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長安城鍾鼓樓拆不拆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1-02-16 15:56      字數:2123
  “今年雨水看來是沒問題,估計不會再發生旱災了。移民安置的工作,還得繼續進行。”本以為開春之後,災民安置的工作會告一段落,然而這段時間,還是有大量的災民繼續湧入,就像這天災沒完沒了一樣!

  “國公、長安城這些流民們該怎麽辦?很多人不願意走了,分地都對他們沒吸引力了。再說城裏的工程,一時半會也離不開人手。”張同敞快要被這事給煩死了,原本用來臨時安置災民的措施,現在還沒有結束的跡象。與此同時,這些臨時工們也產生了長期滯留在長安城的想法。這種現象對一個傳統官僚來說,思想衝擊太大。幾十萬不事耕種的人口,滯留在城市,他總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新來的災民,安置到外地去屯墾,至於之前的災民想辦法做工作,實在不願意去的就留下來吧。”人家想到城市居民,那就留下唄。反正城市建設確實需要很多勞動力。

  “可是、等工程結束後,這些人又該何去何從?總不能咱們一直養著吧?”

  “沒關係、城市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活估計幹不完。再說這兩年長安城的工坊越來越多,能吸納的人口不在少數。”老張的擔憂,李振新決定沒有什麽必要。不說建築工地的事,就是工坊這塊,未來幾年能吸納的人力也不在少數。李家的奔馳廠,今年就要找工兩三千人,其它的工坊招工人數也不少。未來幾年不怕人多,隻怕人不夠。

  將農民從土地上剝離出來,有時候非常容易,可有時候也非常難。中國人的土地情節很濃鬱,讓他們放棄土地到城市漂泊,並不容易。記得曆史書上,當年英國人搞工業革命,就非了很大功夫,把農民往城市裏趕,更何況是中國。不過這事,也有BUG存在,比如受災之後,就會有大量的農民離開土地。偌大的大明,鬧災這事隔三差五就會發生。

  總得來說,今年李振新並不怎麽忙,他甚至都有時間在長安城瞎逛。騎著自行車,帶著閨女兜風偶有發生。

  “住手、你們在幹什麽?”這天李振新正帶著閨女瞎逛,然後在長安城鍾鼓樓附近,發現一堆工人圍著,似乎要拆這玩意。

  “國公、咱們在拆鍾樓啊!”一個負責工地的小官員,慌忙的跑過來匯報情況。他鬧不懂這位國公爺,為何要下令中斷施工。

  “好端端的鍾鼓樓,你們拆了幹嘛?”鬧不懂了,這鍾鼓樓都是萬曆年間修建的,工程質量非常高,看著也沒任何問題,即使有問題也維修一下就行,怎麽能一拆了之?

  “國公、咱們拆了是為了給這裏建一個大的時鍾樓,現在的這鍾鼓樓沒有時鍾方便。”

  要建像英國大本鍾那樣的鍾樓?李振新想起來了,這幾年延安那邊的製鍾表的工藝已經成熟,一些城市中心都修了鍾表樓,方便百姓計時,畢竟現在也沒手表,而且家庭用的鍾表可是十足的奢侈品,普通人家用不起。

  為了建鍾表樓,就要拆了傳統的鍾鼓樓,這事李振新有點難以接受。長安城裏的鍾鼓樓,他是有特殊感情的。這套建築,在後世李振新就見過,且模樣變化不大。西安的其它設施,比如城牆和城門樓,其實和後世差別挺大,也就這鍾鼓樓還是熟悉的模樣,怎麽可以拆除哪?這可是曆史的見證。

  “你們先停下來,這事吾和幾位大人商議以後再做決斷。沒有決議以前,萬萬不可破壞。”

  心急火燎的把幾位大人物,召集起來,趕緊商討一下保留鍾鼓樓的事宜,李振新可不想當破壞文物的罪人。

  “國公、保留這個幹什麽?目前的鍾鼓樓沒啥實際作用,還耗費人力。修個新的鍾樓百姓們也方便。”以吳老三為代表的眾人,覺得保留舊式的鍾鼓樓毫無必要。

  看著眾人毫不在意的樣子,李振新知道自己犯了個錯誤。他是以保留古跡的眼光來看鍾鼓樓,可是其他人是以實用的眼光來看待。鍾鼓樓此時是發揮著很大的實際作用,是市民們的計時工具。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要把落後的拆除,建一個新的,能準確計時的鍾表樓來的方便。

  “這樣吧,在原有的鍾鼓樓對角再建一個新鍾樓。原有的還是保存吧,畢竟它是舊時長安的見證。咱們總不能把啥都給拆了啊。”

  直到此時,李振新才意識到,時代已然發生了巨變。舊時的事物,正在一步步的走向衰落和消亡。軍政府現在做的事,不是在對舊長安整修,而是在建一個嶄新的長安城。

  西安知府吳老三,就是建新城最積極的人士。他對老舊的長安城,意見頗大。不要說鍾鼓樓了,就是城牆,他都不想容忍。最近一段時間,他一直想著在城牆上開幾個豁口,好讓道路更加通暢。在他看來,像振川城、延安新城那個樣子的城市,才是更實用的城市。作為首善之地,怎麽可以比他們更落後?

  “太子入學的事,安排的怎麽樣了?”既然城市建設方麵自己有點摻不上行的樣子,李振新就把目光放到了別的事情上。太子既然到了長安,他的生活學習的事宜,就得好好操心一下。

  從名義上來說,夏國公好像是朱慈煊名義上的監護人。畢竟他還掛著一個太子太保的虛銜。

  三孤、三少可是頂級榮譽,一般都沒這個資格掛。話說回來。太子太保好像是專職保鏢的樣子,讓四十歲的人給一個小屁孩當保鏢怎麽覺得有點小別扭。

  “國公、入學事宜安排的差不多了,不過有個問題,殿下目前的學識有點大學的課程,這該如何是好?”

  “別山,你專門從小學堂和中學人抽幾個人,組成一個專職教導組,給太子教授基本課程。”

  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人到底不一樣,小朱同學一個七八歲的娃娃,就能直接上大學,還得專門配備人給補課,這待遇其它人可享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