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進軍小插曲
作者:狂妄之龍      更新:2020-11-20 00:00      字數:3277
  大軍集結,其實不需要太久的時間。

  今國防軍的各項製度已經完善,隻需要上麵給出出兵的意願,那麽一係列的調度都會是瞬間展開,以最快的速度,把士卒集結起來,同時開始準備後勤輜重。

  兩萬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集結起來,其中包括一個陸戰師,兩個騎兵加強旅,和一個炮兵旅。

  輜重也在次日完成,這個時候大軍前路部隊,已經開始向青海省前進,按照如今的路麵情況,大概會在三天後抵達,和之前對緬甸的戰鬥情況不同,當時是為了最快的打下緬甸,所以采用了輕兵突進的概念,就算帶炮也是輕型炮,又或者清醒的迫擊炮。

  這次帶著的則是重炮,一則重炮威力更大,可以更好的掌控戰場,二則強大的威力可以更好的摧毀逆賊們的心防,讓他們感到畏懼,感到絕望,不戰而屈人之兵,不管是什麽時代,依然是軍法裏麵的‘上策’。

  也因為有重炮的關係,行程被拖累也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不過這場戰鬥並不急,按照張弘斌的意思,烏斯藏地區幾乎沒什麽漢人,他們犯上作亂鏟除異己什麽的,就算死也是死他們自己的人,死多少都無所謂。

  熟悉張弘斌的人自然知道,這位看似打算把所有民族都團結在華夏民族這個大義下的男人,實際上有著很強烈的民族主義,他信奉的是漢族至上論,這其實也沒什麽好奇怪的,因為這個時代的漢人都有這個情節。

  但他必須要給出這個口號,因為大家發現,張弘斌的野望似乎不僅僅是華夏。

  緬甸已經打下,剩下的是什麽地方,蒙古似乎在他的計劃範圍內,那麽暹羅國呢,後金呢,朝鮮,倭國呢。

  更別說,既然海船都造了出來,那目標自然不會僅限於陸地上,南洋似乎也在他的計劃之中,甚至地圖裏麵,大洋的那邊的三塊大陸地,也是他的目標之一。

  或許有人會嘲笑,人生匆匆數十年,能夠打下華夏已經不容易,窮兵黷武到時候不過又是一個暴秦。

  張弘斌不在乎,此逢大爭之世,若是連這點最求都沒有,也好意思說自己是穿越者。

  為什麽要發展更厲害的武器,為什麽要治理內政,甚至進一步影響別人,看看數據,去年度各地出生人數,居然是崇禎二年的三倍有餘。

  各地都有孩子出生,戰爭沒有讓華夏的人口下降,反而因為各地都重視民生的關係,人口總數還得到了提升,假以時日,華夏人口又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清末四萬萬算個球,三百年後華夏人口要達到一百億。

  是的,一百億的華夏人口,分布到全球各地生活。

  至於歐美國家,就讓他們乖乖在他們的文明發祥地好好呆著就是了,要進入共和國定居,必須要成為單國籍的共和國公民,唯有這樣才被承認其合法居住權,否則最遲不能夠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就算有暫住證也不能超過半年的時間。

  共和國的土地,隻允許共和國人居住。

  這就是張弘斌,此時此刻,給自己製定下來的終極目標,到底可以走多遠,他自己都不知道,但若可以,有生之年他希望可以看到這樣的世界出現在自己的麵前。

  隨著大軍開拔,不能夠禦駕親征的張弘斌也是百無聊賴的繼續他日常的生活。

  身為一個立憲皇帝,張弘斌並沒有那麽繁忙,所以他幾乎每天都是在陪伴著三個小屁孩到處去玩,今天去狩獵,那麽明天就去遊泳,若是水溫太低那就去爬山遠足,偶爾在花海之中來個溫馨的全家野餐什麽的。

  不僅僅是他,大哥張弘文的兒子張瀾,二哥張弘武的兒子張超兩個小屁孩,也在隨行的隊伍裏麵,奈何兩個明明比三個下屁孩還大上一些的堂哥,在自己堂弟麵前居然很多時候都抬不起頭來。

  常常讓人感慨“到底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當然,議論的最多的還是“不愧是皇帝陛下的兒子,真有乃父之風,”

  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老爹變態,子女也跟著變態,人比人氣死人,還讓不讓人活了,。

  溫馨的日子還沒有過上十多天的時間,前線的軍報就讓這樣的好日子暫時停止了。

  為什麽是軍報而不是戰報,隻因為大軍剛剛進入青海,即將進入青藏高原,和敵人根本沒有交鋒,甚至敵人的影子都還沒有看見,自然不會有什麽戰報,但到了這裏,軍報卻是不得不發上一封了。

