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榻上對”和“鄴下對”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4-20 23:41      字數:1315
  也實在是諸葛老大的戰略眼光經過曆史的驗證,確實可以說是當世第一的了,後人拿魯肅向孫權進言的“榻上對”和沮授向袁紹進言的“鄴下對”相比較。

  “鄴下對”是當年袁紹雄霸北方的時候,沮授勸說袁紹,當今漢室雖然衰落,但是天下思漢之人尚多,袁紹若要爭霸天下的話,最好的方法乃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將天子迎接至鄴城,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那樣就是平定天下最省力的方法了。

  可惜當時袁紹對立哪個兒子為嗣的問題大為頭痛,欲將袁譚、袁熙、袁尚三個兒子分管一州,看看各自的能力高低,再決定立誰為嗣。

  沮授得知袁紹這個想法,就勸諫袁紹說道:“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製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

  這段說話的意思就是說,有一隻兔子在大街上奔跑,就會引來許多人追逐,但是當這隻兔子被一個人捉住後,所有人就會停止這種追逐行為,各個歸去繼續幹自己的事情,這是由於兔子花落誰家已成定局,再繼續追逐也沒有好處的緣故。

  況且古製早已有了定例,如果各個兒子年齡差不多的話,就以賢德為標準確定嗣子誰屬,如果年齡和賢德都差不多的話,就可以用占卜的方式決定哪個兒子作為嗣子,希望袁紹能夠吸取過去各種成敗事例的教訓,以及想一下兔子被人捕獲就不會繼續引來爭奪的道理,盡早確立嗣子人選,不要再想一個兒子分管一州這種引來禍事的主意了。

  不過袁紹最後也沒有聽取沮授的意見,還是將各個兒子命為各州長官,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三子袁尚則跟隨袁紹身邊,管理冀州。

  及後袁紹敗亡,長子袁譚和三子袁尚果然因為爭位而互相共伐,最後被曹操看準時機,一舉全部攻滅,袁譚兵敗南皮被曹軍所殺,袁熙跟隨袁尚先投奔烏桓首領蹋頓,不久之後烏桓被曹操領大軍攻滅,兩兄弟又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

  曹操采取“緩而圖之”的策略,沒有乘勝攻打公孫康,而是班師返回鄴城,之後公孫康果然如曹操所料,將袁熙、袁尚兩兄弟斬殺,首級進獻給曹操。

  沮授就由於這次進諫,既惹得袁紹不快,又得罪了袁紹諸子,所以之後其在袁紹集團內的地位漸次不穩,加上田豐、郭圖等謀士與其隱隱對抗,袁紹又是一個優勢時候容易犯渾,拿不定主意的主公,沮授所獻的“鄴下對”之策,最後也沒有被袁紹采納,反而是身在許昌的曹操,在荀彧的勸說之下,采取了類似的政策,將漢獻帝逢迎到許昌,開始了其“漢相”的政治生涯。

  沮授的“鄴下對”,還沒有得到實施就胎死腹中,而魯肅對孫權所言的“榻上對”,則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完全失去了可行性。

  “榻上對”乃是魯肅初投孫權,孫權為了表示對魯肅的看重,與魯肅單獨兩人共坐一榻上小酌,順道詢問魯肅對天下大勢的看法。

  魯肅或許是初出茅廬,鋒芒畢露,竟然語出驚人,向孫權直接說道,漢室已經失去人心和江山,事實上完蛋了,孫權應該趁此良機,不要僅僅著眼於江東,而是要將整個長江以南的地區拿到手,平定南方之後再與北方群雄爭霸天下,也就是短期二分天下,再定天下誰屬的規劃。

  要知道這個時候,心慕漢室的人還是頗多的,不然沮授、荀彧這些謀主也不會提出逢迎漢室以令天下的計策,連袁紹、曹操這些梟雄也不敢冒天下之不韙,貿然稱王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