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魏國近代化
作者:狂妄之龍      更新:2020-11-20 00:00      字數:2777
  羅珩隨著羅汝才簽訂了條約,被放了回來,同時回來的還有一批來自共和國的官員,有文職官員,也有武官。

  當然,這些武官其實也是軍隊裏麵的文職人員,主管的僅僅是指導員和政委這兩項工作。但隨著這些人的到來,羅汝才也不得不把靠共和國那一塊的邊防人員全部撤了回來,所有邊境的關隘,也全部由共和國的軍人接手。

  看著如今大魏的現狀,帶兵出征的羅珩羞愧難當,選擇了辭職。

  但是李岩沒有批準,這也意味著羅汝才也不會批準,當然,發自內心的說法,羅汝才也不希望他離職。

  而對於李岩來說,一個對共和國有畏懼的元帥,比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嚐試挑戰老虎威嚴的年輕元帥有用。

  襄陽陸軍學院開始選址,若是以前,這本來應該叫做大魏陸軍學院,或者魏國皇家軍事學院什麽的,但奈何羅汝才臣服共和國,他本身就要從皇帝,變成一位王爺,也就是魏王。至於他建立的軍校,自然不能夠冠以國家或者皇家的身份,畢竟此刻的他,代表不了皇權。

  再說,這座軍事學院,甚至後續建立的各種軍事院校,其校長都是由張弘斌擔任名譽校長。這是必須的,畢竟這是一帝二黨並存製,或者說是三權並立製,身為皇族一係若不想被‘徹底革命’的話,必須要緊緊的掌握住軍事。

  故而,成為所有軍官的校長,也是一個手段。

  要確定地址,其實真的很簡單,剩下的事情自然是進行一係列的拆遷和前期工作,等待鋼筋和混凝土,源源不斷的從陝西運送過來,然後再進行正式施工。

  隻是先等到的不是材料的到達,而是共和國的一份指示。

  張獻忠所部此刻已經宣布對共和國效忠,但是共和國礙於各種因素,沒辦法接收這些地盤。故而按照共和國國會,以及皇帝張弘斌的意思,讓大魏來占有這些地盤。

  羅汝才對此也是很興奮,畢竟一下子擴張三大州的地盤,作為一個統治者豈能不開心?但隨即又驀然想起,自己已經投靠了共和國,實際上就是一個附屬勢力,就算地盤擴大了,這個事實也不會改變。

  尤其,自己的三個孩子,如今還在敵人的地盤裏麵。

  值得欣慰的是,之前讓孩子的母親過去探望了一次,發現他們玩得很開心,而且隱隱被共和國的長公主張恬收為了小弟。羅汝才甚至惡意的想,若是三個下屁孩加把勁,以後是不是可以把張恬給泡上手。到時候成為駙馬,吃虧的隻能是張弘斌那家夥。如此,自己心中的怨念,好歹可以平複不少。

  出征,實際上真的很容易。

  先不說羅汝才在湖廣南部已經設下了棋子,隻說如今整個大西分崩離析,而且不少將領聽從張弘斌的吩咐,前往陝西進行整編,故而如今三個地區剩下的士卒並不多。不考慮防禦共和國的情況下,需要派出去的士卒也會減少許多。

  防守的重點,也變為針對大吳,以及大順兩個勢力。其實也不必太擔心這兩個勢力,因為若是有必要,在台灣和海南島駐紮的海軍部隊,會讓大順和大吳兩個勢力,知道什麽叫做海軍,知道什麽叫做噩夢!

