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漢吳聯盟的分工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5-30 23:52      字數:1351
  經曆了此次結盟,劉備一方對東吳國內的形勢已是洞若觀火,故此就算之後蜀漢正式立國,與東吳訂立盟約後,對東吳也沒有多大寄望。

  大體上就是蜀漢擔任戰國時候趙國的角色,正麵抗衡曹魏,甚至主動招惹曹魏來攻,借此消磨曹魏方麵的國力,而東吳則擔任後方支援的角色,一旦曹魏方麵露出破綻,就給予曹魏致命一擊。

  簡單來說,蜀漢就是遊戲裏麵肉盾的角色,負責挨曹魏這個大BOSS的毒打,甚至主動嘲諷吸引曹魏的攻擊,而東吳在戰鬥初期擔任輔助的角色,負責牽製和分散曹魏的注意力,一旦蜀漢得手,則化身為刺客,給予曹魏猛烈攻擊。

  當然了,如此分工並沒有落於書麵或口頭之上,隻是兩家默契而成,皆因都明白彼此底細,東吳那邊肯定是要保全實力,以防國內世家反噬,就算東吳願意擔任主攻手,也是枉然,甚至隨時會坑了蜀漢一把。

  而且蜀漢立國,乃是以漢室正統自居,若然躲在東吳身後,與世人心中“煌煌大漢”的聲威極為不符,豈非失去蜀漢立國之基,所以蜀漢定然爭取正麵抗衡曹魏,東吳也正好樂見其成。

  而當蜀漢與曹魏在漢中相爭之時,關羽的荊州軍團一方麵是為劉備所率領的軍團作出策應,另一方麵也是覺得曹魏大軍遠征漢中,國內軍力空虛,一旦能夠突破曹仁軍團防守的襄陽、樊城一線,那麽就能夠直逼宛城一線,必然引起許都及洛陽震動。

  以這時候漢室尚存的影響力,隨時真的能夠拿下洛陽,如此一來的話,就有望與劉備軍團兩邊夾擊曹操,將曹魏勢力完全粉碎或打個七零八落了。

  於是關羽荊州軍團就開始籌劃北伐,為了這個目的,甚至取得了劉備的授權,與東吳孫權方麵互相置換了各自在荊州內的領地,使得本來蜀漢和東吳如犬牙交錯樣子的領地,基本上可以大體區分清楚,減少了雙方的摩擦和紛爭(當然了,提出此議的蜀漢方麵承受了相當損失,將一些好的土地換給了東吳),由此蜀漢與東吳雙方大體安穩下來,各守其土。

  荊州既然安定下來,關羽便率領荊州軍團悍然發動了北伐之戰,後麵的事情就不多說了,都是廣為流傳的“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事。

  按照我的想法,東吳就算發難應該也要等到關羽軍團占據宛城一線,兵逼許都、洛陽等曹魏都城之時,因為畢竟此時關羽軍團才算深陷曹魏國中,就算向回身救援荊州也萬難辦到。

  而且如果蜀漢勢力已經侵入到宛城一線,憑著東吳的實力,以及與蜀漢多年的交情,向蜀漢索要荊州的話,蜀漢按照大局,也很大概率會答應下來。

  況且這時候的東吳,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索要荊州,那麽就會變成戰國時候楚國的疆域,不過這其實也算不上太好,因為東吳此時的疆域其實也不弱於楚國當年,就算占了荊州,但是蜀漢占了宛城一線,萬一夾擊成功曹操,那麽就等於擁有了秦國滅掉趙魏韓三國之後的疆域,怎麽算也並不能算是好策。

  另一個選擇就是趁著蜀漢侵攻曹魏正急之時,兵出青、徐二州,一旦攻下再伺機謀得豫州,如此就能取得戰國時期齊楚兩國之地,憑此實力,再與就算被蜀漢擊敗還擁有幽、並、冀、兗四州的曹魏聯合,定能抗衡得住蜀漢,之後再慢慢圖謀,未嚐不能取得一統天下之機。

  隻是出於種種因由,東吳竟然趁關羽在樊城取得絕大優勢,尚可以收兵回援,就算回援需時,荊州邊上蜀漢還有劉封一支軍隊在側,也隨時會來援,但是東吳就是不想這些可能,頭鐵地讓呂蒙來了個“白衣渡江”,直犯關羽軍團的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