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明朝亡於財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2-18 00:26      字數:1334
  正是由於政治和商業天然地那麽親近,自古以來才有這麽多的官商勾結,而這種勾結日益嚴重的話,漸漸就會官員經商,商人為官,引得吏治急速腐敗。

  因為官商不分,做官的慢慢會將為官一任作為生意來做,清朝普遍盛傳的“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說明了這個問題。

  清朝知府,大多都是行賄而得,投入了成本,自然要在任期內想盡辦法收回成本並賺取利潤了,那麽搜刮就變成本能了,最終自是貪官汙吏多,清官能吏少了。

  雖然“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用來形容官吏搜刮厲害,已經與原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的就算為官再是清廉,來錢的地方多的是,為官三年怎麽也會有十萬兩進賬大相徑庭。

  但是也充分說明了清朝末期吏治敗壞的程度了,這種說話已經是民眾共識了,而《鐵齒鋼牙紀曉嵐》裏麵紀曉嵐與和珅的對話,紀曉嵐說代代有清官,宋有包拯、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和珅可曾慚愧。

  和珅就直問紀曉嵐,既然代代有清官,那麽究竟是清官多還是貪官多,紀曉嵐如遭霜打,懨懨說道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恒河沙數。

  雖則此是戲劇之言,但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戲劇裏麵一個代表清廉的正麵人物也如此說法,足以佐證清朝時候的吏治敗壞程度。

  若然說清朝官商勾結盛行,吏治敗壞引致朝局衰落,但是被官商勾結這種事情坑得最慘的卻不是清朝,而是明朝。

  明朝滅亡的最大原因就是財政不夠支出,一句話概括就是沒錢了,其根子是出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萬般皆好,唯獨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獨斷獨行,不太聽人勸。

  朱元璋由於早年經曆,深感元朝賦稅之重,以致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於是立國後大幅減少稅率,定農稅為十分之一(有些人說是三十分之一,其實是對三什稅一的理解錯誤,明朝將土地產量為十份,然後三七開,佃農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為田租,地主再向國家上交一份稅賦,即地主納稅百分之三十,土地稅率仍為十分之一。)。

  而商業稅率,由於元末百業荒廢,整個社會商業幾乎等於沒有,朱元璋為刺激商業,加上其對商業並沒什麽了解,就大筆一揮,定商業稅率為三十分之一,還定了不少免稅的條文。

  所以整個明朝都是依靠農稅維持財政收入的,後世有人研究,明朝的財政收入裏麵,農稅大概占75%,鹽稅大概占10%,剩下的皇莊收入亂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稅隻占10%左右。

  這在後世稍有知識的人眼裏,都是不可思議的,而就算如此低的商業稅率,最後也由於官商勾結,導致偷稅漏稅奇多,明朝人口過億,工商雜稅收加起來一年就征收三百多萬兩白銀,而對比宋朝,神宗熙寧年間賦稅總收入7070萬貫(一貫銅錢約值銀一兩),農業稅以外的工商市舶等雜稅為4911萬貫,占70%,明朝征的商稅可以說是約等於無了。

  後來明朝皇帝發現其中弊端,想要加征商稅,卻被早已成為各種商業幕後的掌控者——文臣們反對,言其“與民爭利”,經常是在廷議上否決皇帝加征商稅的提議。

  明朝皇帝最後實在沒有辦法,隻能繞過文臣,讓隻忠於皇室的太監們下去征稅,而文臣對皇帝委派太監的做法沒法插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通過當地的讀書人煽動民眾暴力抗稅,與皇帝派下來的太監死磕。

  而這就是張溥所寫的《五人墓碑記》所處的曆史背景了,其實正是朝爭波及下來的野爭,最後關係的就是“東林黨”等君子們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