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楚國的作死之路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5-30 23:52      字數:1448
  楚國跟晉國學的這招,比晉國用得還要爐火純青,最後通過扶植越國,成功將吳國這個能夠與楚國爭持的攻滅了,而楚國也依靠其龐大國力,在越王勾踐死去後,壓製住越國,繼續在南方稱雄。

  可憐越國,在範蠡退隱,勾踐逝世後,便再無作為,慢慢在曆史舞台上悄無聲息地消失了,最終的下場,也是成為了楚國的其中一塊國土而已。

  “吳越爭霸”多年,各自耗盡了其國家潛力,弱國寡民的悲哀就是如此,一直勝利還能憑借掠奪補充自己的國力,但是一旦受挫戰敗,自然就會打回原形,再無力與大國相抗衡。

  自吳國和越國相繼衰落之後,楚國就長期雄踞南方,與東方的齊國、西方的秦國一樣,身後都沒有敵國侵擾,如此一來,國力自能慢慢積累,不用擔心後院著火,也能專心用兵一處,所以到了戰國後期,秦、齊、楚三個大國基本就是天下風向標,任何一國想要有所動作,都要考慮這三個強國的意見,要麽甘詞厚幣、利益分潤以爭取其中一個強國的支持,要麽使得這三個強國之間互相牽製、無暇他顧,總之如果讓其中一個強國盯上的話,那麽任何國家的任何圖謀,基本上都是胎死腹中的下場。

  戰國後期,楚國實力與齊國互為伯仲,除了秦國一家獨大外,山東六國中自以齊國和楚國為首,而齊國由於地處東方,與西方的秦國隻是遙遙相對,並無什麽實際的接觸,由此對合縱抗秦之事,屢屢是模棱兩可的態度,完全沒有多少急迫感。

  反觀楚國,由於與秦國國土接壤,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日漸強大,不斷侵占楚國土地,而且秦國的耕戰製度,也極為吸引當時食不果腹的諸國國民,由此凡是與秦國接壤的國家,都出現了大批逃往秦國的民眾,正正應了商鞅所定的“徠民之策”,將他國之民變為秦國之民,既填充秦國人口,又開發了秦國耕地,更是削弱了他國國力。

  而且秦國與楚國接壤之地,都是漢水流域,此區域地形,秦國處於漢水上遊,楚國處於漢水下遊,曆來隻有秦國沿水而下攻打楚國的份,楚國要向逆流而上攻打秦國,卻是幾無可能的了。

  是故,楚國對秦國,可謂深有切膚之恨,尤其後來秦國使臣張儀,欺騙楚懷王要以商於六百裏獻給楚國,希望楚國與齊國斷盟,與秦國交好,楚懷王輕信張儀,快速與齊國斷交,到了問張儀索取六百裏商於之地時,張儀卻隻說是將自己的六裏封地獻給楚懷王而已,安有六百裏。

  楚懷王得知消息,知道被張儀欺騙,於是含怒發兵攻打秦國,不想被秦國聯合他國合夥坑了楚國一把,楚國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商於之地,反而因此失去了漢中之地。

  之後楚懷王數次被張儀口舌說服,最後更接受了張儀的邀請,到武關與秦昭襄王相會,以討論兩國多次戰爭造成的國土爭端問題,不想秦昭襄王本來就無意與楚懷王探討國土之事,隻是存心引來楚懷王,欲要扣押楚懷王以威迫楚國割地而已。

  而楚懷王畢竟身為強國之主,並沒有輕易就範,秦昭襄王見此計未能得逞,隻得將楚懷王先軟禁起來,慢慢再向楚國索要土地。

  楚國朝廷上下,最後硬是沒有讓秦國意圖得逞,反是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秦昭襄王見楚國如此強硬,隻能偷偷放走楚懷王。

  楚懷王逃到趙國,趙國不敢招待,隻是謀取了楚懷王身上的和氏璧就讓楚懷王離開了,楚懷王隨後逃到魏國,魏國同樣不敢收留,正好此時秦國發現楚頃襄王並非賢君,讓其為楚王正正符合秦國之利益,於是派來追兵追回楚懷王,不欲楚懷王回到楚國再次為王與秦國為難。

  就這樣,楚懷王被秦兵追回,最後在鹹陽鬱鬱而終,成為了戰國曆史上一個最悲催的國王,亦深為當世和後世之人可憐,就連後來項梁和項羽起兵反秦,所立的楚王也稱為楚懷王,就是為了激起手下軍民的義憤。