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中者必亂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9-09 23:45      字數:1305
  馮汐然堅持老實,劉備堅持仁義,諸葛老大堅持謹慎,在某一個時間段,仿似是吃了很大的虧,馮汐然被老婆顧成雙拋棄,被兄弟牛頭人;劉備則是半生顛沛流離,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勢力,仰人鼻息;諸葛老大更是五次北伐中原無法建功,被司馬懿活活耗死在五丈原上,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

  但是從長遠來說,他們都是成功了,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馮汐然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劉備和諸葛老大名留青史、威名赫赫,甚至被人立祠供奉,將近兩千年還有人祭拜,香火不絕。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韓信,韓信一生忠於劉邦,打下了整個齊國後,項羽由於手下將領龍且大敗於韓信手上,怕韓信出兵,與劉邦一起夾擊自己,於是派出一個叫伍涉的人前去遊說韓信,希望韓信對劉邦反水,在齊國自立,使得劉邦無力統一天下。

  韓信對伍涉代項羽提出的建議不屑一顧,斷然拒絕,而韓信手下謀士蒯通(本命蒯徹,史書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改為通。)也勸說韓信,說道勾踐與文仲、範蠡如此君臣之情,待滅吳功成之日,範蠡也要遠遁山林,給文仲留下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言,勸文仲一起離去,文仲不聽,終於越王勾踐將屬鏤劍(吳王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劍)賜給了文仲,文仲知道越王勾踐的意思,隻能步上伍子胥的後塵,拿著屬鏤劍自殺了。

  如今漢王劉邦與韓信之情,尚不及勾踐與文仲、範蠡,一旦漢王得到了天下,韓信恐怕難有善終之日,不若如今聽從項羽之言,趁機自立,三分天下,則韓信將來亦有稱帝之日也未可知。

  韓信聽了蒯通的說詞,思考良久,最後還是不同意蒯通的建議,說漢王劉邦對他恩遇良多,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且自己為漢王劉邦立下戰功無數,漢王劉邦定不負他,蒯通見韓信主意已定,害怕將來因為這番說話獲罪,於是假裝瘋癲逃去無蹤。

  韓信一生,三次被劉邦奪去手上大軍,拿去對抗項羽,但其還是忠於劉邦的,就算自己打下齊國、坐擁大軍的時候,也沒有應諾項羽,三分天下。

  一個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的統帥,在自己大好形勢的時候不自立,卻在無兵無勢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與一個舊部陳豨密約叛亂,還被人知道了,這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

  故此韓信雖然被呂後以謀反之名斬殺,但是後世很多人都認為其是被冤殺的,所以其“漢初三傑”的名號一直被人認同,還加上了“兵家四聖”、兵仙”、“神帥”、“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等美譽,是兵家四勢中“兵權謀”的集大成者。

  這些真實或虛構的人物,無不反複闡述這一句真理:“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中者必亂”,不過很多人都理解為“不移”產生“上智”。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應該是“上智”者憑著自己的智慧或是種種感覺,明白到一些事情是一定要堅持下來的,而“下愚”隻是盲目堅持而已,因為除了自己堅持的事物其難以明白其它事物。

  “上智”之人,見微知著,深明“水勢”,從一道小小的暗湧就能推測出水的走勢,故此才能遵從冥冥中的命運,留名青史,就如本朝太祖一樣,其戰略眼光,猶如神助一樣,總是在別人無法理解的時候作出正確的決定,或戰或退或攻或守,真的是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