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7章 攻倭(九)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2-02-24 16:11      字數:3146
  裴行儼,尋相兩人率領兩萬兵馬不用十日,便連滅數國,整個控製住了築紫島北方要地。

  文士弘則率領所部水軍繞築紫島西南而行,直達築紫島南端薩摩等地沿岸。

  岸邊碼頭,船隻,船塢等盡數被唐軍焚燒,摧毀。

  因為薩摩等築紫島南方諸部實力尚稱完整,文士弘所部在築紫島西南沿岸受到了倭人頑強的阻擊。

  大大小小也打了十餘戰,才算控製住了局麵,殺傷俘獲倭人一兩千人,得小船百餘,摧毀碼頭十餘個。

  在唐軍眼中,戰果不算很大,可卻把薩摩,日向等國倭人盡數堵在了島上,薩摩禦守驚慌之下,更是帶人逃去了伊矛。

  為禍琉球等地的薩摩海盜,就此被端了老巢。

  因為伊矛島那邊島礁密布,文士弘未再追擊。

  島上的倭人部族也多聚居於山中,唐軍也不會上岸搜索,隻把海邊清理了一番,文士弘便率軍回到了肥國近海休整,等待將令。

  此時整個築紫島已在唐軍兵鋒之下,瑟瑟發抖。

  ………………

  唐軍主力旗艦之上,李靖也陸續得到了捷報。

  探報也頻頻傳來。

  築紫島受襲,倭國的反應……一言難盡。

  列島地形所限,倭國本島上的反應很遲鈍,讓李靖也不好做出準確的判斷。

  諸將請戰的聲音漸漸高了起來。

  李靖卻還有著耐心,不過他已經看到了一戰滅掉倭國的希望。

  來之前,很多人都有意無意的告訴他,這一仗很難打,非常明顯的影響了他的主觀判斷,讓他行事趨於謹慎。

  可現在的局勢表明,最艱難的地方是到達倭國的海路,換句話說,就是怎麽把大軍運送過來。

  大軍到了倭國,登上倭國諸島,實際上就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這就是好像在草原上找到了突厥主力的蹤跡,或是尋找到了他們的汗帳,之後需要做的隻是聚集起大軍,進行致命一擊而已。

  而事實上,倭國遠沒有突厥強大,和新羅,百濟等小國沒什麽區別。

  李靖如今還是令大軍按兵不動,不再是為了等待倭國本島的反應,而是王雄誕等人還沒有傳回消息罷了。

  王雄誕等人被他派出去已有十餘日,主要的任務就是探明水路,為大軍之後的行進指明航向。

  此時唐軍的戰略已然明了萬分,那就是經築紫島和倭國本島之間的關下海峽,通過豐後水道進入伊矛島和倭國本島之間的內海,倭國本島人稱之為瀨戶。

  這一路上不太好走,水道狹長,島礁密布,連倭人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有多少島嶼分布其中。

  很多年以後這裏發展成了倭國列島之間的交通要道,可如今嘛,倭人諸島之間的來往還沒有後來那麽頻密。

  也沒有那麽多的物資需要來往運輸……

  ………………

  換個準確點的說法,那就是李靖不想率軍在倭國本島西北登岸,而是打算繞過去,從倭國本島的東南方向,直指倭國腹心之地。

  所以就是那句話,礙難之處還在於行軍路上。

  隻要尋找到合適的能夠讓大軍登陸的地點,倭國便如待宰之羔羊,隻看唐軍怎麽來下手了。

  李靖不知道幾百年後的人攻打倭國的艱難,他隻是察覺到了如今水軍受到重創,變得愈發弱小的倭國,就像是擺上了唐軍的餐桌,隻看他李靖怎麽分餐了而已。

  又過十餘日,連李靖都覺得有些不耐煩了的時候。

  王雄誕終於率人回轉……

  “都督,俺們在路上碰到了幾百條船,是去增援築紫島的,那句話怎麽說來著,狹路相逢勇者勝,俺率軍跟賊人戰了一場,殺傷了幾百人,截下幾十條船,剩下的都跑了回去。

  水路也探的差不多了,南邊有幾處不錯,俺仔細瞧了瞧,能夠容大軍登岸。”

  聽著王雄誕比比劃劃,李靖腦海中浮現了四個字,打草驚蛇。

  “跟你們相遇的什麽人?”

