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能上能下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2-18 00:27      字數:1290
  還好,中國乃是最早使用十進製、小數、負數等數學概念的國家,相傳由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所編輯的算術書《九章算術》(後世普遍認為此書是曆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成,隻是最後修訂的人是張蒼和耿壽昌而已。)裏麵,就記錄了秦漢時期諸多數學問題。

  其中第二章“粟米”說的是穀物糧食的按比例折換,提出比例算法,稱為今有術;第三章“衰分”提出比例分配法則,稱為衰分術,都是涉及到分數、小數等概念。

  所以諸葛老大這等學神,自然明白我說的這些換算之法,所以說華夏曆史網上追溯,真的是神人一大堆,也惠及了眾多後世子孫。

  為了繼續說清楚評等換算問題,我繼續引用之前的例子,將“甲中”、“甲下”、“乙上”三個評等換成“甲中”、“甲下”、“乙中”的話。

  經過換算,最後也隻有4個“乙中”,不符合升遷的條件,隻能在下次評等的時候再爭取多一個“乙中”以上的評等,才能達到升遷的條件。

  從這兩個例子說明,本來“乙上”評等是要累計四個才能升遷的,也就是最快也要四年時間,但由於第一個例子裏麵有兩年得到了“甲”等的評等,所以最後隻要三年時間就得到升遷了。

  第二個例子也是一樣,本來“乙中”評等是最快也要五年才可以升遷的,但由於得到過高一等的評等,所以隻要四年就可以升遷了。

  也就是說,得到過較高評等的話,是能縮短升遷所需時間的,這樣的話,官員工作起來才會有積極性,而不會隻盼望工作合格,年年評個“乙中”,磨上五年時間得到升遷了。

  當然了,這個製度的設計本身也鼓勵這種安安分分,盡本分做好自己工作的“老黃牛”,讓他們也能在這個製度中得到好處,不用永遠也是升遷無望。

  但是考核製度的設計,也要留充足空間給予一些積極向上的人,讓他們拚搏起來更有幹勁更有奔頭。

  說完升遷評等的換算累計,我便轉過來說降貶評等的換算累計了,也就是“乙下”、“丙上”、“丙中”、“丙下”這幾個評等了。

  其實有了之前升遷評等的例子,要理解降貶評等的換算累計也相當簡單,就是與升遷評等反過來就是。

  具體來說就是,“丙下”不用說,一個就足以降一級了,而“丙中”則可以視作1.5個“丙上”或“乙下”了,如此類推,按照之前所定的降貶條件代入,就是兩個“丙中”、三個“丙上”或四個“乙下”即降一級。

  當然了,一旦滿足升遷或降貶條件,之前累計的評等就會自動勾銷,重新進行評等累計。

  也就是說,一個官員就算今年被評為“丙中”,但是之後的評等都是“乙中”或以上的話,那麽等他累計夠符合升遷條件的評等後,其依然會得到升遷,而之前的評等就會勾銷,隻留下記錄,不再作以後升遷或降貶的依據。

  同樣的道理,一個官員就算今年被評為“乙下”,但是之後的評等都是“乙下”或以下的話,那麽等他累計夠符合降貶的評等之後,就會收到降貶的處分,而評等計算也會重新開始累計。

  這樣的設計,就是充分體現了官員“能上能下”的原則,不要以為得到了一個好的評等,就一定會升遷,若然之後鬆懈了,依然也有機會受到降貶的。

  而另一方麵,累計評等的方法,也是充分保護了官員,不會讓官員一次評等就決定終生,就算一次的評等不理想,也有機會繼續升遷,不致一蹶不振,變成了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