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綏遠府這個名字怎麽樣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0-12-24 14:12      字數:2110
  “馬上早過年了,今年最後一次軍政委員會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要在鄂爾多斯和河套地區設一個府,咱們得定一下府名,還有就是知府的人選。”1649年軍政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李振新提議先把明年要在草原上建府的事定一下。

  在草原上建府,首先就得起個像樣的名字。總不能叫鄂爾多斯吧?這不符合這個時代起名的傳統。現在大家的想到的名字是朔方和綏遠,朔方是古地名應該在那一代,但具體地方就不知道了,綏遠則代表著設置這個府的真實意圖,綏靖遠人,撫剿諸部的意思。

  最後大家討論的意見是府名就定為綏遠府,到時候在河套新建的城叫朔方城。綏遠這個名字似乎有點熟悉?好像什麽時代用過這名字。古代中國人對這種邊境地區起的名字,無外乎,綏、靖、撫、歸四個字!什麽歸化、綏遠、靖遠、撫順都是這麽來的,一聽名字就知道不怎麽善意。

  綏遠府確定以後,就該定知府了。現在係統內能當知府的人並不多,李振新最終提議讓剛來的方以智任綏遠知府。

  以方以智的名聲和地位任個知府是有些低就了,畢竟人家可是辭過東閣大學士的名人。不過在興平軍內,能出任知府已經算是不錯,有人提議讓他掛一個軍政委員的職位,被李振新給否了。否定的理由是,在興平軍體係內也得看功績,不能什麽功勞都沒有就給頂配。

  聽到這話很多人腹誹不已,前段時間老宋來的時候,你可不是這麽說的!這麽雙標的做法,也就你李侯爺能說出口。

  這幾天接觸下來,方以智的才學李振新還是認可的。他確實如宋應星所說的那樣,雜學上頗有造詣,對很多東西都了解並深入研究過。與老宋相比,他的理論知識更全麵和深入,然而李侯爺還是覺得他比不過宋應星,這就是根深蒂固的固有影響吧。

  “蜜之,這次讓你當綏遠知府是有點屈就,不過擔子可一點不輕!綏遠府百廢待興,又在邊地,是未來幾年我們軍政府重點經營的地區。能不能建好可關係到複興大明的大業!等開春的時候,咱們兩一起北上。一定要在那裏創出一片局麵來。”李振新不得不親自出麵說服老方當知府,人家大老遠的來就被打發到邊區扶貧,心理落差肯定會很大。

  方以智剛聽說自己被任命為綏遠知府,還有點不知所措。綏遠在什麽地方,饒是他見多識廣也從沒有聽過這麽個府。

  在李振新的解釋下他才明白,原來是在東勝和河套地區要新建一個府。上郡侯要在河套地區新開一個府?老方的第一反應是,這人也太異想天開了!以他對地理的了解,深知做這事的風險。

  大軍進入這一地區並不難,可要想長期守住就難了,不說別的光後勤這塊就能把人拖死。

  “蜜之,你說的情況我都知道!不過你先聽聽我的想法……”麵對方以智的質疑,李振新不得不把自己綏遠府全盤開發的計劃又講了一遍。

  聽了這個宏偉的計劃,方以智第一反應是震撼,第二反應是這事似乎有搞頭!上郡侯的計劃並不是大而化之的空想,條理非常清晰,修路、建城、屯田,發展產業每一項都能落到實處。雖然聽上去有些太過宏大,但也並非不能實現。尤其是羊毛紡織和搪瓷產業,當年就能見效,這對開發草原可太重要了,若是需要苦熬三四年才能有回報,這事就容易半途而廢。但是第一年就能見到收益,往後就會進入正循環了,也不怕中途撤資的事情。

  “侯爺,羊毛布和搪瓷第一年能有多大的收益?”人才就是人才,問的第一個問題就直指症結。

  “第一年怎麽也有二十萬兩左右的純收益,目前振川和草原上貿易的收入都比這個高!綏遠比振川優勢更大!”

  “那往後會不會影響延川這邊的進項?”

  “不會!延川這邊目前的支柱已經是火油和機械製造還有皮毛了。往後這裏的羊毛布主要供應本地,從草原上運羊毛不花算,搪瓷咱們漢地的供應都有些緊張,市場這麽大沒必要從草原上搶食!”

  “那綏遠和陝北,要靠什麽才能一直維持往來不絕的商貿?”

  “礦產,皮毛還有糧食和肉食是草原的優勢,陝北這邊能提供人才,機械還有其他一些內地的貨物,這條商路絕對會興旺不止!”

  “河套地區的良田真能保證以後糧食不缺?”

  “綽綽有餘,漢唐的時候哪裏就是漢人故地,老祖宗都種了好幾百年的地了。這一點沒任何問題!”

  最關心的幾個問題問完以後,方以智的心定了。此時他心中燃起了一把火,開疆拓土,恢複故地對一個文人來說可是莫大的榮耀。現在這樣一個機會就擺在眼前,不抓住就沒天理了。幾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問題都能解決,剩下的就是執行上的事情。

  方以智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當此大任。從廣西大老遠跑陝北,目前看來這個選擇是無比正確。當時從興平時報看到上郡侯的驚人言論,他就覺得自己必須要去陝北看一看,那裏比呆在苗地蹉跎歲月更有希望。

  做通了方以智的工作,又有一件大事要處理,第一批中學生到了畢業的時候。這一百多名學生,可是李振新到明末培養的第一批高端人才。這些人的工作怎麽安置就是個問題,給的職位太低不合適,職位太高又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怕他們不能勝任。

  考慮再三,這批人中水平最高的二十人,分給宋應星和方以智,讓他們帶到身邊繼續深造,李振新自己是帶不動這麽高端的人才了。剩下的人就分成四個方向,軍中、地方上、振川公司,還有中學各安置一些人。

  給他們的待遇比小學堂剛出來的畢業生要高一個級別,至於以後的發展就看個人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