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赤壁之戰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5-30 23:52      字數:1303
  後世三國曆史上的蜀漢和東吳,就是最好的例證,本來三國時期,曹魏一家獨大,蜀漢和東吳合力才足以與曹魏正麵抗衡,但是蜀、吳兩國畢竟不是一體,就算加起來的力量可以與曹魏對抗,但也是沒有辦法實現這個一加一等於二或者大於二的算式的。

  既然合兵一處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做法,而且就算能夠成功合並一處,指揮與調度也會成為一個大問題,很容易就會變成六國聯軍抗秦的樣子,號令不齊,反而給予敵人可趁之機。

  於是蜀、吳兩國的結盟,就有別於常規的聯盟,不是合在一起,而是分工協作,具體來說,鑒於東吳國內世家林立,雖然孫氏一族中,孫策雄起,鎮壓了不少世家,將世家的勢力大大減弱,後來孫權繼位,也甚有政治手腕,一直壓製住諸多世家。

  但是江南這個地方,宗族林立,而且世家傳統已經滲透多年,孫氏一族始終隻能壓服諸多世家,而未能將世家的影響連根拔起,使國中完全隻有一個聲音。

  故此東吳方麵,一直隻希望打一些有把握的仗,皆因孫氏一族不欲自己的實力大損,那樣就再難以壓服國內諸多世家了,如此一來,東吳軍政作風一向都是圖近利而少遠謀,盡量躲避硬仗。

  除非形勢已經危及孫氏一族的存亡了,不然東吳孫氏是不會輕易孤注一擲,將手上的籌碼全部押上去的,隻要看看赤壁之戰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東吳的這種矛盾了。

  赤壁之戰,曹操南狩,兵鋒未至,東吳已是慌亂不休,眾多世家之首的張氏一族,其族長張昭當時為東吳文臣之首,竟然夥同一眾文武,勸說孫權向曹操上降表,以保全眾人家族。

  而孫權見眾人皆是一眾說辭,心中也很是猶豫,幾乎仿效劉綜的做法,舉州獻給曹操,幸好先有忠臣魯肅向孫權進言,全國上下都可以投降曹操,定能保全性命,甚至不失富貴,但是隻有孫權是萬萬不能投降的,因為曆史上早有例子,亡國之君生死全都交予人手,輕則自由全無,重則身死族滅,遠的不說,就拿最近投降曹操的劉琮來說,曹操甫一接管荊州,就將劉琮遣往青州任官,可想而知,劉琮孤身一人前往一個毫不熟悉的地方,莫說建功立業,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是問題(曆史上劉琮最後確實是在這之後就無聲無息了,至於發生了什麽,隻看張繡投降曹操後的下場,就大概可以猜測出來了。)。

  於是孫權被魯肅如此一說,陡然醒悟,若不趁現在還有籌碼拚搏一下,貿然向曹操投降,等著他的斷斷不會有什麽好下場,所以他才借諸葛老大舌戰群儒的台階,憤然而起,以腰間之劍劈斷書案的一角,表示要與曹操決一雌雄。

  而就算孫權已經定下聯劉抗曹的基調,但是東吳境內各大小世家,依然還是有不少與曹魏那邊暗通曲款之人,這也是無可避免的了,為了顧全大局,不使後方不穩,孫權對此事也隻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道了。

  幸好赤壁之戰,由於東吳都督周瑜指揮得當,一幹開國老將用命,加上後方魯肅等一眾文臣保障一切軍需物資不致短缺,然後劉備方的軍隊在諸葛老大的謀算下策應及時,最終憑借孫劉雙方數萬人馬,力克曹操所領數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估計應該有三十萬左右)。

  赤壁之戰,改寫了整個三國曆史,使得曹操速定天下的構想破產,若不然,讓曹操就此平定天下,挾如此聲威返回都城,那麽就可能就此稱帝了,就不會有什麽《三國誌》,應該要改為《曹相立誌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