  “俺問了的,就是倭人朝廷派往築紫島的援軍,有個幾千人吧,捉到的都是些小卒,也弄不太清楚。

  嗯,倭人的兵馬都是亂七八糟拚湊而成,和義軍差不多……”

  李靖沒有責備他的糊裏糊塗,他現在也算是看出來了,對上倭人不用像當初平定諸侯時那麽較真,倭人根本沒有什麽成建製的那種常備軍。

  而且倭國采取的還是分封製,封了不少諸侯,諸侯下麵則是一個個的小家族,一旦有事,小家族們便紛紛出兵聚合在一起,怎麽看都像是商周時期的樣子。

  ………………

  王雄誕即歸,領著三四十條船出去,碰到幾千倭人,竟然還能小勝一場,李靖再次將倭人的等級調低了一檔。

  唐軍整體上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兵精船堅,倭人遠遠不是對手。

  李靖召集眾將,也不用再行商議。

  傳令文士弘,率部巡弋於倭國列島之西,主要是封鎖倭國西北水域,針對的還是列島西北一側的倭人碼頭,漁民之類。

  另外命王雄誕為前軍,率部為大軍領航,進入關下海峽。

  李靖率部坐鎮中軍,西門氏,蘇定方,高雅賢等人則領後軍。

  ………………

  大唐元貞五年九月二十,四萬餘唐軍,加上數千新羅屬軍,戰船兩千餘隻,從壹崎島再次啟程,浩浩蕩蕩向築紫島和倭國本島之間的狹長水道進發。

  大軍不再掩藏行跡,規模如此之大,也掩藏不住。

  關下海峽最狹窄處僅有數百米,兩岸的都有著零零散散的倭人村落,眼瞅著這支大軍從眼前路過,都被驚的目瞪口呆。

  築後,豐後兩國已被唐軍攻破,尋相聽到消息,還帶人跑到岸邊瞅了瞅,隻看見了大軍的尾巴。

  頓時尋相就不太高興了,他覺著這會自己應該是在船上的,怎麽就淪落到看熱鬧的地步了呢?

  不過他還真就走不開。

  肥國,築國和豐國都已處於唐軍控製之下,倭人貴族們紛紛向勝利者獻上了膝蓋。

  兩萬唐軍損傷輕微,而戰後的事情還多。

  有鑒於倭人戰鬥力薄弱至此,裴行儼和尋相便分兵了出去,令各部駐紮於要害,重新恢複秩序。

  李靖之前跟他們已經講的很明白了,不好亂做殺傷,此戰首要看的是俘獲的倭人有多少,次之才是開疆拓土。

  當然了,如今裴行儼和尋相等人都覺著,就築紫島這種糟爛地方,實在難以稱得上拓土之功,中原百姓誰又願意跑到這種海外之地來生活?

  他們怕不是為大唐搶了一處日後流放犯人的地方吧?

  估計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多少年以後,這裏還有成為旅遊盛地的一天。

  隻是兩人肯定的是,大軍要在島上過冬了。

  作為領兵之人,首先他們考慮的不是倭人的死活,而是大軍的衣食住行,那些逃進山林裏麵的倭人也不用去搜尋,估計一個冬天過去,不是餓死就得凍死。

  而這個冬天一過,島上倭人的成年男女就都是此戰的俘獲,多數都要送回大唐去。

  大軍也要回轉,到時估計還需留下少量軍兵駐守……

  想到這個,不論是裴行儼還是尋相就都在心裏開始祈禱,這種倒黴事千萬莫要落在自己頭上才好。

  築紫島上的倭人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打工命運,正在積極的爭取著新主人的歡心。

  ………………

  並不算長的水路,大軍整整走了五天。

  規模太大了些,狀況頻出,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島嶼之間繞來繞去,差點把唐軍將士給繞吐了。

  一場道路崎嶇的軍事遊行,震動了整個倭國。

  李靖對倭人的勇氣還是比較欣賞的,因為當他們選擇在飛鳥平原腹地的難波地區登陸的時候,倭人已是嚴陣以待。

  倭人首先迎戰之地選在了難波海灣的第一道門戶豆島附近。

  這裏島礁非常多,又有豆島橫亙在前,幾乎相當於兵家必爭之地,以前和族統一列島的時候,和南邊伊矛島上的家族很是在這裏你來我往的爭奪了一陣。

  可遇到外敵入侵,卻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

  倭人架著小船,在島礁之間往來穿梭,對唐軍船隊進行襲擾,確實給唐軍前軍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可這畢竟不是當年兩個菜雞互啄。

  唐軍的優勢太大了,倭人的襲擾更像是在給唐軍撓癢癢,隻不過唐軍想要拍死這些惱人的蒼蠅卻也不太容易。

  而李靖的中軍還未曾到來,軍令先至,他讓王雄誕不得與敵人糾纏,趕緊趕路,不要擋住大軍前行的道路。

  唐軍在島礁林立的水路之上陸續通過。

  倭人急切了起來,終於有人開始打算從各個方向衝擊唐軍的船隊。

  戰事一下激烈了起來。

  倭人呼喊著壯哉的口號,嚎叫著衝入到唐軍船隊當中,迎接他們的是劈頭蓋臉的箭雨,倭人慘叫著紛紛落水,除了把海水染紅,吸引了不少食肉的魚類之外,卻無法給唐軍造成多大的損傷。

  王雄誕率軍通過了這個鬼地方,在豆島西北處終於抓住了一次戰機,把倭人一部幾百人圍住,不用多大的工夫便全殲了他們,才算狠狠出了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