  按照李岩的意思,軍隊的整編,完全可以在對內的征伐之中同時進行。共和國來的政委和指導員剛剛來到這裏,也需要適應一下大魏的軍隊情況。人員看情況會慢慢精簡,精簡出來的會轉為地方武警或者警察。剩下的,會進行重新整編,采用最先進的軍事結構,讓每一個連,都配置一個政委。

  至於軍官的培訓……軍校還沒有完成,不過若是軍官想要學習到更先進的軍事理念的話,推薦去陝西皇家軍事學院學習。當然,那裏的洗腦技術,也比這裏會更高超許多。

  經過羅汝才的深思熟慮,他還是決定放棄這次可以自己拿主意的機會,讓羅珩等十多個軍官,前往陝西軍校學習。至於缺少了十多個高級將領該怎麽辦,這點李岩也沒有任何意見,畢竟按照最新的戰鬥理念,散兵作戰才是主流,堆成一堆戰鬥什麽的,本來就是應該被淘汰的。

  故而,隻需要以連和營為主要單位,分兵突進,便可把原本大西國的反對勢力給收拾幹淨。經過張弘斌的後期運作,如今大西國的反抗勢力,部眾不超過一萬,而作為大西國政權的精神象征的新皇和皇太後,已經被轉移到了長安城內,小皇帝似乎和共和國二公主玩得很高興。

  在出征的情況下,共和國的商人也陸陸續續進入了大魏國的境內,開始在這裏進行投資。

  之所以那麽做,一則是這裏的資本主義市場還相對空白,這裏之前采用的封建政治統治理念,使得這裏的資本家相對匱乏,就算有也是小作坊式的。這裏的商品出現很大的市場空白,急需有什麽人來填補這片空白。

  在這裏直接投資建廠,好處就在於這裏雇傭工人的話,工資沒有共和國本土那麽高。工資和其他消耗少了,那麽商品的價格就可以適當降低,品質一致的前提下,便宜的的東西可以迅速搶占市場份額。這可不僅僅能夠大魏牟利,甚至可以返銷回共和國。所以隻要不是傻子,都會決定來這裏投資辦廠。

  當然,按照和工商部簽訂的協議,所以的技術都必須要保密,至少關鍵的技術人才,必須是本土雇傭過去的。

  大家也懂,畢竟如今大魏還沒有完全被共和國吸收,所以放人之心還是不能沒有的。

  隨著商人的進入,二十多家銀行開始在各大城市進行選址建設,距離建設完畢還有一段時間,但一旦建設完畢,隨著共和國和大魏的協議,共和國將掌控大魏的金融業。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今本土,正在試圖研究發行紙鈔。

  是的,直接發行法幣,真正意義上的,控製大魏的金融業。

  接下來的日子裏,羅汝才發現自己的帝國變得愈發的井井有條,新增加的部門也迅速發揮了各自的職責。商人們帶動了整個大魏的經濟,財政部預言今年度的稅收,將會是往年的兩倍。這還是考慮到新占領地區,對老地盤帶來的經濟影響的前提下計算出來的結果。

  軍隊在戰鬥的過程中完美的進行整編,對於符合規格的進行深入輔導和調教。化整為零反而使得大魏的戰鬥力提升了許多,但不好的地方在於,士卒們開始在政委的輔導下,心思已經偏向了共和國。羅汝才甚至不懷疑,如今他要說脫離共和國自立,其結果就是被這群下等小兵群起而滅之。

  可以說,羅汝才在發現自己的地盤越來越繁華的同時,他也發現自己的權柄正一點點的流失。尤其是對軍事方麵的控製,已經徹底失去了。沒有了軍事作為保障,就算還保留著一定的政治權利,其實也沒什麽意義了。

  羅汝才知道,自己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性,除非自己把大吳、大明和大順放進來禍亂天下,進而想辦法渾水摸魚。但最後是否可以成功,他也沒有保障,既然沒有保障,那索性就別玩了,一個不好把自己搭進去那就不美了。

  慢慢的,當大魏出現了國會,出現了監督黨和執政黨,當羅汝才發現自己變得更加的清閑,他默認了這樣的生活。

  隻要沒什麽重要的事情,他就回家陪伴家人,又或者閱讀那些來自共和國的書籍,試圖更加了解共和國這個勢力。他發現,自己對共和國的執政理念,還是太不了解了。知己不知彼,乃兵家大忌。自己居然連這個道理都沒有搞清楚,就要發動對共和國的戰爭,結果落到這個下場,也算是罪有應得。

  隻是不知道,亡羊補牢,是否為時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