  這可不是報平安的軍報,而是求助的報告。

  原因很簡單不是,就算是士卒不少都是陝西人,也算是靠近青海西藏什麽的,但真正到了那裏,尤其是進入青藏高原,高原氣候可不是誰都可以承受得了的,剛剛才邁過去一點點,不少士卒開始出現了輕微的高原反應,軍醫很快就檢驗出來了,沒有讓大軍繼續前進的意思。

  負責指揮的楊洪和曹變蛟兩位也是一早就在張弘斌這裏,聽說過了高原反應的具體情況,以前不以為然,如今看到這些士卒出現了高原反應,這才意識到這可不能夠馬虎對待。

  當然也不是有人提議,不過是數人這樣,大軍大部分士卒都沒有問題,是不是繼續前進個兩裏路看看。

  這個提議沒有通過,至少沒有全員通過,楊洪親自策馬深入腹地,結果自己得了很重的高原反應回來,若非軍醫治療得當,天知道會發生什麽不好的結果。

  有了楊洪的教訓,大家才意識到,這高原反應對任何不習慣在高原地區生活的人都有效,好吧,那怎麽辦,自然隻能夠寫成一份軍報,然後火速送到了張弘斌的禦案上。

  說起來這還有點小心機,暗指這仗可是你要胡作非為的,這下可好,你好歹得給個主意。

  於是,這封軍報就來到了張弘斌的禦案上,所有國會的人下意識的選擇忘記了這封軍報的存在……

  好吧……張弘斌看了看軍報,最後谘詢了一下導購員,確認沒有解決高原反應的特效藥,但有加快適應和緩解高原反應的藥物的時候,就買了一批送了過去,但按照導購員說的,這種藥物隻是幫助患者最快適應高原反應,但按照個人身體情況來看,需要三天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夠真正適應高原反應。

  為了穩妥,張弘斌表示,讓大軍在青藏高原地區駐紮一個月,一邊操練一邊接受治療,確保每一個士卒都可以適應高原情況之後,再行進攻。

  也就因為這一份命令,大軍不得不停止行軍,在青藏高原的邊境地區設下了大營。

  每天日出而出,所有的士卒都在統一的軍號下進行整編訓練,從最開始的接近於熱身的運動開始,過了十天才開始進行比較初期的軍事訓練,二十天後基本上可以進行正規的軍事訓練。

  一個月後,大營的士卒已經完全適應了高原氣候,不再畏懼高原反應,這才開始集結起來,再次出發。

  而他們留下來的大營,倒也沒有被浪費,隨著第二批輜重部隊的到來,這裏成為了輜重集散點之一,本來也算是半個正規的軍事單位,奈何這裏遠離前線,而且或許士卒也有自己的需要,有些商人就看準了這點。

  於是駕著馬車,帶來了一些小玩意過來,隻要不喝酒,那基本上吃點小吃喝口粗茶那也是沒問題的。

  有了小吃店,自然也少不了經營了數千年的老產業,,青樓,當然,荒野之地不能建起一座樓房,不過老鴇帶上十多個水嫩嫩的紅倌人,沒事彈個小曲娛樂大眾,更多的是緊急搭建的小帳篷裏麵……那個啥……

  不知道什麽時候,居然開始有些蒙古地區或者別的地區的牧民來到這裏,或者簡單呆上一會,或者真的舉族來這裏定居,一開始在這裏設營,也是考慮到這裏靠近河水,所以這裏從一開始,就有成為小村甚至小鎮的潛力。

  誰也不知道,等前去清剿烏斯立分子的士卒們,沿著來時的道路回到這裏時。

  這裏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輜重集散地,儼然已經是一個人氣不錯的小鎮子,這裏至少居住著三萬人,有蒙古人,有藏人,有新疆人,當然也有漢人,漢人不否認都是來這裏做生意的,當然也有打算來這裏放牧耕種,過半隱居生活的,比如不少心灰意懶的文人墨客就喜歡玩這個。

  雖然還沒有城牆,但這裏有哨所的五十多名手持槍械的士卒坐鎮,卻不必擔心誰敢過來找茬。

  雖然沒有官府,但這裏一直都采用軍管措施,而且有什麽問題,也會找哨所的長官進行裁決。

  於是,哨所的長官不知道什麽時候,變得和鎮長沒什麽區別。

  到了最後,還被凱旋而歸的同袍們好好開刷了一番,卻不想他真的是喜歡上了這裏,不多久就複員當了這個小鎮的鎮長,而一個這樣的邊陲小鎮,也就算是正式開始發展起來了。

  既然是小鎮,那自然要有一個名字。

  鎮長說“這裏是我當兵時候服務的大營,所以這裏的名字就叫大營,”

  自那個時候開始,青海省下轄鎮大營,就這樣悄然成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