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鄭家的反應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1-06-01 17:47      字數:2142
  看著眼前的青島灣,施琅是越看越滿意。這地方簡直就是專門為海港設計的,自然條件簡直不要太好。

  “司令,測量了,潮落以後大部分地方水深都在六丈以上,不管是多大的船都能停靠。聽附近的漁民和一些船主說,這裏的潮頭也不高,全年沒有什麽大風,可以說一直風平浪靜。並且沒有大河的淤泥,是不凍不淤的良港。”

  “總裁說這裏的條件比登州要好,今日得見果然如此。以此地做母港,絕對是上上之選。”

  “此港以前沒有大船停靠,主要是沒有勁風,大船進入灣區多有不便。不過現在無礙了,有火輪船牽引,什麽船都能來去自如。”

  青島港之所以沒像登州港那樣成為山東半島的大港,主要還是膠州灣將海風給擋住了,在風帆時代大船進港不是很便利。

  “火輪船是好東西,眼下唯一的麻煩就是煤料補給有些困難,沒法長時間在大洋遠航,不然咱們現在就能找鄭家算賬了,且等些時日吧。建航的事,吾看現在就能定下。我這就給樞密院和國政院行文,讓朝廷盡快建港。”

  這麽好的條件,還猶豫個毛線。要是自己不盡早下手,被近海巡防隊的人看上搶過去怎麽辦?遇到一個這麽合心的港口,可是不容易。施琅著急忙慌的寫報告,讓朝廷盡快做決定。建港口不光是樞密院的事,還得國政院批複和撥錢,這套流程走下來速度堪憂。

  當施琅開始忙著規劃建軍港的時候,南邊福州的港口正在上演著一幕驚心動魄的大戲。

  鄭成功慘敗後,不得不帶著殘餘艦船返回福州。這次慘敗讓他非常沮喪。折損了三分之二的兵力,他都不知道回去後該如何給老爹等人交差,畢竟現在的鄭家還有鄭芝龍這個名義上的家主在。

  在回福州的半途,前去傳令招回施琅的傳令船與其匯合。他們帶來的消息是,施琅為了防止朝廷艦隊乘機南下,帶著艦隊殿後,過些時日才能返回。隻派了自己的兄弟,帶著少部分人先行南返。

  留一部分人殿後確實很有必要,朝廷主力雖然也受到了重創。但他們的小艦比較多,這幾年時不時的就南下欺負一下孫可望。眼下自己的主力人員不齊,要是被小艦組成的艦隊咬上,也是個麻煩事。既然施琅願意拖後,倒是省的自己再做布置了,所以他也沒多想。

  到了福州帶著人上了岸,大木同學急忙趕會皇宮匯報情況,同時和老父親兩人商議一下之後的事情。朝廷艦隊的實力,發展的速度有點太快了。現在就能以少打多,讓自己吃敗仗,以後就更難說了。士兵折損這麽大,他還得趕緊布置安撫家屬的工作。

  主帥忙著處理善後的事,其他人也忙著處理自己的事,一場敗仗下來,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正當鄭家上下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施琅的兄弟也沒閑著。他先是買通了港口的管理人員還有負責看管施琅和一些將領家眷的探子。然後趁亂,帶著他們上了船,以出海接應施琅的名義出了港。

  等鄭成功知道消息的時候,這些人已出港差不多一天了。

  “施家的人從那個方向跑了?”

  “主公,他們出港之後向南走了。”

  “向南?施琅在北,他們去南幹什麽?壞了、他們這是去北海,想通過李定國的防區,投靠朝廷。施琅這個賊子,果然是腦後有反骨,膽敢在這時候叛我。傳令下去,能動的船都盡快南下,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得將這些逆賊家眷給追上。”

  都是風帆,誰的速度又能比誰快多少哪?想要追上一力逃跑的海船,談何容易。鄭家又沒有像朝廷那樣的信息傳輸係統,整個係統反應非常慢。以至於,施家的船隊還到廈門等地從容的做了補給,離開港口後,他們才知道這些人是叛了鄭家。

  直到施家的船到湛江港上了岸,被李定國的人接應上,鄭家的的船才追上。這時候還能來及幹什麽,除了原路返回以外,什麽都做不了。

  氣急敗壞的鄭成功,想把跟隨施琅叛逃士兵的家眷都抓起來殺了泄憤。到最後被他老爹給攔了下來,開玩笑,這種事能做嗎?這些人和鄭家都是一個地方出來的,多多少少都沾親帶故,鄉裏鄉親的,要是開了殺戒,鄭家還怎麽立足?

  “森兒,將叛兵的家眷都放了吧。這事你可不能胡來,要是做的過分了,我們鄭家可就立不住腳了。”

  “父親、要是不處置叛兵的家眷,如何震懾軍心?其他的軍將恐怕會被施琅這個賊子帶出反意。”

  “震懾軍心,也不是這麽做的!開了殺戒,想收手都難!我們鄭家不是無根之萍,有些事做不得。”

  “這也做不得,哪也做不得!難道我們隻能坐以待斃?朝廷的兵威越來越盛,軍心再不穩,我們還能撐多長時間?”

  “能撐多久就撐多久,反正不能開殺戒,牽扯的人太多了。這樣吧,將所有帶兵將領的家眷,都集中起來,以後得看管要更加嚴一些。還有將那些看管施家不力玩忽職守的人都處置了,也算是一種震懾。我看福州人多眼雜,不力於軍將安心,他們的家眷安置在大員島,倒是更安全一些,森兒你覺得哪?”

  “父親、你是想做布置了?”

  “要早做打算了,你之前說的以大員和呂宋為退路,這事要重視起來。這兩地都得做好布置,大員離朝廷還是太近,未必高枕無憂。漳泉人有海上謀生的傳統,我看可以再遷一二十萬百姓到這兩地,好讓百姓生活更富足一些。”

  “呂宋和大員確實適宜耕種,吾這就去布置。”

  鄭氏父子雖然沒將話說透,但話裏話外的意思很明顯了。福建雖好,可這裏是陸地,他們鄭家陸軍的本事有多大,他們心裏再清楚不過。而海戰失利的陰影,更是讓兩父子焦慮不已。早做打算,總比被人大軍壓境,趕下海要從容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