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章 這個時代的糧商
作者:老白豬      更新:2020-06-27 16:11      字數:2171
  不過此時的黃雅升,手裏卻是多了一個錢袋子,托在手裏,分量不輕。

  黃雅升對張九言耳語一句,告知數目,而後張九言便是將錢袋送給了趙顯根,

  張九言說道:“趙爺,幾次都是多虧你的相助,我感激不盡,區區一點心意,也就五十兩,以後等有機會,再登門答謝。”

  五十兩銀子,這個數目絕對是個大手筆,要知道就他張九言的賞金,那也不過一百兩而已,

  而且真要是趙顯根把張九言抓了,賞金層層扣留,到他手裏,還不一定能得五十兩呢。

  趙顯根喜出望外,眼睛都高興的眯成了一條縫,“這這這,,,這怎麽好意思呢,”

  嘴裏說著不好意思,但手裏卻是不含糊,直接便是將錢袋收入囊中,

  還別說,這還是趙顯根第一次收張九言的銀子,之前張九言拉黃包車的時候,為了張天壽被殺的事情,趙顯根把張九言給抓了,

  那時候被張九言一頓說,說的那是天花亂墜,雲裏霧裏。

  張九言還許下了一年給他孝敬一百兩的天價銀子,這般瞎話,趙顯根還就被張九言說的一愣一愣,還就信了。

  當然,到了最後,他也是沒從張九言手裏得到任何實質好處,這讓他每每想起,都是恨不得甩自己幾個嘴巴子,怪自己不知道為什麽就相信了張九言。

  現在幾經波折,終於是從張九言手裏得到了銀子,還是五十兩,這讓趙顯根那是分外覺得欣慰,高興,

  比當初得了張九言承諾的一百兩,還要高興十倍不止。

  有道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趙顯根得了張九言好處,又不敢針對張九言下手,自然也是要給予張九言必要的方便。

  趙顯根說道:“九爺,縣尊他成天的呆在縣衙,對外麵也不知道情況,你如果想在縣城逗留也可以,隻是不太過張揚,縣衙不會去找你麻煩。”

  這就是典型的欺上瞞下了。

  縣尊晏子賓是個讀書老爺出身,對管理地方的能力那是欠缺的,所以沒辦法,什麽事情都要依賴別人,

  趙顯根說張九言逃跑,離開了縣城,那張九言就是離開了縣城,趙顯根說沒有,那就是沒有,

  張九言見錢沒白花,也是高興,對趙顯根抱拳答謝,兩人又是一陣熱聊,最後趙顯根高興的離開了黃府;

  趙顯根走後,黃雅升對張九言道:“言哥兒,不知你現在有何打算,雖然這趙顯根暫時不與你為難,但此人亦是見利忘義的小人,你還是不可太過輕信。”

  張九言微微一笑,道:“那是自然,凡是用錢來結交和維持的關係,都不可能長久,

  這趙顯根,我殺了他幾個手下捕快,但他卻是從未提起,可見其為人秉性,此等人,我又怎麽可能真的信得過他。”

  見張九言心中有數,黃雅升自然也是不再多說。

  而後張九言頗為有點不好意思的對黃雅升說道:“公子,我這次下山,主要目的是山寨快要斷糧了,可手頭,”

  黃雅升一見張九言這樣,哪裏還能不明白張九言要說什麽,沒有任何猶豫,黃雅升又是前去帳房,支了兩百兩銀子給張九言。

  張九言連連稱謝,黃雅升自是不受。

  不得不說,患難見真情,經過了黃雅升被綁架事件後,張九言和黃雅升的關係那是鐵一般,

  可以說隻要張九言要,他黃雅升有,那張九言就是要什麽給什麽,

  二百兩銀子,那可不是個小數目,整整一大包袱,足足十多斤,沉甸甸的。

  不過張九言背在身上,那是一點不覺得重,相反,張九言覺得再來個七八百兩,那也沒問題,也不知道這是錢的力量,還是張九言身體的力量。

  背著銀子,張九言就出了黃府,前去購買糧食。

  如今陝西大旱已經是有數年之久,百姓一天苦過一天,糧食那更加是救命活命的根本,人人視之如命。

  可老話說得好啊,想要什麽,那就偏偏沒什麽。

  百姓缺少糧食,那自是不必多說,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麽多人鋌而走險。

  可這句話也是有毛病的,因為他隻是針對百姓而言,對於商家大族來說,卻是應該改為“想要什麽,那就有什麽。”

  這時糧食金貴,那些商戶自然是想要糧食越多越好,所以他們手裏的糧食順了他們的意,還真不少。

  果然,張九言來到寺口巷,一家名為“風順糧行”的鋪麵。

  隻見這裏麵一袋又一袋的糧食,整整齊齊的碼放在顯眼位置,一看便知其糧食充足,不知道的還以為如今是太平年景。

  古時候的糧行,與後世的糧米店,那是有根本性的不同。

  在後世,糧米店隻是一個小小的分銷點而已,一個城市,像這樣的糧米店多不勝數,都是做著街坊四鄰的生意。

  但是在古代,一家糧行,卻是往往意味著背後站著一個大商家,大家族。

  他們的糧行直接在農戶手裏收購糧食,然後儲存,運輸,最後在各地設立鋪麵,銷售糧食,可謂是將整個糧食的供銷鏈條從上到下一把抓。

  甚至有的大糧行,他自己就直接種萬畝良田,自己種糧食,連購買這一個環節都不需要。

  而且他們在各個環節都是極盡搜刮盤剝之能事,特別是收購這一個環節,更是如此。

  當農戶收獲糧食的時候,因為要將糧食變賣,換取銀兩來繳納賦稅,所以農戶需要將糧食賣給糧行。

  這時候糧行抓住農戶要交稅,不得不賣的弱點,死命的壓價,

  平日裏一石的糧食可以賣到一兩多,這時候糧行最多出三錢銀子來收購,頂天出個四錢銀子,連一半的價錢都不到。

  但是等到老百姓青黃不接,需要購買糧食的時候,他們又抓住百姓不得不買的弱點,一石糧食最少賣一兩銀子,甚至不止。

  就這一進一出,獲利一倍都不止。

  有人就不明白了,既然種地的百姓遲早都要再買糧食,那當初又何必要那麽便宜的去把糧食賣掉,受糧行的盤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