樣的挫折,絕不會跑到草原去隱居的。偏偏鼇拜沒了音訊,就像在世界上消失了一樣,像他這麽厲害的人,如果到了草原,不可能沒有半點名氣。他不在草原,不在金國,似乎就隻剩一種可能……這時候多爾袞總不願繼續想下去。這個可能性讓他感到脊梁發涼。但他從心裏覺得,如果金國有一個人敢做這種事,那就是鼇拜。

  府中下人來敲了多爾袞的房門,他開門問道:“什麽事?”

  下人道:“稟貝勒爺,汗王邀您進宮軍議。”

  皇太極找我軍議?我現在依附在多鐸的正白旗,根本沒有兵權。難道鼇拜又說對了,皇太極準備重用我?汗命不可違,這似乎也不是壞事,多爾袞馬上起身進宮。

  這一年,多爾袞十六歲,多鐸隻有十四歲,名義上多鐸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根本上不了戰場,皇太極讓多爾袞帶正白旗出征,並參加軍議。阿敏他們打朝鮮回來了,明軍城卻還沒修好,有油水可撈,皇太極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皇太極見到多爾袞,親切的攬住他,笑道:“十四弟,大妃的事情我很遺憾,現在你休息了幾個月,應該整理好了心情,可以出征了吧?”

  多爾袞恭敬道:“全聽大汗吩咐。”

  皇太極拍了拍多爾袞的肩膀,讓他坐下,態度非常親昵的猶如慈父,讓人看著都羨慕。等幾位大將齊聚一堂,皇太極道:“明軍正在修建大淩河、小淩河、錦州,各位有什麽看法?”

  莽古爾泰站了起來,大聲道:“打他們啊,搶他們東西,燒他們城。”

  眾人輕笑兩聲,都不把這個有勇無謀的家夥說的話放在心上。

  皇太極站了起來,正色道:“這次我們進攻寧錦,可不是為了搶東西。如今北方還沒有完全平定,林丹汗實力不弱,我們仍有腹背受敵之憂。這次出兵的目的是顯我國威,以便進行下一步計劃。之前明軍不救朝鮮,是不知我方虛實。我們現在隻要嚇嚇他們,保證征蒙古的時候,他們還像烏龜一樣縮在殼裏,一動不敢動。”

  阿敏麵無表情的問道:“那這一仗我們怎麽打呢?”

  皇太極道:“摧毀大淩河、小淩河等城池,派兵圍困新建成的錦州,切斷他們的糧道補給,如果明朝派兵來救,就殺他們個落花流水。”

  阿敏又道:“如果他們不派兵來救呢?”

  皇太極道:“那就圍困錦州,等他們來救為止。”

  其實金國的目的一直很明確,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蒙古、朝鮮兩個隱患,再伺機決戰大明。

  明朝有人看穿他們的目的,可惜,袁崇煥就是眼睜睜的看著金國侵入朝鮮,延誤了戰機。這個世界的袁崇煥絕對配不上“英雄”兩個字,甚至根本就不該出現在前線。

  現在看到皇太極又帶人攻打寧錦,明朝總算得到點心理安慰,趁著這段時間修防線有價值了。

  五月初,皇太極先給明朝送了封信,出師有名。“你們這幫人在錦州、大淩河、小淩河築城屯田,這叫議和嗎?你們不仁別怪我不義,打吧!”

  六萬八旗兵隨即進攻遼西諸城堡。皇太極親率兩黃旗,兩白旗、走中路,直趨大淩河城;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等率兩紅旗和鑲藍旗兵為右翼,攻打錦州城,蒙古爾泰的正藍旗為左翼,直取右屯衛。

  明軍修城的速度著實嚇人,女真人組團到國外旅遊一圈回來了,大淩河、小淩河的城池還沒修好,守軍隻好放棄這些建了一半的城池撤退,修城的農民工們也回山海關找開發商討薪去了。

  像上次寧遠大戰一樣,八旗軍幾乎沒遇到阻力,一路拆遷,片瓦不留。

  而袁崇煥奏稱:皇太極采用人海戰術強攻,靠人命填下了大淩河、小淩河、杏山、塔山等關外十七座城池,明軍殺敵甚眾,但是惜敗,所以沒有首級。他已命令尚未築好的大淩河、右屯等城部隊在副將左輔等人指揮下有秩序的退入錦州,沿邊各小堡守軍全部撤入臨近的大城,同時堅壁清野,河西糧草盡運至錦州,使後金軍野無所掠。總體戰略是以寧遠和錦州為兩個主要支撐點,仍用守寧遠的方法,拒敵於堅城之下,消耗其有生力量,再伺機出擊。這個戰略成功的關鍵在於寧遠和錦州這兩個支撐點要能守住。

  之前的“寧遠大捷”變成了“華覺島慘案”,鼇拜大叫意外,現在曆史書上記載過的“寧錦大捷”,也變了性質。他雖然看皇太極不順眼,但也承認那胖子在用兵上確實有一套。皇太極怎麽可能派人去強攻幾座廢城,還死傷無數?

  十一日,八旗軍攻抵錦州,見識過明軍大炮的威力後,大軍不敢冒進,在幾裏外紮營。

  皇太極想依靠勸降,不費一兵一族拿下錦州。而身在錦州趙率教正想拖延時間等人來救,於是雙方都很沒有誠意的“議和”了幾天,沒有結果。

  八旗軍又祭出猥瑣戰術,釋放了之前大淩河城的兩千名降兵,裏麵安插了臥底,準備進城後裏應外合。趙率教也不吃這一套,嚴令拒納降兵。

  八旗軍一圍就是好幾天,幾萬人擱荒野上曬太陽。明朝沒有派出任何援兵。

  期間八旗軍也在夜晚靠挖牆角戰術攻了幾次,丟下了百十具屍體,沒什麽收獲。

  皇太極派出一批批使者勸降。沒打的時候趙率教都不降,現在後金軍攻城不利,他也有了底氣,怎麽可能再投降呢?雙方陷入了僵局。

  ———————————分割—————————————

  今天是兔草第一天強推,不幸被一位沒看過本書的朋友投了4張一星評價票,此人還非常驕傲的留言,展現自己的素質。此貼已置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樣你就會明白本書分數其低的原因。

  在這裏,感謝所有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們長期以來的支持。並在此提醒,如果想要支持我,千萬別選擇投評價票幫我把分頂回去的方法,你花錢投評價票,錢我是收不到的,我不想朋友們在這方麵破費。有心的話,多投點推薦就好了!還有,書評區多留言,我給各位加精華。非常感謝。

  從今天開始,本書至少每日兩更。直到完本,謝謝!

  uc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